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旅军
摘要:主要针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提出了一套分段多样式的课程考核方案。
关键词: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研究;实验教学;综合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4-8200-02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一门集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于一体的交叉综合课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包括软件开发方法、数据库系统设计技术、程序设计方法、管理理论等;同时,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在完成理论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该课程开设时间不长,在课程的建设方面有很多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1,2]。以下是本人对这门课程教学的一些建议。
1课前对学生实施适当的课程教育
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课程涉及到的模型、概念、方法都是比较抽象的,如业务流程图、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功能结构图、模块结构图等[3-4]。学生在进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时,觉得这些图形过于抽象,不好理解,只能死记硬背地学习。有的学生甚至偏激地认为该课程就是一门绘图课,实用性不强,学起来没有什么意义,不如直接编写系统代码。这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从而导致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教师应该对学生实施课程教育,创设一定的情境,讲述开设该课程的目的、主要内容、学习方法、考核方案等,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给学生讲述软件危机产生的原因;也可以采用形象生动的类比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过程和建立各种模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例如:把信息系统的开发与房子的建设进行类比,房子在建设前必须要进行分析设计,拿出相应的建筑方案,包括建筑图纸、成本分析、时间计划等,系统分析与设计时涉及到的图形就相当于建筑图纸。建筑图纸设计得好坏决定了房子的好坏,系统分析与设计过程中图的质量同样决定了系统的质量。让学生理解系统分析与设计过程并不是多余的,系统开发的流程是不能跨越和颠倒的,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并且强调系统分析与设计是技术活,是一种高级的脑力劳动;产生的结果没有标准答案,鼓励大家积极探讨,勇于创新。
2打破学校框框加强社会实践
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很少有机会到软件公司以及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甚至根本就没有安排业务流程调查等环节,对企业的运作和管理不了解,实验课实际上是在熟悉信息系统开发工具,难以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5]。
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过程中,实践课占有重要地位,实践活动必须打破学校的框框,把校内课程与社会实践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实践活动。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也可以与软件公司以或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习基地,实施产学合作教育。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习基地后,教学的方式可以有两种:
1)请进来。请实习基地的相关业务员或者经理来学校讲课,解答学生提出的与企业管理业务及运作相关的问题;
2)走出去。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软件公司以或企事业单位的实地考察、采访、调研和实习,让学生更加了解企业的运作。
社会实践要求学生根据教学需要和企事业单位现实,自主设立社会实践课题,为企事业单位开发相关的信息系统,并进行运行维护工作,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建立属于学生自己的案例集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实验教材不是很多,也没有统一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的指导性文件[6,7]。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课程设计实行分组实践,每组4~5人,组长负责制,课外完成。结合社会实践,题目由每个小组通过对企事业单位调研分析以后自由确定,主要培养学生开发信息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每个学期结束时,把各小组的课程设计收集起来,在每个课题中注明小组成员的姓名,编成一本案例集,供下一界学生参考。这样做有三个好处:
1)案例集中有自己的名字,学生会有成就感和荣誉感,也会有一定的压力,做的不好怕师弟师妹笑话,一般就会从心底里认真对待课程设计了;
2)案例集更接近学生自己的水平,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理解能力;
3)这个案例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容不断丰富;案例集有不清楚的地方,下一届学生看到了,还可以跟原文的师兄师姐互相探讨、补充和完善,这是一般的实验教材所做不到的。
4制定“分段多样式”的课程考核方案
传统的课程考核主要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例如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考核一般又是以最终完成的系统作为评分的依据。这种考核方式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应付考试;学生存在直奔系统代码的现象,注重编写代码实现可运行的系统原型,而不注重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过程,不利于学生掌握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课程设计分组完成,也会出现小组成员不作为,小组长无奈包干完成的现象。
事实上,可以采用“分段多样式”考核方案。该方案将重点放在实践考核上,以真正引导学生掌握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与技巧,主要由平时成绩、实验报告考核、期末考试成绩、课程设计考核等四部分组成,分段是指时间上不同阶段考核不同的内容,多样式指的是考核中融合了考试、现场操作、作业、答辩等多种方式。以下是具体考核方案,仅供参考:
1)平时成绩(5%):考核出勤及综合表现,平时上课讨论、回答问题可设置一定的奖励分,为各实验小组组长设置一定的职务分,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实验报告考核(15%):实验报告在每次实验课后当场提交,主要考核学生在实际案例中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3)期末考试成绩(40%):主要考核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4)课程设计分段考核:课后完成一个实际的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及另一个系统的实施。以下为具体考核情况:
为了避免学生直奔系统代码,可以采用分段考核,小组互换角色的方案。
1)系统分析与设计成绩(30%):考核时要求每组提交课程设计电子文档,并制作PPT。实行课堂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评委可以由各小组组长担任,或者请教研室其他教师担任,系统分析与设计成绩为各评委的平均分。
考核完了以后,抽签决定互换系统,接着完成另一个小组设计的系统的实施工作。
2)系统实施成绩(10%):系统实施工作的考核主要看实现的系统与前期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文档是否一致,系统是否完整可运行。
成绩计算公式为:小组课程设计成绩=系统分析与设计成绩×30%+系统实施×10%。
为了避免出现小组成员不作为,小组长包干完成的现象,规定组长有权评定小组成员的课程设计成绩。
成绩计算公式为:个人课程设计成绩=小组课程设计成绩×小组长评分/100。
学生最后的总成绩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计算(以下各种考核均以百分制计):
个人成绩总分=平时成绩×5%+实验报告考核成绩×15%+期末考试成绩×40%+个人课程设计成绩。
实践表明,这种分段多样式的考核方式既能克服传统考核方式呈现的弊端,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5结束语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综合课程,必须针对其涉及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内容抽象的特点,课前对学生实施适当的课程教育,打破学校框框加强社会实践,丰富实验内容,制定合理的课程考核方案,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才有望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开发信息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能力的目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希望该文对提高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进一步探讨课程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张富国.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7(1):74-76.
[2]李优柱《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课教学改革探析[J].科教文汇,2007(9):136.
[3]李松.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1-262.
[4]甘仞初.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4-294.
[5]陈丰,张小川.“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890-891,897.
[6]景丽.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教学方法探究[J].计算机教育,2011(6):48-51.
[7]沈群力.《理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教学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4):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