孙璐
摘 要:20世纪50年代,中国领导人眼中的苏联“领导权”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追随阶段(1949—1955),这一时期中国领导人对苏联领导者地位是绝对服从和仰视的;第二阶段为过渡阶段(1956年前后),这一时期中国领导人依然尊重苏联“领导者”地位,但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仰视,并且能够客观地看到苏联存在的种种问题;第三阶段为竞争阶段(1957—1959),这一时期中国领导人尤其是毛泽东对苏联领导权威的“心态”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中国已经开始与苏联展开了争夺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领导权的竞争。
关键词:中苏;“领导权”;社会主义阵营;追随;竞争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236-03
20世纪50年代,与一般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相比,中苏关系存在着某种特殊性,即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导权的争夺上,两个社会主义大国是暗中较劲的。尽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到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这十年中,不论在领导人讲话中,还是官方的文件中都一直是倡导以“苏联为首”。但在中国领导人的心目中,20世纪50年代中期前的以“苏联为首”和50年代中后期的以“苏联为首”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苏联在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的领导者地位的变化,中国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变化也冲击着苏联在中国领导人心目中的权威和影响力。中国领导人眼中的苏联“领导权”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追随阶段:苏联“老大哥”的绝对权威(1949—1955)
从20世纪30年代起,完成了“造神运动”的斯大林,对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对共产国际和其他国家的共产党,对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各国,实行从组织上到思想上直到精神上的“ 大一统” 统治,很少有人敢于对这种绝对的领导权威发出疑问和挑战;虽然20世纪40 年代末50 年代初南斯拉夫同苏联分道扬镳,但铁托和南斯拉夫人在很长时间内还相信斯大林是不会犯错误的,是“ 无辜的”,整个阴谋是由贝利亚集团造成的 [1]。苏联一直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的领导国家,苏共也是国际共产主义阵营中的领头羊。
中国共产党在尚未夺取政权时即提出世界革命应“以苏联为首”。1947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指出:“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阵营,己经形成”,“我们和全世界民主力量一道,只要大家努力,一定能够打败帝国主义的奴役计划,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战使之不能发生,推翻一切反动派的统治,争取人类永久和平的胜利。”[2]1949 年12月毛泽东访苏时强调:“目前的重要任务,是巩固以苏联为首的世界和平阵线,反对战争挑拨者,巩固中苏两大国家的邦交,和发展中苏人民的友谊。”[3] 1955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说:“目前的国际条件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有利的。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强大的,内部是团结的。”[4]
尽管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斯大林曾发过牢骚、提过意见,但不是向斯大林的权威挑战,而是针对两党两国间一些具体问题的不满而与之抗争。在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的心目中,一直把斯大林尊为朋友、先生、导师,而视自己为他的学生 [5]。自建国后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对于斯大林和苏共作为国际共运和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地位是没有争议的,而且是完全拥护的。毛泽东及中共对苏共和斯大林及其后继者赫鲁晓夫也是心怀敬意的。正是因为中国领导人对苏联领导者地位的绝对服从和仰视,使得苏联与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地位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状态。中国领导人对于苏联领导权威的无条件服从使得毛泽东与其他领导者们在面对苏联方面的建议和意见时,也采取了步步请示、亦步亦趋的态势。
二、过渡阶段:依然尊重苏联“领导者”地位 (1956年前后)
1956年前后,中国领导人已经开始辩证地看苏联模式和苏联经验,并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苏联模式和经验的不足之处了,正如薄一波回顾的,“从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发生的事情,包括贝利亚被揭露,一批重要的冤案假案被平反,对农业的加强,围绕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方针发生的争论,对南斯拉夫态度的转变,斯大林物色的接班人很快被替换等,已使中共中央陆续觉察到斯大林和苏联经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6]
