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忧思.前进

2012-04-29 12:28:09马书红
群文天地 2012年4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

马书红

摘要:“人类总是在期待中匆匆前行,而人类的心灵层面却时时回溯过去,希望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找到某种关系。在匆匆前行的背后遗留下无数的文明痕迹,而时时的回望则成就了一部又一部的文明史。”文章选取了分别作于二十世纪初期与末期的两部“另类”文明史解读研究,对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以期理清文明发展的理路或脉络,探索当下各个不同的文明圈应当如何相互学习,和平共处,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关键词:西方的没落;肉体与石头;忧思文明;文化自信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中世纪时,德国汉萨同盟的城门上刻着“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然而今天,工业文明的深入发展却使得城市里的空气污浊不堪。就笔者的切身体会来看,现代工业文明虽然带来了温饱乃至小康,舒适甚至安逸,但人们的生活质量真正获得提高了吗?面对频发的矿难和交通事故,社会表现出群体性麻木,个体不再感觉到同情的疼痛;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小挫折小磨难,某些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不顾父母养育之恩,“敢于”纵身一跃舍弃生命;为了最大限度追逐利润,私营老板不顾下层劳动力的生命安全;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肆意剥夺动物的生存权利……

一般意义上,文化是相对于自然而言的,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那么,通过对上述一连串的社会现象的反思,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进化论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反而是有它的适用程度和范围的呢?怀着对当下文明的无限怅惘和忧思,在图书馆寻找斯宾格勒百年前的名作《西方的没落》,渴望在其中找到些许印证当下问题的注脚,却无意间在高高的书架上,扫视到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名:《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以下简称《肉体与石头》),翻开导言,是复旦大学赵立行教授作的序,副标题是“忧思西方文明的另类视角”,此为本文写作缘起。

赵先生在序言的开头写道,“人类总是在期待中匆匆前行,而人类的心灵层面却时时回溯过去,希望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找到某种关系。在匆匆前行的背后遗留下无数的文明痕迹,而时时的回望则成就了一部又一部的文明史。不同的时代环境、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历史意识,促成了不同的观察文明的视角。”这两本书虽然分别作于二十世纪的初与末,却有着诸多相似之点,发人深省。首先,两位作者都是兴趣广泛,知识广博,学富五车,生平研究涵盖政治、历史、社会、哲学、艺术、建筑等各领域的思想家。《西方的没落》建构了文化的类型学和有机体理论,《肉体与石头》则是通过人类的身体与城市的关联与类比完成整体构架,两者都通过对文明史尤其是西方文明的历史的梳理、整合来反思当下,忧思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前景,都可以称为是另类的文明史。

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是德国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其研究范围遍及哲学、历史、艺术、宗教、数学、经济、政治、博物学等诸多方面。这种多方面研究的结合形成了斯宾格勒著作的奇特风格。《西方的没落》全本共分为两卷,第一卷副标题为“形式与现实”,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从各大文化的形式语言入手,试图深入它们的起源最深处,这样去使它自己具备一些象征科学的基础。”作者首先阐述了一些他的理论的基本概念,如宇宙与小宇宙、宿命观和因果律、相术学和体系学等,提出了“作为自然的世界”和“作为历史的世界”的区分,这对命题是斯宾格勒理论同传统史学之间的重要区别。其次,他把人类历史分成八种自行生长、衰亡的文化,即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阿波罗文化(即希腊-罗马文化)、魔术文化(即拜占庭-阿拉伯文化)、浮士德(即西欧文化)和玛雅文化。第二卷副标题为“世界历史的透视”。从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入手,在高级人类的历史实际中去寻求历史经验的精髓,以便我们能去形成我们自己的未来。斯宾格勒在这一卷中提出了五大问题:文化的起源和景观(包括宇宙和小宇宙、高级文化的类别、文化间的关系);城市与民族在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作为特例的阿拉伯文化;国家与历史;经济生活的形式世界。他的结论是西方文化将不可避免地走向与已经衰亡了各文化相同的命运。

