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军
其实我们愿意用价格指导一切,因为如果凡事均以价格为准绳,生活会很简单。但很多情况下并非如此。书中提到一个用“最后通牒游戏”测试公正的问题。简单讲,就是先给选手甲一部分钱,并且告诉他可以按任意比例与选手乙进行分配,不过如果遭到对方拒绝,两个人都一分钱也得不到,空手走人。
当拿到《一切皆有价》这本书的时候,头脑中立刻跳出来两件事来:第一是克里斯·安德森那本著名的《免费》;第二是一位人大女代表广受争议的提案。面对男方在外工作,女方在家操持家务而导致离婚率较高的情况,这位女代表提出解决的办法是将女方的家务劳动“价格化”,通过支付的方式,一方面让男方意识到女方同样的付出,另一方面女方亦获得可支配的个人收入。按照她的测算,每月的支付金额应该在9000元左右。(因为自己无力支付,所以印象深刻。)想想这无意的想法和作者的观点也有吻合之处。理论上,一切皆有价格,意味着一切皆存在成本,有时是显性的,有时是隐性的(比如免费)。同时如何定价、以何种方式定价,却是一个异常困难的事情。
应该说,读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有变化的,典型的高开低走。从“商品的价格”作为开始,我的心情是非常愉悦的,因为作者所涉及的内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是有所感触的。比如我家小区的超市就体现出非常明显的价格驱动作用,打折就人头攒动,不打折就冷冷清清。面对不能确认或者差异不大的商品时,我会选择便宜的,目的是为了降低购买风险。但是在品牌上绝不让步,能知名品牌绝不一般品牌,尽量不选无品牌,尽管价格上会贵些。而且并不排斥奢侈品的购买,虽然网上不断有人讲哪些品牌的成本只有千把块钱,因为知道为此付出的是品牌应得的溢价。除了作为普通消费者的同感外,作为涉猎营销学研究的学者,也会对书中提到的企业在营销中对消费者实施的“小把戏”报以不厚道的微笑,毕竟这都是司空平常的事。
而后面的命題探讨让我觉得愈发的沉重,比如生命是否无价、幸福究竟几何、信仰的价格以及未来的代价,都触碰到极为现实又极为错综复杂的问题。越来越深入的探讨,越来越看似虚无的命题,反而直指人类的隐忧,这大概是作者内心真正的体会吧。当我们赤裸裸地彼此面对,明码标价一些常常挂在嘴边崇高的、不可亵渎的概念时,我们才发现,价格的无情会真正把每个人的本我逼迫出来。生命无价!生命无价?当涉及赔偿的时候,生命就有了价格,所谓的人人平等可能在此刻就会无地自容。“9·11”恐怖袭击事件受害者补偿基金的最后结果是这样的:2889位在袭击中死亡的受害者平均每人获得200万美元左右的赔偿,但是其中8个年薪超过400万美元的遇难者家庭平均每家得到了640万美元,而补偿最少的遇难者家庭只拿到了25万美元。所以最后,处理这个项目的负责人费恩伯格在事后的一份建议中也提到:“无论是股票经纪人还是洗碗工的家庭,都应该从美国财政部领到相同金额的支票。”
其实我们愿意用价格指导一切,因为如果凡事均以价格为准绳,生活会很简单。但很多情况下并非如此。书中提到一个用“最后通牒游戏”测试公正的问题。简单讲,就是先给选手甲一部分钱,并且告诉他可以按任意比例与选手乙进行分配,不过如果遭到对方拒绝,两个人都一分钱也得不到,空手走人。结果是:生活在秘鲁南部的热带森林的马奇根加村民只拿出26%给对方,巴拉圭的阿谢族人有的几乎把所有的钱都送给对方,而印尼拉马勒拉地区的大多数捕鲸人送给对方最起码一半。价格无法活在真空里,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都会参与其中,都在发挥作用。
作者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看待问题的全新窗口,但也进一步展示了解决问题时的种种无奈。但总要前行,总要生活,让我们充分运用价格这一无形之手,为人类自身赢得可以期待的未来。(来源:证券时报)
简介:
本书的写作基于一个颠覆性的观点:我们所有的选择性行为,无论是婚姻、开车、买书,还是喝咖啡、投资、上网下载音乐,都是权衡利弊和付出代价的过程,即世间一切事物皆有价格。不同的是,有的明码标价,有的暗藏其中,或可以用货币计算,或需要用时间衡量。但是价格如何确定,如何被接受,如何变化,往往是人们最难充分理解的问题。我们经常忽略价格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当价格把我们带入歧途的时候,它的力量就显而易见了,比如席卷全球的2008年金融危机。作者在书中生动地讲述了许多价格背后的故事,带领我们进行全球经济猎奇,揭秘我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与价格之间匪夷所思的联系,对于世界如何围绕价格运转做出了令人信服的阐释。老年人与年轻人的生命价值相比,孰高孰低?为什么有些国家丈夫要付钱给妻子,而有些国家则相反?面对免费的赠品,为什么人们更容易冲动购物?拍卖会上,谁更可能成为愿意出高价的傻瓜?如何衡量你目前的工作和生活给你带来的幸福感?书中作者将一一为你解读商品的价格、生命的价格、幸福的价格、女性的价格、工作的价格、免费的价格、文化的价格、信仰的价格和未来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