1956年波匈事件后,中国领导人提出,苏联同社会主义兄弟国家之间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正确、合理的关系问题应该有所反思,劝告赫鲁晓夫不要试图用武力去干涉东欧国家的内政。作为回应,苏联政府于1956年10 月30 日发表了《关于发展和进一步加强苏联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谊和合作的基础的宣言》,检讨了他们过去在处理兄弟国家关系方面的错误,并表示今后将互相尊重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原则,准备同有关国家的政府共同讨论一些措施,以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11 月1 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对苏联政府的宣言给予积极评价和支持。认为“这个宣言对于改正社会主义国家相互关系方面的错误,对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团结,具有重大的意义” 。声明指出: “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同时又是以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精神团结在一起的。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就更应该建立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声明对苏联表示愿意通过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协商,解决相互关系中的各种问题表示欢迎。同时指出: 在社会主义各国之间,“某些工作人员常常容易在相互关系中忽略各国平等的原则。这种错误,就性质来说,是资产阶级沙文主义的错误。这种错误,特别是大国的沙文主义错误,对于社会主义各国的团结和共同事业,必然会带来严重的损害 ”[7]。中国政府通过对大国沙文主义的分析,既委婉地对苏联处理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批评,也表达了自己对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立场。
在这一时期,中国领导人虽然对苏联领导者地位已经不再像上一阶段那样的仰视。但是,在中国领导人的心目中,苏联在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地位仍然没有改变,苏联与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地位仍然没有完全不平等的。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中国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毛泽东在修改《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时,明确了中国属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三、竞争阶段:与苏联争夺国际共运“领导权”(1957—1959)
中苏两国的关系在这一时期,不仅在实际上,关键是在中国领导人,尤其是毛泽东的心目中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经历了一场严酷的党内政治斗争后,开始掌握权力。而后经历了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和1957年6月反党集团事件后,苏联共产党的影响力急剧下降,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急剧上升。中国开始追求与苏联“平起平坐”的地位,关键是毛泽东在共产国际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超过了赫鲁晓夫。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努力平息了苏共二十大对于斯大林的“秘密报告”所引起的苏联党内以及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极大思想混乱。中国共产党的两篇文章,《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对稳定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思想、情绪各方面起了积极作用。第一篇文章出来以后,苏共中央印了20万册,全党学习。第二篇文章出来更不得了了,印了100万册。原来都是全世界共产党学苏联共产党的文件,现在是苏联共产党学中国共产党的文件,地位发生了变化。而且到1957年,莫斯科大学哲学博士考试,前提条件是你有没有读过毛泽东的实践论,如果没有读过,就没有考试资格。现在我们外交部档案,这方面的材料非常多,那时候东欧各国的思想非常活跃,一批斯大林,双方在争论什么问题,最后争论不下去的时候,就用一句话结束,就是我们等等,看看中国共产党怎么说,看看毛泽东同志怎么讲 [8]。其次,在波匈事件的处理上,因为赫鲁晓夫没有经验,办事莽撞,因此,非常倚重中国帮其进行处理,在波匈事件发生时,刘少奇坐镇莫斯科,毛泽东在北京进行指导,波匈事件过去后,面对着东欧的反弹情绪,赫鲁晓夫又一次邀请中国领导人去进行斡旋,周恩来在这一时期,在东欧各国和苏联之间进行旋风外交,最后就平息了波匈事件后东欧的混乱局面。通过这件事情后,赫鲁晓夫非常佩服中国共产党,不仅如此,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地位也得到了迅速的提升。这一点可以从对比毛泽东在1949年和1957年莫斯科会议期间量两次访苏之前所表现出来的心态进行分析。
第一次访苏前,毛泽东表现出强烈的访苏愿望,从1947年初,毛泽东就先后5次提出要访问苏联,但都遭到斯大林的婉拒 [9]。① 直到1949年11月,斯大林才正式发出邀请,11月12日毛泽东给斯大林回电:“感谢你欢迎我到莫斯科去”[10]。从上述史实中不难看出,在当时的情况下,毛泽东是非常急切地希望与斯大林会晤,通过面对面的商谈争取苏联对中国全方位的支持和援助的。毛泽东第二次访苏时,毛泽东和苏联方面的心态和第一次恰恰相反,毛泽东表现出了沉稳的心态,而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共产党则表现出了焦急的心态。斯大林去世后,1954年赫鲁晓夫首次访华时就积极邀请毛泽东第二次访问苏联,吴冷西在《十年论战》中写道:“毛泽东访问苏联本是早就答应过的。在1956年和1957年初,毛主席一再对苏联驻华大使说,‘我1949—1950年已经访问过一次,我还是要做第二次访问,但最好是在你们国家元首回访中国之后我再去。就是说,希望伏罗西洛夫能够先访问中国,作为毛主席1949年访苏的回报。毛主席说:‘这以后,我就可以去苏联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向中国人民交代得过去,不要老是我们的国家元首往苏联跑,而苏联国家元首不来,那样对中国老百姓就不好说。” [11]于是1957年1月,毛泽东正式向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提出邀请对中国进行了友好访问,伏罗希洛夫在访华期间又一次向毛泽东提出了访苏的邀请。伏罗希洛夫回国之后苏联党和政府再一次正式邀请毛泽东访苏的时候,毛泽东才回电答应再次访问。
