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pen Form”的建筑空间教学创新实践

2012-04-29 08:04张家睿朱雪梅周详
高等建筑教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建筑空间教学改革

张家睿 朱雪梅 周详

摘要:笔者以卑尔根建筑学院创办人何思文教授到广东工业大学开展联合教学活动为契机,从视觉语言训练、场地价值认识训练和低年级空间教学课程实践经验三方面探索两校在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

关键词:开放形式;建筑空间;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024;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097-04

“十次小组”(Team 10)是从CIAM①内部逐渐成长起来却又质疑CIAM理念和原则的较为松散的建筑师小组。它是继CIAM之后活跃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建筑组织团体,由当时一批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建筑家组成。作为Team 10的活跃分子奥斯卡?汉森(Oskar Hansen)创造性地提出了“开放形式”理念和“大数”概念,并成功将其运用于艺术、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中,其独特的设计手法和理解事物的角度不仅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时至今日依然对年轻一代建筑师和学生具有启发作用。卑尔根建筑学院(BAS)②的创办人何思文(Svein Hatliy)教授是奥斯卡?汉森的学生,其创办BAS理念更是直接源自于奥斯卡?汉森。

一、“Open Form”及其特点

(一)开放形式

奥斯卡?汉森在1959年荷兰奥特洛CIAM大会上提出了“开放形式”(Open Form)观念。它是向既有背景中加入新的必要表达,对环境和公众意向的视觉与形态做出建设性发展和改变的新理念,鼓励更多开放的视觉交流[1]。

“开放形式”是对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封闭形式”(Close Form)的批判和修正,注重人(主体)的参与及其个性需求的满足与体现,而非建筑师个人全部

意愿的主观呈现。开放形式以“科学”“公平”“自愿”为原则,强调人的感受,其空间和作品可以被感知和体会,空间的形态、材质、色彩在处理的过程中刻意根据周边环境作选择,且极富变化。宏观层面上,开放形式的设计注重与环境的结合交融,追求人与自然的均衡式发展,平等共享基础设施和资源,而不是将所有资源集中于单中心的发展模式;中观尺度则强调灵活、个性的空间,反对一成不变的空间形式;微观上,以人为本,将主体的感受放在首位,一反封闭形式公共空间为“死物”的设计形式,更加考虑人在空间中的使用和感受,而不是反客为主的各种雕塑和纪念物等。

(二)大数概念

奥斯卡?汉森提出“大数”(Great Number)

“大数”问题,通过引入更多的元素形成背景和特征使之可视化。概念是为解决“开放形式”处理一些大量且具有共性的空间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引入更多的元素形成背景和特征使之可视化,多运用于居住区、公寓等建筑设计。“大数”是开放形式针对宏观和中观尺度的理解和思考,它从更高更广的角度看待事物,在共性之中寻求个性,在整体之中凸显个体,有别于重复单调的模仿和克隆,既突出整体又体现个性。

(三)空间理念

“开放形式”和“大数”理念因其独特的建筑认识和理念,为空间的处理手法带来积极的影响——更加注重建筑物所处的环境背景、历史内涵、文化意义等,通过一系列的空间形式和环境特点来表现和营造场所的价值,鼓励利用更加开放的空间,促进视觉感受和交流,不屈一格的空间形式只为创造更有质量和价值的场所。如奥斯卡?汉森在华沙英雄纪念碑国际设计大赛的方案奥斯维辛(希特勒德国的集中营),由建筑师斯皮尔(Albert Speer)设计,采用经典的古罗马营寨成的格局,供士兵居住的部分变成了监仓,广场和露天剧场变成了两座毒气室和燃烧室,经典的几何构图象征了权力和效率,被用作杀人机器。——奥斯维辛的纪念碑之路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空间理念,并获得了评委的认可和赞赏[2]。

随后,“开放形式”的理念及其空间处理手法应用从私人住宅扩展到公共社区、公共建筑、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并日渐被全球范围设计师所广泛接受和发展。

二、教学改革

2006年开始,BAS和中国内地多所大学开展了以联合工作坊为主要形式的教学交流活动。笔者所在学院基于BAS的“开放形式”教学理念,结合自身的教学模式、方法和目标,首先以低年级的教学实践为切入点,开展教学创新实践,让学生以更开放的视野认识建筑空间与环境,从而为更好地创造建筑空间奠定基础。

