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教与学都面临着若干困难,数学教学改革已成为中职教育的现实需要。文章对中职数学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改革
随着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需要一大批一线熟练技术工人,而此类人才恰是中职学校的培养对象。中职学校大多数学生基础比较差,对文化课学习没有热情,特别以数学为最。数学教师们常常在思索:“怎么教和教什么”,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对中职数学教学提出一些思考。
现象一:知识讲解,睡觉的比听的多
我们常说,中职的很多学生是“瘸着两条腿走路”的,这两条腿,一指英语,二指数学。虽然这是教师之间的无奈解嘲,但学生的底子薄却是不争的事实。如我校的近几年的学生入学数学成绩,在中考卷满分是150分的基础上,段平均分仅在40分左右,部分学生的成绩甚至为个位数。很多学生在初中就已经放弃数学的学习,进入职高后,由于基础薄弱,兴趣淡化,毫无学习动力,有些班级一半以上的学生感到数学课枯燥乏味,太难学,根本不愿意听数学课,对于教师的课堂讲解,他们缺乏感觉,或是漠然置之,或是我行我素。特别是男学生,上课“低头率”很高,因听不懂课而趴在桌上睡觉。让教师陷入只有少数学生抬头听讲,自己唱独角戏的尴尬场面。
现象二:练习时刻,旁观的比参与的多
由于数学课的知识性过强,有时难免显得枯燥无味,我们也很难把它讲得多么生动有趣。因此,很多老师就给自己找到了让学生趴着的理由:“只要知其然何须知其所以然”?于是,教师只管自己唱好独角戏,想着学生只要概念了解即行,公式会代即可,只要到了练习阶段,课堂自然就活跃了。
然而,中职的课堂,也在练习阶段显示了它的尴尬性。一个看似热闹的场面,当我们耐心地观察一下,就能发现真正参与的学生其实廖廖无几。教师的每一次提问,要么会遇到学生的漫无目的的散答,要么所有的回答由一些相对较好的学生包干。很多学生在练习巩固阶段把自己置身于局外人的角色,甚至双手一垂,连笔也懒得动一动。而作为课堂效果检测的手段之一——板演,也基本上成了优生的专利。大部分同学“怕”字当头,只能观看而不能参与。笔者以前曾对所任教的两个班级的板演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近70%的学生对板演持不欢迎态度。老师点名,学生却迟迟不肯站起,即使站到了讲台上,也只是写一个解字就以不会做为借口干站着。久而久之,教师认为叫学困生板演是浪费时间的事,而优生也丧失了板演的激情。板演在中职数学课堂也不知不觉间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现象三:课后作业,抄袭的比做的多
如果说学生上课睡觉让教师生气,练习不做让老师无奈,那么作业抄袭现象,就让教师头疼了。我们在改学生作业的时候常常发现,一个组甚至是一个班级的作业基本上都是一个模板的。于是,改着改着就心烦意乱,要么一个阅字了之,或是一个大钩表示。作业的反馈矫正功能全然不见,改作不仅成为教师的工作负担,更是沉重的心理负担。
现象四:知识检测,空白的比写的多
学校里的每一次考试,组里的流水改卷中,分到改解答题的总比分到改选择填空题的老师开心。原因无它,只因中职的数学试卷,空白的地方总是比有做的地方多,所以,原本应该是苦差的解答题的评判工作反而成了最轻松的分工,这也算是中职数学的一大特色了。当我们看着那一张张泛着空白光亮的试卷时,那种作为中职数学教师的悲哀就由然而生,让人欲哭无泪。
四种现象,见怪不怪。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它们又昭示了我们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无助和低效。受生源质量的影响,以及囿于教师自身的原因,中职的数学课堂,已成为沉闷低效的代名词。虽然中职人进行了无数的尝试,并形成了很多有中职特色的教学法如:“抬头教学法”、“情境生成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等,也取得了很多出色的成果。但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很多方法如果仅是生搬硬套,流于形式,学生的成绩照样会红灯遍地。我认为应该注重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思想渗透, 拓展学生认知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层知识的发生过程实际上也是思想方法的发生过程。像概念的形成过程,新旧知识的对比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规律的被揭示过程,解题思路的思考过程等,都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训练思维的极好机会。此时提高学习效果,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教学氛围
师生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付出努力,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并得到赞扬后,就会得到心理满足,这种满足会促使他们产生进一步的学习动机,相反,如果学生学习成绩长期较差,缺少因学习成功而产生的精神上的有益刺激,得到的总是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和家长的指责,学习必然没有兴趣,因此,对学习差的学生,在教学中必须以较低的起点来帮助他们获得较好的成绩,并及时鼓励,使之获得自信。
参考文献:
[1]何玉刚.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的有效策略[J].职教通讯,2007(1).
[2]熊晓春.创新教育的现状分析和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5).
(作者简介:狄富娣(1974-),女,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数学教育专业,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