此外,在1957 年的莫斯科会议上,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参加莫斯科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上文中已经提到了,毛泽东在莫斯科出尽了风头,俨然成为了共产主义阵营中的“领袖”,但是,毛泽东在多次讲话中仍然多次提及“以苏联为首”或“以苏共为中心”。使得赫鲁晓夫非常感激,毛泽东在会见赫鲁晓夫时说,我们所以提出以苏联为首,是因为只有你们才能领头,你们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又是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搞了四十年社会主义。赫鲁晓夫表现出少有的“ 谦虚”,提出以苏中为首。毛泽东说,兄弟党之间是平等的,但在为首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跟你们平起平坐,我们还差得远。我们中国为不了首,没有这个资格。如果以我们两个为首,我们是负担不起这个责任的。其实,毛泽东的倡议正合赫鲁晓夫的心意。因为自斯大林去世尤其是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加上波匈事件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冲击,使苏共在国际共运中的威信下跌到最低点。习惯于充当领导者的苏共领导人欲借十月革命四十周年之机,让世界各国共产党、工人党齐集莫斯科,按照苏共的意图为国际共运制定统一的纲领和路线,重树苏共在国际共运中的威信,恢复其领导地位。虽然中苏之间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分歧,尽管很多东欧国家对于苏联存在很大的疑虑,但从国际共运的大局出发,经过毛泽东的努力,中国党提出的“ 以苏为首” 获得了与会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们的认同,并写进了《莫斯科宣言》中 [12]。1957年11月,毛泽东在莫斯科对苏共领导人发泄郁积于心的怨气,说第一次访问苏联时不偷快,“‘兄弟党,那是一句话,讲得好听,实际上“不平等” [13]。称赞这次莫斯科会议改变了过去对兄弟党的不平等态度,能平等相待,共同商量问题,这是好的,希望以后能保持这种关系。通过中共的努力,党际和国家平等原则写进了《莫斯科宣言》中。《宣言》规定社会主义各国之间的关系建立在“ 完全平等、尊重领土完整、尊重国家独立和主权、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基础上”。“以苏为首”并非“以苏联为尊”,如过去那样任何问题由苏共说了算,而是对其职权范围加以限制并建立在各国党平等的基础之上。这次会议使毛泽东追求的平等在纸面上得到了落实。
1957年开始,苏联开始逐渐丧失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绝对领导者地位,中国领导人对苏联的权威也不再是绝对服从和仰视了,苏联与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地位逐步走向平等,尽管在莫斯科会议上,中国仍然坚持以“苏联为首”的口号,但中国领导人尤其是毛泽东对苏联领导权威的“心态”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中国已经开始与苏联展开了争夺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领导权的竞争。
四、结语
苏联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中的领导地位在这十年中是发生着变化的。自斯大林去世,尤其是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对于斯大林的批判,加上波匈事件、1957年反党事件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冲击,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阵营中的威信下跌到了最低点。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在应对苏共二十大造成的思想混乱以及帮助苏联处理波匈事件的过程中,不仅在共产主义阵营中的威信大大提高,在社会主义政治和理论方面还走在了苏共的前面,逐步坐上了与莫斯科共同领导社会主义阵营的宝座。对于中国来讲,苏联的领导地位意味着权威、权力和正确性。中苏两国两党地位的相对变化必然会使得中国领导人在面临苏联影响的时候,所受影响程度和表现方式是不同的。
参考文献:
[1] 王逸舟.赫鲁晓夫与我们的时代[J].世界历史,1989,(3):44.
[2]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59-1260.
[3] 毛泽东.抵达莫斯科时在车站的演说[Z],1949-12-16.
[4]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2.
[5]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7-658;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总结[G]//毛泽东文集:第5卷,P260;毛泽
东.在莫斯科庆祝斯大林七十寿辰大会上的祝词[Z],1949-12-21.
[6]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国党史出版社,1998:472.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56—1957) [C].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148-150.
[8] 沈志华,主讲人,吕峥,整理.从毛泽东两次访苏看中苏同盟变化[J].文史参考,2011,(3):42-44.
[9] 袁南生.毛泽东与斯大林、蒋介石[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Z],P135.
[11] 吴冷西.十年论战[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95.
[12] 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年中苏关系回忆录: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社,1999:100-132.
[13] 毛泽东.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讲话[Z],1957-11-14.
[责任编辑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