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
印度阿萨姆邦的民族冲突再次震动国内外,从7月19日该地区穆斯林聚集区两名学生被不明身份的枪手射杀,到7月24日晚上,这场冲突已造成32人死亡,逾20万人逃离家园,至少60个村庄被完全焚毁,过境列车遭遇袭击。
民族、宗教冲突是印度的老大难问题,仅2008年,印度就发生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冲突656起,其中4起发展成骚乱,死亡123人,2272人受伤。
多年来,我们一次又一次看到印度民族、宗教冲突所潜藏的巨大破坏力,在可预见的未来还会继续看到。
印度民族、宗教冲突之所以历久难息,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刻的经济利益之争就是其中之一。
各个族群、宗教群体对自己经济政治地位的不满,争夺经济政治发展的机会和财政投入“利己”……这一切都有可能成为民族宗教冲突的导火索。
以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之间的矛盾为例,印度穆斯林贫困率明显高于印度平均水平。而且,印度穆斯林自主创业和在小型私人企业等非正式经济部门就业者多,在正式部门就业者少,致使其收入波动大。在现代工业和贸易中,很少有穆斯林拥有大型企业或在大型企业中工作;印度企业前50强中没有一家属于穆斯林。
印度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问题更为突出。
除阿萨姆邦外,东北地区几乎没有任何现代工业和制造业,农业生产仍以传统耕作技术为主,以全印度7.7%的土地,却只生产全印度1.5%的谷物,只能满足该地区70%人口的起码食物需求,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印度所占比例始终低于其人口在印度总人口中占比。
印度少数民族、部分宗教信徒的贫困与民族宗教冲突之间已经形成相互促进的恶性循环。
因为贫困,部分少数民族、宗教信徒将其归咎于其他民族和其他宗教,积郁在心,往往诉诸民族宗教冲突的暴力手段以求改变现状,甚至单纯泄愤;且这些极端做法往往打着“维权”之类旗号,“理直气壮”。
但这种诉诸民族宗教冲突的暴力手段,反而从两个方面损害了少数民族、部分宗教信徒自身。
一方面,主流社会、其他民族因此对这些少数民族、宗教信徒的不良看法滋长,民间投资和就业机会也对其避而远之,对政府也颇多怨言。
另一方面,这些冲突又导致少数民族、部分宗教信徒备感不安全,迁居本民族、本宗教信徒聚居区,结果使得自己更加孤立,减少了族际交流的机会和就业机会,损害自己发展的前景。在印度穆斯林群体中,这种恶性循环就暴露得相当明显。
文化教育水平低下更对印度众多少数民族和部分宗教信徒摆脱贫困、对减少民族宗教冲突产生了消极作用。
因为假使教育指导思想正确,接受统一的正规国民教育有助于少数民族和部分宗教信徒子女潜移默化地接受主流文化熏陶,从而滋生统一的国民意识,而非狭隘的民族和宗教意识,最终在印度下一代中形成、凝聚更大范围的共识,降低其成年后诉诸民族宗教冲突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