(一)创新教学理念

基于BAS的办学理念,将“开放形式”教学中沿用的(微观-中观-宏观)三种尺度结构、视觉结构和大数目等概念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和实践中,并在教学培养过程中加以沿用发展,使其更加符合国情以及用人单位的需要。

(二)借鉴培养模式

BAS所采取的5年制教学与国内的5年制教学在课程的比例和安排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BAS在建筑教育中工程技术学科的教育只占了约20%的内容或更少,BAS的成功运行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现有建筑学教育中大量辅助课程的必要性,以及建筑学各辅助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如何更好地为建筑专业学生培养提供有效支撑[3]。在BAS的教学培养模式基础上,维持现有的5年制(“3+2”的模式)教学不变,将建筑规划设计;工程技术、项目经济与管理类学科;独立思维与个人表达;艺术理论的课时比例调整为10∶4∶3∶3。

(三)探索改革之道

在教学中要更加重视艺术与哲学修养以及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并非单纯地将艺术生搬硬套地以美术的方式移植建筑教育中,而是立足建筑学本身的艺术与人文特性,重视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协调,着眼如何将建筑设计融入自然环境中,采用户外教学和实验形式,一方面强调学生动手能力,体现他们在课程中所领会到的建筑与设计,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自然界的各种原材料及其作用,体会不同地形地貌对建筑和空间的影响。

作为一种尝试和探索,BAS在教学的时间安排上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压缩建筑学各种辅助课程内容和时间的做法有很大的可行性,被作为设计基础课程加以改革。

三、教学创新实践

随着学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挪威卑尔根建筑学院系列教学交流活动的不断深入,我们在建筑学低年级的教学中对如何引入何思文教授的BAS教学理念进行了实践。

(一)视觉语言训练

视觉语言训练(Visual Language)旨在锻炼对图形和视觉的理解,其最大的特点是以非固定的教学形式,围绕视觉语言的核心内容,充分利用各种简单易得的材料和场地进行训练,让学生能够体验身边各种场地和材料的特点及使用特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1.对比认知训练

课程包括一系列认知练习:如黑与白、大与小、压力与张力、轻与重、动与静、时间与空间、动态与静态等,通过“形式”的对比表达事物,利用“形式”与其所处的空间和状态,从视觉上引导人去理解。

在黑白(颜色)对比练习中,我们利用黑白两色的卡纸、规则与变化的形状,通过形式和颜色表达出相对的“上下左右”关系;时间与空间的训练则利用大小等同的盒子和不同的颜色或图案表达出“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体会空间与时间的依存关系;而静止与动态练习则不限形式、大小、材质、颜色,通过“形式”表达静止或动态的效果,训练学生对事物形式所造成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与表达;在“连续空间”练习中,学生利用场所的任何材料,通过引导、隔断和围合等形式,创造出一系列连续的空间;空间韵律练习不限材质、颜色、大小和场地。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和认识表现得更加深刻和准确。

这种训练能够改变国内以规范设计作为入门,并习以为常地深究设计技巧和所谓的手法、灵感等,而导致不能完整、准确表达建筑学教学现状。视觉语言训练还应强调空间设计与表达,不仅注重手法训练,更需要锻炼设计师的空间表达能力。通过锻炼,学生摒弃了一些固有、生搬且无感情色彩的绘图语言,能够直观简洁地表达自己的原创想法与空间设计思路。

2.开放训练的效果

开放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打破固有的程序化、标准化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自信、更可靠、更有创造力。这一创新还体现在学生对空间的理解,脱离旧式教学素材,以户外“信手拈来”的自然素材引导学生主动挖掘场地和材料价值,开拓学生对空间和环境的理解,通过对比、引导和协调手法,激活空间语义特征,利用平行、旋转、对称、相似等的变换造成对人所产生的暗示作用,进一步体会视觉语言与建筑空间的关系和影响,并逐步掌握分析场地价值和创造各种语义环境建筑空间的能力。

(二)场地价值认知训练

在视觉语言训练的同时,我们还开展了探索场地价值的训练。选择石牌村,正是基于它的独具活力和丰富人文历史背景。石牌村位于广州天河区中西部的繁华地带,面积4.3 km2,总人口近30万人,其内部空间丰富多样、开放包容,从宏观空间到微观环境都极具特色。

1.尺度变化的体验

宏观尺度的价值体验重在将场地与山、水、天空等自然环境联系,强调人的感受。通过指导学生利用线条、色块等表达出对石牌的印象,借此启发学生主动体验石牌与大自然及周边场所的联系,并根据场地元素的不同,务求从多方面探讨石牌的场所价值。

