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元鹏
古代中外有很多关于通信的有意思的故事,小小的文字彰显出大大的智慧,在今天读来还是令人觉得妙不可言,对古人的才智由衷地敬仰。
以物报信救急情
在中国民间,流传着一个《四库全书》的编纂主持人纪晓岚以物报信的故事。纪晓岚的好友卢见曾被人告发大肆收受盐商贿赂,乾隆皇帝想派人去查抄他。纪晓岚知道此事后,就想去通知卢家,但他又不敢留下把柄。思来想去,他终于想出了一个“高招”。他拿出一个信封,在里面装了一把茶叶,又放进一小撮盐,里外一个字没写就封好,速速派人送去了。卢见曾看到这封信后,开始不解其意,后恍然大悟:这是隐喻朝廷要“查”(茶)我这个“盐”运使啊。于是,他马上转移了家产。次日,乾隆皇帝派人包围并搜查了卢见曾的家,一无所获。纪晓岚虽用实物信妙计解救了朋友的急情,但他这种给贪污犯通风报信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我国云南省的景颇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用各种不同的叶子配以不同的物品来表达各种意思的通信方式,至今仍在沿用。最初,若有事需告诉对方,好事就送黄叶,坏事则送绿叶。后来逐渐发展为不同的事情就用不同的叶子来表达。例如:男子用两片嫩叶加上蜂蜜等物赠送给女子,表达对女子的爱慕;女方有意则回赠草烟、芦子等,如表示拒绝则把两片树叶翻成背靠背送还给男方;婴儿出世,用芭蕉叶包一些红糖、一筒水酒带给父母,表示分娩顺利;与朋友通信,用芭蕉叶包一小包草烟、一节树根寄给对方,表示对朋友的思念。
巧书数字惜姻缘
卓文君是西汉临邛(今四川邛崃)巨商卓王孙的女儿,美貌出众,才华横溢。16岁时,她遵从父母之命嫁给父亲的友人董氏。可怜天妒红颜,婚后3年她就丧夫守了寡,只能再回娘家,每日弹琴赋诗郁郁度日。此时,司马相如在家乡正不得意,临邛王县令邀请他前来相聚,他从成都赶来,得以结识卓文君,被她的美貌和才气所吸引,顿生爱慕之意。一日,司马相如来卓家坐客,在宴客席上弹奏了一曲《凤求凰》,表达出自己对卓文君的一片爱慕之情。卓文君也深深爱上了司马相如,透过婢女向他倾诉自己的情感。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黑夜,卓文君不顾重重压力,和司马相如私奔至成都,与他订下终身之约。尽管生活艰难,但两人面对贫困毫无怨言。两人相濡以沫,日子虽然清苦,却也过得开心。
汉武帝即位后,很赏识司马相如的才华,下诏请他入京。司马相如辞别妻子,从成都来到长安。在京5年他官运亨通,官拜中郎将。春风得意的司马相如开始迷恋长安的繁华生活,逐渐起了休妻的念头。日夜盼着夫君家书的卓文君苦等到第5个年头,终于收到了司马相如寄来的一封信。她又惊又喜,拆开一看,却见信上只写着唯独缺“亿”的13个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卓文君一读这封数字信,立即知道了司马相如的想法,此信表示当了新贵的丈夫对她已经无“意”(亿),情已淡了。
想不到名满天下的大才子司马相如也是个负心汉。卓文君忍得了清贫的生活,忍得了俗世的偏见,但无法容忍丈夫的二心。她在伤痛中将这13个数字连缀成一首诉说情怀的诗歌,作为回信寄给司马相如。诗云:“一别之后,两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怨,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暑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黄,我欲对镜心意乱。三月桃花随流水,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信中没有直接将“亿”加上去,而是用了一个“噫”字。聪明的卓文君同样以一种含蓄的方式道出了自己的感情追求:只求一个“意”,一份真情意!司马相如读到这封特别的回信后,内心愧疚,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妻子,终于打消了休妻的念头,以高车驷马将卓文君接到京城团聚,两人从此不再分离。
削发印字传秘信
成龙的《尖峰时刻》系列大家应该不陌生,在《尖峰时刻3》中,成龙与他的搭档要保护的那个女孩正是被利用作为一种特殊通信工具的“煞星”。她的任务就是走遍中国的各个省份,将刻在自己头上的名单给各省行会的龙头传阅,让他们知道新一任领导核心的名字,但是为了保证名单上的名字不被泄露,女孩走到最后的省份时将会被残忍地割掉头颅,以保全组织的秘密。这种方式显然不可取,当然我们的英雄也不会让坏人如此逍遥,这应该是电影制作者在进行创作时的一些夸张手法而已。
虽然我们无从考证在中国古代是否确实存在这种形式的行会及传信形式,但是这种将信息写在人的头皮上来进行传递的方式倒是确实存在的。它源于古希腊的奴隶制时期,当时的奴隶主就曾经用活人来写信,奴隶主首先在买来的奴隶中挑选出跑得最快的一个,以保证信息的传送速度,随后再将奴隶的头发剃光,在光滑的头皮上写下信的内容,而且为了保证不被外人窃取信里面的信息,他们会让奴隶在庭院里生活一段时间,等头发长出来之后才让他们上路。那么奴隶在行进的途中就只是一个穷困低下的路人,不存在任何的信息价值,但是待奴隶到达目的地之后,收信人便会将送信奴隶的头发剃光,这样就可以轻松读到信的内容了。
木棍机密保胜战
古罗马时期的战场上,斯巴达勇士是战无不胜的,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斯巴达人会培养最好的信使,让他们穿梭于各个部队之间,在第一时间传达作战的信息与命令。有了高效率的通信,再加上斯巴达人与生俱来的战斗体魄,他们越战越勇,波斯人几乎节节败退。但是狡猾的波斯人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秘密,他们派精锐的部队偷袭了那些信使,缴获了斯巴达人的作战意图,使斯巴达人在战场上蒙受了重大的损失。
于是,聪明的斯巴达人发明了一种用木棒加密作战信息的方式,在斯巴达的军队出征前,副官会先制作两根直径跟长短完全一样的木棍,一根留在营地由主帅亲自保管,一根让出征的司令官带走。需要写信时,把一片细长的可以写信的纸莎草一环一环地在木棍上绕成螺旋管的形状,螺旋管状纸莎草的长度与木棍的长短完全一样,然后再在绕好的纸莎草上写下作战的意图以及战争中发现的新的动向。写好后再把纸莎草取下来,摆平推直,这样一个字母至少被截成两块,就算是波斯人拦截下信息,也不容易读懂上面的意思。当出征的斯巴达司令官收到信后,再把它绕在与主帅一样的木棍上,使信恢复原来的形状,就可以轻松读懂了。波斯人在几次拦截都没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后,也就放弃了这样的偷袭,于是斯巴达人又开始了他们的常胜之路。
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沙场战士,通信在千百年间强调着自身的价值。在这黄沙掩埋的一页页历史中,古人的智慧始终展现着它蕴含的强大力量。在当今“瞬息千万里,天涯咫尺间”的信息高楼间,我们还需时常穿越时空,追寻智慧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