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政治发展关键词

2012-04-29 00:44李良栋
人民论坛 2012年31期
关键词:执政党政治改革

李良栋

政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治泛指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整个治理;狭义政治是人们基于一定的利益要求围绕公共权力展开的活动。两种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广义的政治观,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肯定会和盘托出,这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全党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而狭义的政治观,倒是需要我们深入地思考,这就是:执政党如何进一步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落到实处。这包括拿出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和勇气;提高领导和组织政治体制改革的能力和韬略;提升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政治文化的智慧和水平。

真正拿出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处于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的中国,一方面是发展市场经济以来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是社会转型深层次矛盾造成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差别、严重腐败、社会失信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改革本身带来的,而恰恰是改革没有完全到位才导致的。所以,必须有坚定推进改革的决心和信心,用深化改革来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解决上述突出问题不仅需要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同样需要政治体制改革。

如缩小贫富差别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应该在制定缩小贫富差别的政策过程中享有知情权、发言权、参与权,才能保证这些政策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解决腐败问题途径固然很多,但权力制约是其主要形式。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不仅需要党和政府的有效作为,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解决政府公信力下降与社会诚信流失也绝不是党和政府一家的事情,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才能解决。同时,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在这个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决策、重要资金的使用、重大项目的去留,必须而且应该尊重人民的意志。同时,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内在地要求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特征是在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下,通过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获得最大经济效率。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健全、发展水平还未到位,与我国现行的政府职能转换远未完成不无关系。尽快转换政府职能和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和现代法治政府,切实提高政府能力和履行政府责任,才能为经济社会文化事业提供有效地服务。同时,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客观地使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不同的利益群体势必有着自己的经济利益要求,而这种经济利益要求必然通过政治要求进行表达和协调。民主就是协调利益矛盾的较好形式。

以上都充分说明,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在中国只有社会公众的愿望和要求还是不行的,必须还有执政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和勇气。这个道理,不言自明。

切实提高领导和组织政治体制改革的能力和韬略

执政党要切实提高领导和组织政治体制改革的能力和韬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自上而下启动的,因此,政治体制改革能否成功、顺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领导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能力的提高。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执政党要善于统筹全局、合理规划。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所以,应当有一个渐进性的发展规划,对于近期的任务、中长期的目标、具体的方法和步骤等等,都需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思考、合理确定。对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等重大问题,应当积极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研究,在把握客观规律、真正深思熟虑的基础上,逐渐提出改革的措施。对于目前影响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应该抓紧进行。譬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这是适应经济改革,解决政企不分,真正消除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的根本问题。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是当前政治生活中的当务之急。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是防止腐败的根本途径。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实现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馈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设想,等等,都应当不失时机地推出改革措施。

提升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政治文化的水平和智慧

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客观地要求改革主体即执政党和人民大众两个方面都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而这与执政党正确引导、人民大众共同建设的新型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是分不开的。我们要建构的社会主义新型政治文化,应该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既能够继承民族合理传统成果,又充满时代精神;既立足于国情实际,又能够吸收人类文明共同成果的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政治文化。所以,尽快构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摆在执政党面前的重要任务。譬如,什么是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有哪些区别和联系;什么是自由,社会主义社会倡导的自由与一般意义上的自由有哪些共性,与西方鼓吹的自由至上有着什么样的不同;什么是平等,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仅要追求机会平等,更要注重结果平等,等等。只有廓清这些核心理念,在理论上说清楚、搞明白,才能够让人民群众真正信服,让社会大众衷心接受。这是对政治文化建设实行引导的基础和前提。

同时,应善于通过政治社会化对整个社会进行民主法治意识宣传和培育。由于执政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能量,其在公民社会化的过程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应当切实提高组织能力,努力改善引导水平,逐步地培养人民健全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法治意识,使民主法治观念牢牢扎根在民众心里,以便为民主法治建设造就广泛的活动主体。

执政党应该加强党内自身政治文化建设。在引导全社会的政治文化建设中,执政党必须充当社会的模范和表率。必须看到,我们党内一些成员头脑中确实还存在着封建主义的思想余毒。特权观念、等级意识、“潜规则”、“关系学”等不健康的观念还有相当的市场,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发扬。此外,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盛行的“全盘西化”思潮在党内部分成员中也有一定影响。凡此种种,都说明我们党内自身的政治文化还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准。这种情况和执政党所承担的引导社会主义新型政治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执政党在引导全社会建构社会主义新型政治文化的进程中,必须在党内政治生活中普遍树立社会主义新型政治文化的理念,才能承担起引导中国社会主义新型政治文化的历史使命。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责编/张潇爽美编/李祥峰

猜你喜欢
执政党政治改革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改革之路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瞧,那些改革推手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