中观层面更注重“社区”的概念,这里的社区并不在乎范围和面积的大小,而是指人在多大范围内能感受到其社区的“精神场所”,更是一种印象或归属感范围,强调场地的价值与“社区”中各类使用人群的联系,凸显社区对于人在视觉上和精神上的感知,以求人与社区内的场所产生共鸣。

微观尺度更多关注人在使用方面的感受,注重空间使用特点和体会空间功能以及“形式”所营造的使用偏好。在体验场地练习中,学生被要求仔细观察、访谈和记录石牌内空间里的人的行为及活动,并描绘这些空间带给使用者的视觉印象或感受。

2.价值判断能力的提升

场地调研强调发现场地的各种价值,并培养学生不同尺度的感官分析、不同场地的元素分析和深入观察的能力,凸显与使用者的交流和反馈,尤其是在处理重要节点空间和建筑的过程上,通过在实地调研中的客观分析、主管感受和交流,并将其转化成视觉语言,表达自身对建筑空间和环境的理解或质疑。场地认识实践着重培养学生循序渐进的意识,通过知识、经验和领悟能力的提高获得自信,使学生得到更有价值的人生经历和体验。

3.实践体验

在视觉语言和场地价值认知训练基础上,我们将“开放形式”的建筑设计教学与二年级社区活动中心设计课相结合,选取广州市东山口附近一块方形场地作为设计基地。

首先,以场地体验优先,注重模型教学。与传统教学不同,不以理论课讲授开始,而是先调研体验场地,对场地的各种元素进行分析和探索价值,以启发学生了解场地价值和其与周边的关系,并要求学生制作模型(1∶50或1∶20),形式和材料不限,尽量呈现,周边日照、通风等重要元素。

其次,鼓励学生进行价值判断,深入观察服务对象。在建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对场地价值进行判断,选择建筑的主要服务人群,再次开展调研、访谈,了解目标人群的需求。

引导过程要始终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作兴趣为主线,通过模型交流和汇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视觉语言和交流能力,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鼓励学生不断深入了解目标人群的需求和价值取向,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按照各自的兴趣进行深化、修改,并最终完成方案设计。

四、结语

比较学生作品发现:从图面表达看,接受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对于图面的表达和形式更讲究,在空间设计上以落实任务书的功能为主,考虑形式更合理;以工作坊模式培养的学生在图面表达和排版上偏重于各种分析图,对于场地分析以及周围潜在元素价值利用的剖析更加透彻,在建筑功能设计上更有侧重性和倾向性,懂得创造一些适合目标人群使用的细部空间,使整个设计更为合理、实用。两者各有利弊,从建筑空间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场地实践体验的角度看,开放形式对于学生的培养效果更好,但对于图面表达效果和实用性采用传统模式稍好。

建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培养一名优秀的建筑师除了理论学习,还要注重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理论知识。国内的建筑学教学培养多针对基础美术培养的课外实践,如写生实习等,而对于建筑空间的教学训练则较为侧重图面表达、电脑技术应用和功能的安排,忽略或者轻视了对实际场所的空间体验实践,学生也养成一种轻浮的学习心态,以大量抄袭和生硬模仿应付课程设计。因此,建筑学的空间教学方法有必要作出相应调整和改变,对于建筑空间的教学方法选择既要取他山之石,又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人才培养需求。此次以低年级为主的教学创新实践为我们带来了不少值得借鉴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今后的合作交流中,我们将继续开展高年级的教学创新实践,为国内建筑学教学和人才培养做出努力。お

参考文献:

[1]何思文卑滤箍?汉森,开放形式,Team 10[J].林秉宏,译狈虢,译校苯ㄖ师,2011(4): 29-37.

[2]奥斯卡?汉森.Towards Open Form[M].华沙/法兰克福,2005.

[3]肖旻.挪威卑尔根建筑学院教学简介与评价[J].南方建筑,2010(1):52-55.

Innovative teaching practice of architectural space based on Open Form

ZHANG Jiarui,ZHU Xuemei,ZHOU Xiang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900, P. R. China)

Abstract: Professor Svein Hatliy who found Berge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came to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conducted a joint workshop in Guangzhou. With this chance the author discovered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form visual language training, workshop value recognition and low-grade space teaching practice between the two universities.

Keywords:Open Form; architecture space; teaching reform

ぃū嗉 梁远华)

猜你喜欢
建筑空间教学改革
某休闲场所室内空问设计改造方案
刍议陕西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合理应用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现代幼儿园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