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雪华
青花是景德镇创烧的一种高温釉下彩瓷,它成熟于元朝,在明、清时代发展迅速,是中国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产品,在陶瓷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古人有云:五彩过于华丽,殊鲜逸气,而青花则较五彩隽逸。青花瓷在色泽上虽然单一,但这一青一白的体系蕴含了很深的文化内涵,它的内在性质形成了我们民族特有的“尚蓝情结”。在绘瓷艺人的生花妙笔下,青花瓷无论是浓抹淡施、粗细有致;还是刻意求工,层次分明;亦或寥寥数笔,都能使欣赏者感到美不可言。当今社会风气浮躁,都市人民生活压力巨大,精神紧绷,青花瓷犹如一股清泉,能够驱走人们心中的压力与不快,带给人们一缕惬意和清新。
出神入化的青花瓷,一直受到世界各地爱好者的欢迎。早年通过古道“丝绸之路”,陆续远销地中海沿岸各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又带有大量青花瓷器遍及越南和马来半岛的30多个国家。至今东南亚各国所收藏的青花瓷的碎片都舍不得丢掉,用黄金将它镶嵌后,藏在宝库里。明朝正统年间,英宗皇帝在光禄寺设宴,招待外国使者。100多桌酒席餐具用的全都是青花瓷,那清新雅致的花色,把这些外国人逗引得如痴如醉,有些使者及夫人竟悄悄地把酒盅、碟子装进礼服口袋,宴席散后,清点餐具,据说竟被偷走580件之多。由此可见青花瓷具有多大的魅力。
在现代陶艺的设计与制作中运用青花艺术,是现代与古典的一次精彩碰撞,它将现代陶艺作品的时代感与青花古雅素洁、简静雅逸的气质有机地融合到了一起。
说到青花那就不得不提我们的“青花大王”王步先生了。他的作品十分讲究瓷釉的色泽与青料的选择。他所使用的青料多由自己亲手配制,一般来说,青中微带蓝黑,给人以庄重、浑厚、宁静之感。他的青花瓷从不用纯白釉,而常用一种亮度较弱,白里泛青光的釉子,他认为这种釉比纯白釉和古代的重石灰釉含蓄,与青花结合既无浮滑之感又有温厚的效果。除此之外,他选用与青花相斗的釉下彩料时,也不用铬绿、锰红,而喜欢选用釉里红与龙泉青釉及淡紫金釉。由于使用这些材料绘制,他的作品常常能够展现出浑厚的艺术效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如今,单一的陶瓷装饰手法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了,人们更趋向偏好于色彩合成的装饰特色。由于青花与现代常用的各种色彩材质有着不同的分子结构和本质属性,所以给人的视觉感应力也大为不同,这也就赋予了青花不同的时代情感,也令欣赏者在欣赏青花瓷作品时能够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不同的感受。尽管青花本身是一种单纯的色彩,但是当青花与艳丽的现代综合装饰进行有机结合时,就能显得清新又淡雅,犹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因此,如今人们常在一件瓷器上同时用高温颜色釉中的釉里红与青花两种色料来进行装饰绘画,画面由红、蓝两色组成,二者相互衬托,相得益彰,也就是俗称的“青花加紫”。除了“青花加紫”,还有“釉下三彩”、“釉下五彩”等综合装饰技法。这些都是将高温颜色釉与青花完美糅合,令作品变得时尚而富有个性、高贵而又典雅、浓郁又显内涵。
陶瓷文化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它能够反映当代的社会生活、自然风光、文化内涵、思想哲学、个人观念与各地习俗,更在于它所反映的方式。它是一种静止的民族文化舞蹈,或者说它是一种立体的民族文化载体,这是由陶瓷的特性所决定的。所有的作品,无论题材如何,风格如何,都是陶瓷艺术中的一部分,就像一首乐曲,它的所有音符,都在跳动中与人们的弹奏中,合成音乐文化的动人旋律。陶瓷亦是如此。这些或激越,或深沉,或热情,或色彩缤纷的陶瓷旋律,构成一部摄人心魄、无与伦比的中国陶瓷文化大型交响乐曲。
景德镇陶瓷是中国陶瓷的杰出代表,它本身就是一个中华民族与民族心理的缩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文化观念、文化现象的具体反映!陶瓷艺术家们应该从这些领悟中,获得对陶瓷艺术特征更完整、更深入的理解,以加强陶瓷的抒情感和表现力,从而创作出更多有较强审美力度和较高审美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