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滢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100-0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标》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成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首要任务。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而就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他们的今后是十分重要的。
一、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主体地位
“授人以鱼,可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供一生。”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改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引导式教学,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进而实施素质教育。新课改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只有树立“教”完全是为了“学”, “教”要服从“学”的理念,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得多、问得多、控制得多,学生读得少、练得少、自主探究的少的积弊要颠覆,教师只有钻研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引导学生搅动已有的知识积淀去分析、思考、理解、掌握新知。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民主、开放、愉悦、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真正体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潜能才能得到发掘,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思维才能得到发展,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在《识字4》的写字教学中,我打破常规,没有让学生机械地描红或临摹,改变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与我平等对话,提示学生用眼去认真观察字形的习惯,用心去体会如何将字写得美观。在指导写字前,我先出示生字:“驰、奔、地、池、塘、行、千、庄、养、虾”,让学生自己给生字归类,找出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独体字等,然后按照分类,上台重排卡片。
师:小朋友,你们想先学什么结构的字?
生:(有人喊)左右结构,(有人喊)上下结构。
师:好,少数服从多数,我们就先学左右结构的字。
生:太好了。(情不自禁地喊出声来)
师:在左右结构的字中,你们觉得哪个字不容易写好?
生:“塘”。(多数学生认为)
师:好, 我们先来攻攻这个“塘”字。
课堂气氛看起来有点“乱”,这正是我的用心所在。我及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做,如给生字归类、排卡片。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权利,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学生自己选学生字,学生认为不好写的字,重点指导,比较简单的字,放手给学生自学。
三、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一)开动脑筋,质疑问难。
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任何发明、创造、改革,无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小松鼠找花生果》一课时,首先,我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说出自己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小松鼠为什么要找花生果呢?”“它是怎样找花生果的?”“花生果在什么地方?”“他找到花生果了吗?”让学生带着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读课文、找答案,学生的情绪高涨,内容充实,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二)平等对话,加深理解。
叶圣陶先生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的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自主学习,需要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只有在氛围中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身心的发展。实际教学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有深度、有争议的问题,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一时搞不明白,此时教师就要登场,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交流,在辩论中明析,真理越辩越明,教师也要参与进去,师生对话,相互启迪,共同提高。
学习《司马光》一课时,在理顺故事情节之后,我抛出“你们最佩服司马光的什么?”这一问题,引发学生回想、思考、讨论、交流,“司马光没有慌”成了所有人的共识。接着,我又提出几个关联问题:从哪里看出司马光没有慌,如果慌了会怎么样,没有慌的司马光是怎样作出砸缸放水的决定的,如果你在场,你还会有什么方法救那个小朋友吗……引起学生积极讨论的热潮,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发散思维,设想出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们针对这些问题,环环紧扣、逐层深入地进行分辨、讨论,从众多的方法中筛选出最佳方法,那就是司马光砸缸放水的方法,突出了司马光过人的聪明、才智。孩子们学得主动,尝试了成功的喜悦。最后提出:“假如你身边发生了意外的事,你会怎么办?”(如:一家长到校想要把一名同学带走,而老师不在怎么办?在热闹的大街上和家人走散了,你会怎么办?)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想像、思考,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并对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形成起到指引作用,体现了大语文的观念。
四、课内外结合,培养自学能力
“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道出了课内外结合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是有限的。如果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则可以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以《识字2》为例,课前,我布置让学生查阅“体育运动项目的资料”。第二天一上课,学生们便开始汇报,都兴趣盎然。课后让学生收集自己最喜欢的体育比赛或优秀运动员的图片,在班级中举办了一次“体育之窗”展览,学生自己来做解说员。这样做,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语文实践的能力。
五、贴近生活,展现个性
孩子和成人并不拥有同一片天空,我们只有变成孩子,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看到他们真实的也是丰富的内心世界。如:“我最喜欢夏天满地的鲜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星星还多。到了晚上,花儿睡了,我数着满天的星星:这里一颗,那里一颗,真比地上的花儿还多。” 诗歌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活泼、贴近儿童生活。孩子们爱读,他们还模仿课文的句式,写道:“我喜欢秋天满地的菊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星星还多。”“草原上,遍地都是牛羊;这里一头,那里一只,真比天上的云朵还多。”再如:“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含一片草叶,能吹出动听的歌曲。挖一篮野菜,撑圆了小猪的肚皮。逮一串小鱼,乐坏了馋嘴的猫咪。” 这些充满意蕴、人文情趣的教材,是对孩子本性的最大尊重,是对孩子心灵的最大关注。孩子们能不喜欢吗?
一切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还学生一个自我,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