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林 曲建军 高红雷 张建友
[摘要] 目的 研究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 对50例T1~2 DCIS-MI 患者与73例T1~2 ID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ER、PR 及Her-2 染色。 结果 ①DCIS-MI患者ER、PR、Her-2 阳性率、腋窝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52%、42%、44%、14%;②T1~2 IDC患者ER、PR、Her-2阳性率、腋窝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69.86%、65.75%、17.81%、58.90%。两组ER、PR、Her-2及腋窝淋巴结阳性率表达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而两组在年龄、绝经状况、肿瘤大小中无差异(P > 0.05)。 结论 T1~2 DCIS-MI中ER、PR阳性率低于T1~2 IDC,但Her-2表达率高于T1~2 IDC。T1~2 DCIS-MI腋窝淋巴结阳性率低于T1~2 IDC,但其也可以发生淋巴结转移。
[关键词] 乳腺肿瘤;肿瘤浸润;导管内癌微浸润;浸润性导管癌
[中图分类号] R737.9[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2-0058-03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影响着女性身体健康及对美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对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及技术的发展,导管内癌微浸润的患者的检出率也提高了很多。很多研究表明雌、孕激素、HER-2受体蛋白表达在乳腺癌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本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1~2乳腺导管内癌微浸润与T1~2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在年龄、是否绝经、肿块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以及ER、PR、HER-2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旨在探讨两者相互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潍坊市人民医院2010 年4月~2012年7月收治的50例T1~2 DCIS-MI患者与同期收治的73例T1~2 ID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其中50例DCIS-MI(A组)患者中2例表现为乳头溢液,48例因乳腺肿块就诊。73例T1~2 IDC(B组)患者中均因乳腺肿块就诊。A组行保乳手术8例,乳腺全切43例,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并阴性9例,行腋窝淋巴结清扫41例,均经病理诊断为乳腺内癌微浸润; B组行保乳手术6例,乳腺全切67例,行前哨淋巴结活检者18例,阴性14例,阳性4例,阳性者进一步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共53例患者行腋窝淋巴结清扫,上述患者均经病理诊断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除外DCIS-I(浸润性导管癌伴广泛的原位癌成分,导管内癌成分占整个癌组织的4/5以上)。患者均为女性,术前均未接受过化疗、放疗等治疗。术后常规行HE染色并由本院两位病理科专家确诊。A组平均年龄为49.08岁(34~81岁),B组平均年龄为49.41岁(26~75岁)。
1.2 ER、PR、HER-2的检测及判读
所有标本中ER、PR、HER-2的检测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完成。单克隆抗体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由本院病理科完成。结果判断:阳性结果呈棕黄色或棕褐色。ER、PR阳性物质主要位于细胞核, 阳性细胞采用半定量测定,阳性率=阳性细胞数/癌细胞数×100%。半定量分级标准为:阳性率<10%者为阴性(-);阳性率10%~25%为弱阳性(+); 阳性率26%~50%为阳性(++);阳性率>50%为强阳性(+++)。阳性为+、++、+++,阴性为-。HER-2 阳性物质主要位于细胞膜/浆,0:在肿瘤细胞中无阳性染色或者小于10%肿瘤细胞有细胞膜染色。1+:大于10%的肿瘤细胞中出现微弱、不完整的细胞膜染色。2+:大于10%的肿瘤细胞中出现弱到中等强度、完整但不均匀的细胞膜棕黄色染色或<30%的肿瘤细胞中出现强且完整的细胞膜棕褐色染色。3+:大于30%的肿瘤细胞中出现强的、完整的细胞膜棕褐色染色。0、1+为阴性, 2+为弱阳性、3+为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乳腺癌ER、PR、HER-2 表达
见表1。
2.2 T1~2 DCIS-MI与T1~2 IDC临床病例特征
A组T1~2 DCIS-MI与B组T1~2 IDC在年龄、绝经状况、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ER、PR 及HER-2阳性表达率的相关性见表2。由表2可见,A、B组ER、PR 及HER-2阳性表达率、淋巴结转移方面均不同,差异均有显著性(P < 0.05)。而在年龄、绝经状况、肿瘤大小方面无差异(P > 0.05)。
3 讨论
DCIS-MI为“癌细胞超出基膜进入邻近组织,但其最大径不超过1 mm”[1]。有研究指出DCIS-MI是导管内癌向浸润性导管癌进展的过渡阶段[2]。以往研究多围绕导管内癌(DCIS)与DCIS-MI及DCIS与IDC的生物学特点,很少有将DCIS-MI与IDC进行比较。本研究的目的是对DCIS-MI与IDC的临床及病理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
