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真善美的统一

2012-04-29 12:28:09杨爱东王琳许伟
群文天地 2012年4期
关键词:文艺思想巴金关怀

杨爱东 王琳 许伟

摘要: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巴金以自己的文学创作见证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风雨历程。从“五四”时的充满斗志到新中国成立时的欢欣鼓舞,从“文革”时期的懦弱卑怯到新时期的深深忏悔,巴金同时也用自己坎坷的人生之路诠释了一个伟大作家的真实灵魂。在文学创作上,巴金的文艺思想至今仍值得学界关注和借鉴,而他文艺思想最为集中的体现便是“真”、“善”、“美”。从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出发,巴金形成了求“真”的艺术风格;从小接受“爱”的教育,以“人文关怀”作为旨归的巴金,形成了“善”的审美趣味;遵循美的自然规律,将艺术文本加以“造形”与提升,巴金形成了“美”的文学架构。“真”、“善”、“美”相互交融,构成一体。在文学日益被边缘化的今天,巴金先生“真”、“善”、“美”的文艺思想,体现了他本人对艺术的独特把握与精神追求,对当前文学出现的一系列不良倾向起到了很好的纠正和示范作用,同时对处于新时代的我们也提供了一种人生的引导和启发。

关键词:巴金;文艺思想;真;善;美

巴金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最后一位大师、二十世纪的良心。巴金一生,为我们树立了鲜明的人格榜样,成为中华民族的永久财富。他一生的创作,从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期间发表的长篇小说《灭亡》开始,到二十世纪80年代用心血写成的《随想录》结束,其创作生涯将近70年。这期间,巴金为世人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留下了数篇皇皇巨著。今天,当我们研究巴金,探讨这样一位跨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世纪作家的文艺思想无疑具有深刻的意义。同时,由于其文艺思想长散见于一些作品的序跋或短文杂感中,较为零碎,受到缺乏系统性、深刻性的表面现象的掩盖,其文艺思想的研究价值研究领域很少有人涉及,亟待深化和细化,也更强化了本文的写作动机。

一、真

巴金的文艺思想是以“真”为基石的。就像对待社会人生一样,巴金对待文学是非常真诚的,“说真话”、“写真实”的文艺思想,一直贯穿在巴金的人生历程和创作活动之中。巴金在总结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经验时说:“我说我的写作如同在生活,又说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写作同生活的一致,是作家同人的一致,主要的意思是不说谎。”巴金一生都在追求“真”,他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对待社会,感悟人生,思考文艺。而他“两个一致”的提法更可以看作是他艺术真实观的总纲,把握住“两个一致”,就等于把握了巴金文艺思想“真”的灵魂。

恩格斯曾在《致敏·考茨基》中说如果一部小说是真实描写社会关系的,即便作者在小说中没有直接提出任何解决办法,甚至没有明确表明自己的立场,也算是一部完成自己使命的作品。按照恩格斯对作家在作品中体现“真”的要求,可以说巴金是符合的。文学创造活动首先是一种对对象世界的理解、反映和阐释的认识活动,而这种认识活动的内在价值取向就是以“历史理性”求“真”。虽然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并不一定都是善的和美的,但是善的和美的一定是真的,缺失了“真”的尺度,“善”和“美”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可望而不可及。可以说,巴金一直在追求艺术的“真”:创作初期他强调“真”感情的倾吐,创作后期他又强调对现实真实的揭示。他同时认为艺术的真实并非生活真实的简单模仿和抄袭,生活的真实虽然为文学创造提供了原型启示,而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然而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这种“艺术真实”总是渗透着作家个人的感情、思想、个性特征,表现出一种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假定的真实,内蕴的真实。这也是与他的“两个一致”的提法相符合。

巴金既重视艺术真实对客观生活的依赖性,更重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对生活真实进行集中与概括,强调了艺术之“真”与生活之“真”的区别和联系。巴金根据生活原型进行了大胆的虚构和创造,但是这种创造又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根据客观规律进行创造,每个想象的情节都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巴金在谈到自己的《爱情三部曲》和《激流三部曲》时指出,作品里表现的生活内容“都是可能的,却不全是实有的”。这些人物形象并不是真人,而真实的是他们的影子;尊重“实有”,但不完全照搬“实有”;不脱离“实有”,但又比较注重虚构。虚构的因素必须符合故事发展的需要,符合客观规律,从而依据“实有”生发出“可能”来。

二、善

文章前面说过,真的不一定都是善的和美的,但是善的和美的一定是真的。那么,如何在真的基础上实现“善”和“美”,这就需要一定的价值评判标准。从古至今,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文学作品,人文关怀一直是一切优秀文学作品中“善”的集中体现。

人文关怀,就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有着密切的联系。巴金人文关怀的最大目标就是弘扬人性,让人成为真正的人,即“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变得更好”。巴金通过剖析与发掘国人灵魂中的奴性,以达到追求人格和人性的完善,往往在作品中通过一种悲剧的形式表现出自己的“善”的人文关怀的追求。如对高觉新的性格塑造,通过他在各种矛盾中最后终于承受不住,只好选择了“作揖——无抵抗主义”的这种做法,最终葬送了自己的青春和幸福,同时也害了别人。这里的高觉新,就是悲剧的结局,但是也像世界文学史上的哈姆莱特、阿Q、堂吉诃德一样,每个人看这个人物的时候,都会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共鸣,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与提升。在这里,巴金不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客观地评价觉新这个人物,他已经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觉新的一悲一喜,也就是作者的一悲一喜,寄寓着的是自己身上特有的“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就是一种对“善”的终极追求,就是一种高尚的人文关怀。