理查德·桑内特对人类文明演进的考察,聚焦于人类身体和城市这两个要素。这两个要素分开来看都是极其普通的,人类身体无处不在,城市也是文明的重要构成要素,但是在传统的文明史中很难看到这两者有什么密切的关联。正是在这样一个普通但又被忽略的领域,在身体与城市之间复杂关系的表现中,桑内特确立了复原人类文明史的架构。赵立行教授评价《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时说:“桑内特是从对现代文明的忧思开始思考人类身体与城市文明的,建立身体与城市的关系当然是本书独特的视角,体现了他对历史和现代文明的深深的思考。”在桑内特的逻辑架构中,人类自希腊以来的城市文明史被浓缩概括为三种身体形象,分别以身体的不同器官来命名,相应再现了三个重要时段的身体体验与城市形象的相互关系。第一种类型命名为“声音与眼睛的力量”:向我们展示了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时代人们如何以声音和眼睛来参与城市生活、塑造城市形象,以及城市的形态如何规训着人们的身体行为。在希腊时期,裸体似乎已经成为了雅典人的标志:城市是一个人们可以快乐地暴露的地方,而不像野蛮人那样只是漫无目的地漫游在世界上,没有石头的保护。伯里克利赞颂雅典在肉体与石头之间取得了和谐。在罗马,空间几何学和空间政治学极大地开拓了视觉的霸权。第二种类型称作“心脏的运动”,主要是探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理念和身体的体验,以及这两对矛盾如何体现在城市空间方面。第三种类型称为“动脉与静脉”。作者认为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理念的改变,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的道路犹如人身体中的血液的动脉和静脉,而循环系统成为城市结构中最中心的设计。“动脉”和“静脉”在十八世纪被设计者用于城市的街道上,说明交通系统是以身体的血液系统为蓝本。强调畅通、迅速和舒适依然是而且必须是现代城市设计的模式,可是这种设计给市民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却也造成了人与人、家庭与家庭之间的隔绝,可供人集会的公共空间和机会越来越少,个人主义取代了集体意识,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越来越弱,殊不知,舒适、速度和快捷是以麻木人的心灵和同情心为代价的。

“世界城市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文化的繁盛。相反,它仿佛是巨大的石像,立于每一伟大文化的生命终点。火灶是与人类的最基本的饮食需要联系在一起的,它一度成为一个家庭的实际的与真正的活动中心,具有某种虔诚的象征意义。一旦火灶也随着其他一切而被湮没,那么,房屋的古老含义就完全消失。世界上只剩下成群结队的房客和投宿的旅客,他们辗转于一个居处或另一居处,重演着“前文化”时期的猎人与牧民的生活。他们便是现代意义上的游牧民族。他们生活的城市就是他们的世界,就是世界本身。城市只有作为人类安身立命的住处才具有意义,而房屋只不过是构成城市的另外意义上的石头。”斯宾格勒认为,文明的形成意味着文化的内核被剥离了,如同房屋失去了原始的文化意义就变成了冰冷的石头,失去了与人的身体交互作用,房客与房主都不过是现代意义上的“游牧民族”。看来两位作家在身体与城市的关系上是有着不小的交集的。

然后,关于速度与空间的问题,《西方的没落》中,“一些匪夷所思的交通工具开始出现了:短短几天就可以穿过大陆,想用漂浮的城市渡过海洋,想要穿越高山,蹚过地下迷宫。飞机使人们实现“在高空自由地翱翔”,电话使“声音在瞬间传遍世界”,由此使人们萌生另一种野心:想要突破一切空间的限制。”而在《肉体与石头》里,作者认为现代交通工具的发达使得城市从目的变成手段,即城市的存在只是为了让人快速地移动,而大众传媒和现代通信工具的普及使人们不再关注面对面的讲话,远距离沟通虽然表面上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却可以让相互包装的心变得更加遥远。这是不是有点异曲而同工呢?

