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刚 李军
摘 要: “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工作将拥有宏观经济持续向好、毕业人数增速减缓等有利条件,但同时也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企业人才消费更趋理性等诸多挑战。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毕业生就业工作健康发展。
关键词:“十二五”;高校;就业工作;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151-03
“十二五”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贯穿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关键五年。在这五年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认清这种机遇与挑战是形成就业工作思路、出台工作措施和做好工作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一、“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良好机遇
1.国民经济发展有望持续向好,新增就业岗位较为充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阶段,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积极进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得以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这些成就为“十二五”国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将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 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结构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关注民生、关注环保、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科技附加值将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方向。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将面临较好经济社会环境,在此期间中国新增就业岗位将有望保持较高水平,同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也将从“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因此,经过系统知识教育的大学毕业在求职中将会具有更大空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对大学生求职形成的竞争压力将逐步减弱。
2.高等教育转向内涵式发展,人才培养基础将得以更好巩固。过去十余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学校总数迅速增长,学生规模快速提升,校舍面积迅速扩大。以江西为例,从2000—2008年期间,江西全省的高校数由32 所上升到95 所,增长了197%,招生人数由5.79 万人增加到24 万人,增长了315%,在校大学生数由14.64 万人提升到91 万人,增长了522%。与此同时,学校占地面积快速增长,到2008年,全省高校占地面积由1998年的27 787亩,扩大到现在的99 718亩[1]。在高校规模快速发展过程中,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却严重不足,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校长也从教育家的角色沦为了经济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学校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校舍、场地等基础设施问题,因此在人才培养上投入严重不够,不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呈下降趋势。据沈阳市人才市场的一项调查显示:60%的企业认为,所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其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中国目前大学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平均达到一至十五年,而发达国家则为23个月[2]。人才培养质量不如意是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的原因。“十二五”期间,高校的发展将会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提升上来,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以前,国家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严格教学管理,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这些措施必将整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夯实毕业生就业工作基础。
3.高校毕业生增速放缓,岗位资源竞争将有所缓和。如前所述,自199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高速扩招的历史时期,自2003年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从212万迅速增长到2011年的660万,这种增速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中也十分罕见。以重庆邮电大学为例,仅在“十一五”期间毕业生总人数就较“十五”期间增长了1.24倍。因此,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正是高校扩招速度太快带来的“劳动力生产过剩”,当然,这种“过剩”具有突出的结构性特征。为此,张凤林教授指出:“在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难之间肯定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总量失衡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供给,而不是需求,即近年来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失业主要是供给过度型失业[3]。” “十二五”期间,高校扩招的速度将明显趋缓,学校也将普遍把工作重心放在调整内部结构上来,这种变化将给高校就业工作大大减轻毕业生人数增长带来的压力,各高校也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和提升就业质量上来。
4.就业工作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工作运行保障更加有力。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在给全球经济带来重创的同时,也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空前压力。然而,现在待我们再次回首这次危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阴霾,还有阳光与收获。在这场危机中,党中央、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先后出台了多个文件,并督促各级政府和高校出台配套措施,其中不乏对组织机构、工作人员、经费投入等环节的硬性要求。而在高校层面,学校领导更是认识到了就业工作的特殊地位和独特价值,学校也较为普遍地采取措施改善了就业工作办公条件,增加了经费投入,加强了人员配置,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力和工作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期间,随着高校办学质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和办学保障的进一步完善,就业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将进一步凸显,就业工作对招生、人才培养、学科布局等环节的反馈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工作运行保障体系将更加有力。
二、“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诸多挑战
