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萍 郭成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各人的生活品位审美情趣等也都在随之而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欣赏、收藏、运用陶瓷装饰、尤其是陶瓷山水装饰来提升室内风格,与此同时并以此来凸显个人的品味。
作为陶瓷山水装饰,它的首要功能便是装饰性。也许有人会说陶瓷装饰是一种难懂的艺术,我看不懂里面的内容所蕴含的意义,我只是觉得它上面的画很好看;其实这样也行,只要这些陶瓷艺术品摆放起来其内容能够做到平衡且不紊乱,能够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就可以。因为只要它摆放在家中能够有一种美感,尤其是其画面能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起到了它艺术性、装饰性的作用。
目前我们绝大多数人对于山水画的欣赏趣味,是在明清时期的艺术和观念下形成的。正如董其昌说的:“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绝不如画”。大致上讲,董其昌的话集中代表着中国文人们的一种“正统”的艺术态度,以及他们关注自然并在平面上予以表现的方法和语言。然而,要解读这些绘画艺术中的态度、方法和语言,观察者首先必须要具备相当的文化和知识,因为在更多的情况下,这些山水画的范本是令人联想的,而不仅仅是给人“观看”的。
陶瓷山水画是属工艺美术的范畴,是陶瓷装饰的一个分科,陶瓷山水画对美化生活、装点环境、提高陶瓷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千余年来,我国的陶瓷山水创作了无数生动的艺术珍品,是我们今天学习、研究、借鉴的宝贵的优秀文化遗产。
陶瓷山水画具有很好的装饰性。陶瓷山水画,不论是工笔还是写意,在构图、色彩以及笔墨上都带有自身的特点。这种构图法有很大的随意性和适应性,它不但可以画长卷和立轴,而且能和各种不同的陶瓷形体进行有机的结合。如瓷板、瓷瓶、条屏、襄器等等。
陶瓷山水绘画作品中表现出的主要形式还有豪放、柔和之分。豪放的人追求气氛、气势。力求给观者表现出一种强大的震撼力与冲击力;柔和者则追求韵味、清雅,情感含蓄流露于画面的同时,带给观者一丝丝惬意的清凉,这也是作者想借以表达的一种思想情怀。
中国画具有“以形写神”、“似与不似”的特点,在陶瓷山水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那么什么是形?什么是神?在我国古典画论中,一般地说:“形是指所描绘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而“神”是指对象的精神气质”。陶瓷山水画同国画一样,画家笔下的山石、林木、云水等景物既是表现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但又不是照片似的翻版。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形似,绝非面对静止的自然景物一笔一画的描绘,而是通过陶瓷这一绘画载体,通过写生,目识心记、去粗取精、有取有舍,提炼加工等方法,既赋予自然景物以主观因素,又加以变化改造而达到似与不似、形神兼备的审美效果。白石老人说过:“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应在似与不似之间”。从这里可以看出陶瓷山水画不仅要有反映自然客观的景象更应注重表现画中的神韵。但完全抛弃形也不行。
山以厚德载物,水以流澈养人。当人们为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感叹,为艺术的标新立异而辩解时,为当下的实时消费和图像为王的表象所迷惑时,山水以它的博大、清澈包容着我们的文明进步所带来的种种不安。陶瓷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依附于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庄禅、佛道这种玄虚空灵的体现,成为中国人追求理想境界和寻求精神慰籍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在中国人的审美习尚中,山水画是无所不包的大千世界,其理想的艺术境界是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因此,山水及陶瓷山水画便成为中国人实现理想生存环境的一种方式,满足了人们审美的需求,美化了人们的生存空间。这也是中国的陶瓷山水画艺术历千年而不衰,且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之所在。
所以中国陶瓷山水画的精髓就是不但要把事物的形神传达给观众,更重要的是画家把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也传染给观众,因此中国绘画艺术在观察事物时总是“感情用事”。用强烈的感情去感受生活,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就是说观察生活时首先需要画家自己具有真挚的感情、饱满的热情,以及浓郁的兴趣,而不是作冷冰冰的无动于衷的旁观。我们的先辈创造了许许多多的观察方法:如冷暖观、动静观、面面观、前后观、上下观、表里观,以大观小、以小观大、无所不观等方法。这些观察方法都是呈散点状、移动状,没有固定的视点和视线。对对象进行多方位的观察,然后综合所看到的事物在脑海里的印象,寓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境界,这也是中国绘画所要追求的最高目的。
尽管时代在变化,品位在不断升华,情趣在不断跟进,现代社会的人们还是离不开装饰这种艺术,其实它不仅仅是一门单一的艺术,它还能够提升我们的个人情操,个人修养,个人魅力,展现个人的美学价值。因此陶瓷装饰是一种拥有视觉享受的艺术,在现实应用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