他的“人文关怀”中最重要表现的是他深沉的忏悔意识。在中国历史上,至少在巴金之前,从来没有比巴金在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忏悔意识更明显、更真挚的作家,特别是巴金在《随想录》中所呈现出来的与民族共同忏悔共同忧思的人文精神,更是中国历史上值得浓墨重彩记录的,《随想录》也就成为中国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了不可磨灭的价值,而其最有价值之处,“就在于一个受害者的反思,一个正直心灵的自审,一个最无责任者对自己责任的拷问。透过这反思、自审、拷问,人们看到的是中国正直的知识分子对民族、对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高度负责的一颗心。”巴金在“文革”中受尽了折磨,但是在反思这场浩劫时候,却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自己进行全方位的解剖,从自己开始来总结这场民族浩劫。这种至高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正体现了巴金的人文精神,表达了他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祖国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后代负责的高度使命感。

巴金在以批判的意识来解读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社会时,他更多的是以一种向内探究而不是向外散射的方式来进行的。他总是把自己树立成批判的标靶,然后从头到脚进行深刻地剖析。他的这种卢梭式的自我忏悔方式,是那种以非当局者的姿态,用居高临下的眼光冷视社会的作家或批评家所不能达到的,因为只有这种叩问心灵的深度忏悔,才能够从根本上触及人性的真,发现人性的善,赞扬人性的美。

三、美

剧性则是巴金文艺作品创作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巴金在其小说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往往具有浓厚的悲剧性。他自己在《复仇·自序》中说:“他们所追求的都是同样的东西——青春、生命、活动、爱情、幸福,不仅为他们自己,而且也为了别人,为他们所知道,所深爱的人们失去了这一切之后所发出的悲哀,乃是人类共同的悲哀。”他认同悲剧必须是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正因为有价值所以其毁灭才会激起人们内心的震撼,只有内心震撼才能达到悲剧效果。青春、生命、活动、爱情、幸福,这都是美的,都是有价值的,这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引起人们产生怜悯与恐惧之感的只能是善的毁灭的观点是一样的。巴金忧郁的本性,其个人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了作家本身的悲剧意识。巴金用悲剧为个人、为他人乃至整个人类努力控诉着,以此达到对时代的不满和反抗,让人生的崇高意义在悲剧的震撼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任何精神作品都有它的存在形式,否则它的内容就无以体现。巴金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多次提到自己对形式的看法,他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巴金说的“无技巧”,不是轻视技巧,不重视文学艺术的表达,在《<电椅>代序》中他说:“我完全不是一个艺术家,因为我不能够在生活以外看见艺术,我不能够冷静地像一个细心的工匠那样用珠宝来装饰我的作品。我只是一个在暗夜里呼号的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巴金的不注重技巧,完全是因为他认为作品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在于构思的精巧,而是在于思想的伟大。巴金对“无技巧”的提倡,反映了他的一个基本的文学创作观点:文学的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崇尚无技巧,是巴金主动在追求艺术的淳朴、自然、真实的表现,是“天然去雕饰”的内在要求。 巴金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赢得人的注意”,就是因为巴金依靠的是把自己的思想进入形式,并渗透到形式的枝节,因而表现得浑然天成,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达到真正的自然美。

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作为审美活动,文学创作情感地评价对象,核心是尚“善”,体现为“人文关怀”。最终,文学创造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为情感评价所把握的艺术真实“造形”,使之成为艺术文本,境界是呈“美”,体现为“文本升华”。 “真”不仅要求作家如实地反映生活,同时更要表达作家的真情实感。“善”体现着一种作家的倾向,即作家在文学中应该坚持怎样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善”是在“真”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思想层面进行的艺术升华;“美”是指文学作品中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它表现为文艺的审美形态,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通过巧妙的构思、意象的新奇、手法的高超给人一种愉悦的享受,并且让人在这种审美的愉悦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可以说,“真善美”的统一,代表着艺术的最高境界。而巴金的作品无疑就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典范。他用平凡质朴的语言真诚地吐露着自己的心声,同时更表露了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愿望。反映时代、关注人民、抒写心灵,是巴金一直孜孜追求的目标,这正体现了巴金的“真”;另外,巴金以极大的勇气和可贵的忏悔意识表现出一个优秀作家道德以及精神的纯正追求,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人文关怀,这体现出他的“善”;最后,巴金的文学作品构思精美,语言富于个性,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越来越多的读者发现了巴金作品的美,这种美既是来源于文本自身,同时更是来源于文本之上的人生感悟和深刻启发。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当我们再次走进巴金,通过它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真善美”,我们一方面可以借鉴学习巴老的文艺思想以规避文学中存在的不良现象,从而使得文学更加健康、和谐地发展;另一方面也是用以反思目前的文学现状。如果我们都能够以巴金所坚持的这种“人文精神”来指导自己创作,一切按照“真善美”的原则来进行创作实践,那么一定会有越来越多贴近时代和人民优秀的文学作品出现。

(作者简介:杨爱东,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文艺学07级硕士;王琳,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汉语言文学系08级本科生,许伟,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汉语言文学系08级本科生。)

猜你喜欢
文艺思想巴金关怀
海上日出
巴金在三八线上(外四篇)
神剑(2021年3期)2021-08-14 02:29:54
习近平文艺思想浅析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中国公路(2017年8期)2017-07-21 14:26:20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老区建设(2016年7期)2016-12-06 11:16:54
小巴金“认错”
现实主义对左拉文艺思想的影响
法国研究(2016年3期)2016-05-17 03:56:39
向巴金学习讲真话
山东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21
会通与专精:杨义学术研究与文艺思想述略
越界先锋:从文艺规训到文化批判——论周宪文艺思想与治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