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 闫桂玲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人才培养上存在一些弊端。如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计算机人才,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是计算机软件教育一直存在的问题。针对专业特点,阐述了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对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从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实践,阐述了对培养企业需求工程应用人才的方法。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软件工厂”教学模式;项目驱动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5-8473-02
当今世界IT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计算机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挑战,这样就无形中对我们高等学校的教育模式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而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的衡量标准。探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必然需要,是高等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自身非均衡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经济现状及其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及教育终身化、社会化发展总趋势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1]。
1当前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社会需求,近几年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计算机专业,大范围的扩招使得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急速增长,但是却面临这样一个尴尬的状态:很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就业岗位,而大量用人单位又招不到符合需求的相关毕业生。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发现一种现象:毕业生出具的成绩单上理论科目十分丰富并且各门功课成绩优异,但是当问及有什么项目开发经验或者是否用所学习的语言(比如JAVA)开发过实际项目时,我们的毕业生通常回答都是“没有”。动手能力差、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成了毕业生普遍的问题。产生实际就业市场需求和高校教育这种脱钩的情况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高校课程设置陈旧,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过多,实践太少,当今计算机主流技术根本没有进入学生的培养计划之中,学生在大学中没有学到社会需要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从而导致毕业生普遍缺乏应用能力,不能与社会需求相符合。
如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2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前提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计算机专业技能和信息技术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2]。众所周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的核心,因此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也应该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应用型学科,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将来主要面向经济建设和生产一线,因此我们的培养应该以专业技术熟练的软件和硬件生产、开发、维护工程师为最终目的。
随着高校扩招,目前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新生中有一部分同学在上大学之前很少接触计算机,许多同学都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有一些同学来自边远地区,知识面很窄。如果在大学教育中没有帮助他们进行前途分析从而对自己进行适当的定位,而是盲目的按照传统的计划进行培养的话,就会使得学生的学习没有目标,只是一味的追求高分,缺乏实践能力,从而和社会的需求脱钩。因此,我院在计算机专业的新生入校时安排专业导师对学生进行简单的专业介绍,包括专业开设的课程,专业学习中注意的问题,专业的就业情况等等,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需求,帮助学生初步定下自己的发展方向,这样就能使得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
3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3.1扎实的专业基础是关键
作为一个合格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自己所学专业的最基本的专业能力,同时还应该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扎实的专业基础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我院在新生入学后先对其进行2-3年(专科2年,本科3年)的基础课程的教育(包括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这样为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提供有效支撑,为学生后续学习各专业方向打下坚实的基础。
3.2针对专业特点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培养计划
我院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为实验点,在进行2年基础课程教育之后,就针对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对应的专业培养计划,该培养计划引入计算机主流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在学校中能够学到实用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同时,为了使毕业班学生更加适应市场需求,从而提高就业率,通过对当前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结合就业和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针对软件技术专业第五学期开设的计算机组成原理(任意选修)、Linux操作系统(专业基础)以及JavaEE、JavaME、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程序设计实习等6门专业综合课程,进行课程必要的改革,具体内容如下:①理论课程集中7周时间完成授课;②集中10周的时间进行专业综合课程的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③将几门相关专业综合课程进行整合,按统一的项目进行教学实践。④添加Web工程和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的介绍,鼓励学生以构件为思路进行“软件工厂”过称式的开发。
教学中我们利用成熟的案例来进行项目驱动式的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专业内容,还使其具备了一定的项目开发经验。毕业班的学生可以在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确定自己的毕业设计项目,提前进入设计状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3校企合作,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使毕业生能够更好的得到企业认可,从而达到学生满意就业,企业满意用人的目的。我院采取校企合作,共同进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方式。以企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制定培养方案,将企业成熟项目作为教学案例嵌入课程内容,学习的同时参与项目开发,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软件开发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校企合作,经常聘请企业中有丰富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来对学生讲授现代软件开发技术和一些项目实战经验。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从而增加学生适应企业的能力。同时,为了使学生有更好的项目经验,我院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将部分学生选送到合作的企业中,进行项目实训,实现学业与就业无缝连接。
3.4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计算机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3]。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配备少量的实验教学,而且这种实验教学很多都是对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验证,很少有真正设计性的实践,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们的毕业生项目实践能力缺乏的一个原因。我们知道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是: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同时要具备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当然,有很多人认为计算机就是编程,学好代码怎么编就可以了,但实际上编程只占整个项目中很少的一小部分,重要的是程序设计和调试,设计和调试的过程不仅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采用小学期制,集中进行设计类课程教学
针对机软件专业的特点,对以往的教学计划进行了改革,在该专业的最后一个学年的教学中引入了大量的课程设计类课程(例如:软件工程课程设计,JAVA课程设计等等),促使学生把前面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课程设计中,增加项目经验。同时,为了让学生对项目开发有一个整体的概念,我们采用小学期制集中教学,在引导学生进行项目选择之后,对其进行分组,鼓励学生用“软件工厂”的模式进行软件产品线型的开发,让学生在实践中模拟流水线上的不同角色,培养新型的软件技术人才。
2)编写适用的计算机课程设计类教材
目前,由于已有相关配套教材较少,每次进行教材选订的时候,很难选到适合的教材,对教学也很难做到规范化。近几年,我院一批长期参与课程设计教学的教师们深入调研相关教材,认真分析总结,结合自己实际项目开发流程和相关开发经验,相互取长补短,初步形成了一系列适用的计算机课程设计类教材的雏形,从而更好的指导和规范相关的实践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5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保障教学质量,是实现工业化理念的前提【4】。对于很多新生本科院校来说,师资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业界现场的工程实际经验,计算机教育理论脱离实际、专业教学的改革落后于计算机及软件技术的发展,但这种知识的学习是不断更新的。因此我校要求教师必须跟上技术的最新发展,在鼓励教师向“双师型”发展的同时让青年教师去IT企业进修学习,参加IT行业开设的短期培训,并且广泛引进企业单位有丰富经验的软件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来我院举办讲座和指导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提高整体师资水平。
4结论
计算机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自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应符合企业需求,将前沿技术融入到专业建设中,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师资水平。由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涉及的要素很多,涉及面也很广,其培养模式呈现多样性,这也给专业发展留下了很多新的问题。该文主要对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个初步的研究,以期望能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完善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肖晓丽,邓江沙,陈川.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2):100-104.
[2]马小军,王育坚.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浅析[J].人才培养,2009(10):9-11.
[3]唐军,张新林.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浅析“1+2”动态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J].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7(8).
[4]吴立春.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0(27):14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