1.国家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调整恐将加剧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在此期间将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种战略转移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但这种经济结构调整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不确定影响,短期内恐将进一步加剧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这是因为,高等教育发展虽具有前瞻性特征,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具有一定周期性,其反应在毕业生就业层面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特征。譬如,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基础建设实施力度,因此不少高校增设了道路桥梁专业,但在“十二五”期间,基础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建立投入和增速降了下来,但这些已建起来的专业短时间内却无法调整过来,因此,毕业生就业“结构性过剩”就出现了。事实上,当前毕业生就业困难就具有很强的“结构性”特征,正如有研究对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形势做出的基本判断是:一定程度的总量过剩与一定程度的结构失衡相互交织,部分大学生就业难与部分企业用人难同时并存[3]。然而,这种结构性的矛盾不仅仅表现在专业结构上,还同时表现在学历结构、地域结构和行业结构等多方面。因此,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短时间内将会加剧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矛盾,而这种矛盾在“十二五”期间将会显得较为突出。
2.毕业生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求职个性化需求得以彰显。当前,高校毕业生和学生家长已经普遍接受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工作机制,高校毕业生已经较为彻底地从“计划分配”的幻想中走向了“市场竞争”的残酷现实,在这个过程中,求职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与之相伴的却是学生在求职中的主体意识、选择意识、竞争意识得到了彻底的觉醒,学生普遍已经能够接受“求职是自己的事”这一观念。因此,学生对求职选择表现得更有主见,不少学生对学校一厢情愿举行的就业服务活动无动于衷,对求职中学校过多的管理(如违约管理)表示反感。个别老师在千辛万苦给学生提供“帮助”后换回的却是学生的冷漠与不屑,为此大受打击。事实上,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不断丰富和学生自我意识的进一步觉醒,毕业生对就业指导、服务提出了更加多元、更加“挑剔”的要求,在他们眼里,“毕业就失业”、“京飘一族”、“持续啃老族”或许都不过如此而已。对于这些新现象,却需要教育工作者们在“十二五”或者更长的时间中去适应。
3.招聘企业的消费主体意识将进一步凸显。作为人才的消费主体,企业在人才选拔中将更加重视消费原则,更加看重所聘人员能否为企业带来“好处”,在就业工作依然处于“买方市场”的大环境下,企业依然牢牢掌控着招聘主动权。“十二五”期间,随着中国劳资关系法纪政策的进一步规范,劳动者的权益将会得到更好的保护,为此企业也将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人才选拔面临的巨大潜在风险和企业责任,企业对人才招聘将会变得更加谨慎,在对目标院校、目标对象的选择中将变得更加挑剔,“临缺勿滥”现象将更加突出,人才高消费趋势将进一步发展。此外,企业在人才选拔中将采用更加系统、更加科学、更加严格的选拔机制,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譬如: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等)介入人才选拔过程也将成为更为普遍的做法。企业招聘中的这些变化,对毕业生求职定位、学校的求职辅导都将提出新的挑战。
三、“十二五”期间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1.分析国家经济发展趋势,科学布局专业结构。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趋势,高校应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中“未雨绸缪”,应将学科建设等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上游事业”规划建设根植于国民经济现实需要土壤中,要通过深入调研、系统分析前瞻性地预测并充分认识到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真正需求,在招生分布和专业结构上做足功夫,以保证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数量分布上能和国民经济发展大趋势相吻合,从而减少结构性矛盾。
2.高校应将工作重心放到人才培养环节上来。在市场选择条件下,过硬的质量是占领市场的不二法宝,学生在就业工作中亦是如此。面对企业依然把持着用人主动权的客观现实,世俗的情感投资、关系维持在市场竞争中都将变得弱不禁风,学校只有将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培养环节并最终培养出社会满意的人才,才能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把握主动权。“十二五”期间,面对招生人数增幅放缓、学校基础建设压力减轻、国家教育经费投入逐步增加等有利条件,学校在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将能够做得更好。
3.实施开放办学,促进校企合作。在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中,闭关自守必将失去许多机会,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应清醒地看到这一点。实施开放办学加强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高校充分了解社会需求,保持旺盛的创新能力,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更有利于巩固和维持毕业生就业市场。近年来,重庆邮电大学利用成立校董事会、推进产学研合作、跟踪校友等措施,始终与通信信息行业协会、重要目标企业、高新园区等保持良好合作关系,毕业生也为此受益。华为公司作为学校的校董事单位,多次组织专家来校参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辅导工作,招聘学生也逐年上升,2011年该公司在学校招聘学生超过300人。
4.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当前,不少毕业生在求职中目标模糊、自觉性差、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不清楚自己的能力素质结构,因此在求职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盲目性,跟随型、从众型就业现象较为普遍。这些问题都是中国对学生忽视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体验教育的结果。作为一门科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地都较为普遍,而在中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求职技能训练工作还处于快速发展和推广过程中,其现状和不少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对此我们应该看到,求职虽是大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工作,但职业意识、职业素质的培养必须尽早实施。
5.建立就业工作综合考核体系。长期以来,中国高度重视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考核,但在考核体系上却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学生在校期间的服务忽视离校后的跟踪等问题,在考核实施主体上,往往也存在着教育系统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评估体系的不完善和评估实施主体的不恰当,致使就业工作在评价中存在一定的“水分”,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改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考评方式,就需要健全考评指标体系,完善监督机制,剥离考评实施主体,在实施中应该将就业数量和质量并重并更加重视就业质量,在考评时间上不仅仅应该重视学生离校前的初次就业状况,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离校后的跟踪和回访,在考评执行主体上,应积极引进第三方机构进行统计和评价,同时,就业主管部门也应在就业统计工作中加强监督。
参考文献:
[1] 王占铭.从跨越式发展到科学发展关于江西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0,(1):23-26.
[2] 孟庆伟.人才市场建设及人力资源理论研究[D].工作论文,2005:42.
[3] 张凤林.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辽宁数据的理论分析与政策论证[J].财经问题研究,2010,(9):106-113.
[责任编辑 陈凤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