在选择DCIS-MI患者时,发现肿块长径均在5 cm以内,为了避免选择偏倚,在选择IDC时也相应选择了T1~2的患者。两组年龄、绝经状况、肿瘤大小无统计学差异。该研究50例T1~2 DCIS-MI患者ER、PR、HER-2的阳性率分别为50%、42%、44%。杨明等[3]及Silverstein 等[4]分别对28例及24例DCIS-MI研究结果显示,ER阳性率分别为53.6%、63%;PR 阳性率分别为60.7%、63%。鲁祥石等[5]研究了43例DCIS-MI患者HER-2阳性率为25.57%。此研究与以往结果略有差异,可能与患者数量选择、分期差异有关。73例T1~2 IDC中ER、PR、HER-2阳性表达分别为69.86%、65.75%、17.81%。ER、PR阳性率高于黄凌燕等[6]研究的59%、47%,却低于其HER-2的阳性率67%(将弱阳性也计算在阳性中)。但与Zhang HM等[7]在对乳腺癌各分子亚型临床特点的分析中,HER-2阳性率20.3%(2+、3+为阳性)接近。差距可能与本研究仅对T1~2 IDC患者进行研究、入组患者相对较少及对HER-2判读的阳性标准不同有关。
HER-2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Ⅰ型家族成员之一,定位于染色体17q21,编码相对分子量185 kD 的酪氨酸蛋白,具有细胞内酪氨酸激酶样活性,可以促进细胞分裂和蛋白水解酶的分泌,并增强细胞的运动能力,从而促进肿瘤侵袭和转移[8]。同时,乳腺癌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肿瘤,雌激素与其受体结合,能够促进靶基因转录,合成新的蛋白,ER、PR 能调节乳腺细胞的生长、分化,阴性表达者肿瘤细胞分化差,增殖率高[9]。该研究比较了T1~2 DCIS-MI与T1~2 IDC的ER、PR、HER-2的表达,在两组中ER、PR表达均与HER-2表达呈负相关,而ER与PR表达呈正相关。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8,10,11]。T1~2 DCIS-MI中ER、PR阳性率低于T1~2 IDC,而HER-2阳性率高于后者。由此推断:在DCIS-MI期,肿瘤的侵袭性较IDC期高。在此期,DNA合成增加、细胞分裂、蛋白水解酶分泌增多,癌细胞生长加快,运动能力增加,肿瘤的侵袭与转移增强,恶性度增大,其HER-2表达升高。而肿瘤细胞增殖率高,ER、PR阳性率降低。
本研究50例T1~2 DCIS-MI中有7例出现腋窝淋巴结阳性,阳性率约14%,高于Le Boudec G等[12]研究的阳性率约7.5%(8/105),却低于肿瘤直径大于3 cm的高级别导管内癌粉刺性癌中阳性率18.5%。该研究建议DCIS-MI患者需要行腋窝淋巴结的切除或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本研究选择病例数较少,且未对DCIS-MI进一步进行病理学方面的比较,将会在后续的实验中继续研究。另外本研究未对患者进行预后分析,需要继续随访观察。
[参考文献]
[1]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 cancer stagin manual[M]. Philadelphia: Lippincottraven,1997:172.
[2]Yu KD,Wu LM,Liu GY,et al. Different distribution of breast cancer subtypes in breast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 DCIS with microinvasion,and DCIS with invasion component[J]. Ann Surg Oncol,2011,18(5):1342-1348.
[3]杨明,王丽萍,森谷卓也,等. 乳腺导管原位癌并发微小浸润的临床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J]. Chin J Lab Diagn,2006,10(3):246-249.
[4]Silverstein MJ.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 In:Silverstein MJ.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of breast[J]. Baltimore:Williams and Wilkins,2002:523.
[5]鲁祥石,何川,李万喜,等. 43 例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的ER-β和HER-2 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J].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9,43(6):590-592.
[6]黄凌燕,张建中,秦憬.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HER2基因和雌孕激素受体过度表达的临床意义[J]. 宁夏医学院学报,2006,28(3):196-197.
[7]Zhang HM,Zhang BN,Xuan LX,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urvival in the operabl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molecular subtypes[J]. Zhonghua Zhong Liu Za Zhi,2009,31(6):447-451.
[8]陈立章,孔繁娟,陈亮. 乳腺癌ER、PR、CerbB-2 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8):998-1001.
[9]Vrbanec D,Petricevi B. 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 status in primary breast cancer-a study of 11273 patients from the year 1990 to 2002[J]. Coll Antropol,2007,31(2):535-540.
[10]张德才,张景华,汪萍,等. C-erbB2、PCNA、ER、PR在126例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Modern oncology,2009,17(10):1874-1877.
[11]刘焱,陈晨,侯传强,等. ER、PR、C-erbB-2、P53及Ki-67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研究[J]. 泰山医学院学报,2012,33(2):83-86.
[12]Le Boudec G,Gimbergues P,Feillel V,et al. In situ mammary duct carcinoma with microinvasion. Which axillary lymph node explration[J]. Presse Med,2005,34(3):208-212.
(收稿日期:2012-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