除了对文明的忧思之外,读这两本书给笔者带来更大的收获在于对文化、文明和文明史的更加深刻的体认与思考。斯宾格勒的最伟大贡献不在于认识西方文明的现状(甚至他的没落观不怎么恰切),而是他非凡的文明史观。他认为,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现象,不同的人类有不同的真理。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身的文明,每一种文化都按照生老病死有机的发展,这个逻辑的结果、完成和终局就是文明,文明可以视为文化的必然命运。文明是人性充分得到发展之后渐趋衰落的状态。而八十多年后的桑内特也是将不同时代的文明置于平等对话的地位上,不认为文明的发展是随着时间线性上升的。

在《西方的没落》结尾,“我们正处在世界历史这一伟大的转折时刻,不管我们是否愿意,命运都将带领我们前行,区别只是在于,是我们主动地跟随命运的步伐,还是被动地任由命运带领着前进。”由此看来,说斯宾格勒认为西方文明走向死亡也许有点误读,笔者认为本书更大的意义在于为成熟的文明敲响警钟,在相当一部分理论家的概括中,文化多被视为导向某种成果的累进运动,文明则被视为成果本身。① “一株植物的发芽只具有繁殖意义,不具有诞生意义。”成熟之后容易走向呆滞也许是上帝的法则,现代工业文明更多的是copy,而不是create。卢梭在《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指出,在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只有生理上的不平等,而在政治伦理上是平等的。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不平等和奴役进一步加剧,也就加剧了人类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不仅如此,文明的进步还带来了道德的普遍堕落导致人情冷漠。

法国学者基佐认为构成文明有两个主要事实,一是社会的发展,二是个人的发展,包括内心生活、人本身、各种能力、感情和思想等的发展。对现代文明的忧思需要从社会和个人两个主要的视角展开。“心灵是需要完成的东西,世界是已经完成的东西,生命则是正在完成的东西。”我们如何才能充满生命力地在现有世界基础上,把握当下,从而更顺畅地走向心灵所期望的未来呢?

漫长的世界历史告诉人们,人类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在世界历史上,从来不存在单一的“全球”文化模式。一部人类文明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各个民族多元文化发展的历史。几千年来,希腊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伯来文化、非洲文化以及阿拉伯伊斯兰等文化,共同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②我们应该拒绝文化中心主义,坚守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居安思危,相互学习,同谋发展,共赢未来。

如同太阳的东升西落、朝现夜隐一般,历史与文化也会经历“朝阳跃海、烈日中天、暮霭沉沉”的不同发展阶段,但我们应该相信,夕阳沉没后,经过夜的静寂或者沉默中的挣扎,第二天依旧会升起一轮崭新的灿烂红日。

注释:

①陆扬.大众文化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第9页.

②汉斯·马丁,哈拉尔特·舒曼.全球化陷阱[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参考文献:

[1][德]斯宾格勒著,韩炯译.西方的没落[M].北京出版社,2008.

[2][德]斯宾格勒著,齐世荣等译. 西方的没落[M].商务印书馆,1991.

[3][美]理查德·桑内特著,黄煜文译.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译文出版社,2011.

[4]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5]汉斯·马丁,哈拉尔特·舒曼.全球化陷阱[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6][法]基佐.欧洲文明史·自罗马帝国衰落起到法国革命[M].商务印书馆,2009.

[7]陆扬.大众文化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2011级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州学刊(2016年11期)2017-01-06 02:15:35
“文化自信”三喻
为何要坚持“文化自信”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人民论坛(2016年33期)2016-12-27 13:04:03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人民论坛(2016年33期)2016-12-27 13:03:17
网络文学 很有“文化自信”
博览群书(2016年11期)2016-12-14 14:37:41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祖国(2016年20期)2016-12-12 18:44:33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山东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 18:09:20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23:12
师之大爱—————三尺讲台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