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相关因素的实证研究

2012-04-29 05:03张英丽
高教探索 2012年4期
关键词:相关因素大学生

张英丽

摘 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与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对22所高校1641名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受多种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个人因素方面,失范与性别、年级和学科不显著相关,与学生对待失范行为的态度呈显著正相关。就环境因素来看,失范与学术规范教育、诚信氛围和对规范了解程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对同伴失范行为的感知呈显著正相关。失范与惩罚严厉程度的负相关关系在本研究中没有得到印证。

关键词: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相关因素

一、问题提出

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指大学生的各种有悖于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尽管学术界对其称谓不一①,但国内外学界一致的观点是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程度普遍有加剧之势,有观察家称之为“流行病”,也有报告指出这是一个“长期问题”。[1]甚至有学者提出:“本科层次的大学是一个作弊像呼吸一样自然的地方,在这里作弊是一项和阅读、写作、数学几乎同样重要的学术技能。”[2]那么,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相关的因素有哪些?哪些因素的影响更为显著?理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深入探究失范原因,进而制定有效的预防和矫正策略。

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相关因素研究是西方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论题之一。研究者将相关因素归结为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个人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学业成就、作弊态度等;环境因素包括荣誉准则、惩罚威慑、同伴行为、教师影响等。国内学者的研究涉及到失范现状描述、原因分析和对策探讨等,虽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文献堆积多、现状分析少;对策研究多、归因研究少;规范研究多、实证研究少的问题,同时还欠缺对失范相关因素及其相对作用的分析。由此带来理论与实践脱节,研究成果无法真正服务于高等教育实践的问题。基于此,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实证数据为基础,本研究尝试分析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与性别、学科、年级、态度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了解这些因素对失范影响的相对重要性,为制定有效的失范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设计

(一)研究假设

西方学者认为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相关因素分为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方面,且多数研究表明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均与失范相关,其中环境因素的相关性更强。

1. 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一般包括性别、年龄、专业、态度、课外活动等,也有学者探讨了学术能力、学术信念、学业成就、父母受教育程度、学费来源、是否住校等与失范的相关性。由于年龄与年级高度相关,可以用年级来表征年龄。本研究考察性别、年级、學科/专业和态度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相关性。

性别与大学生作弊的相关性一直是作弊研究的热点之一。很多研究均表明大学生作弊与性别相关,男生作弊比例高于女生。[3]Whitley指出,性别差异在参与者自我报告作弊行为的调查研究中尤其显著,男生比女生自我报告有更多的欺骗行为。[4]研究发现年龄、年级也与学术不诚实行为相关,年龄小的学生比年龄大的学生,大一、大二学生比大三、大四学生有更多的学术欺骗行为。[5]Baird,McCabe和Trevino发现专业/学科是自我报告作弊的一个重要相关因素,两项研究均发现商学专业学生比非商学专业学生更经常作弊。[6]就对待失范行为的态度而言,Whitley发现,对作弊持积极态度的学生比消极态度的学生更有可能作弊。[7]关于专业差异,人文社科专业作为“软科学”与理工农医等“硬科学”相比,其专业化、规范化程度相对较低,学科规训相对不那么严格,这会在不同学科学生的学术行为上有所体现。我们期望性别、年级、学科和对待失范行为的态度对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有显著影响,为此本研究提出如下4个假设:

假设1:失范行为在男生中比女生中更为普遍。

假设2:失范行为在低年级比高年级更为普遍。

假设3:失范行为在人文社科专业比理工农医专业更为普遍。

假设4:失范行为在对失范行为持积极态度的学生中比持消极态度的学生中更为普遍。

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荣誉准则②、同伴行为、惩罚威慑、规范认知、教师对学术诚信政策的理解/支持、被举报的可能性等。[8]国内高校主要通过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来强调诚信和减少失范。本研究以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对应于西方国家的荣誉准则制度,考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惩罚威慑、同伴行为、规范认知和教师行为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之间的相关性。

早在20世纪30年代,研究者就对荣誉准则的有效性很感兴趣。在一项针对6096名学生的调查中,McCabe和Trevino发现有荣誉准则的学校学生比没有荣誉准则的学校学生所报告的作弊水平显著地低。May和Loyd也发现有了荣誉准则的大学里的学生作弊有了显著减少。[9]Zimring和Hawkins根据威慑理论提出,对特定行为的惩罚越严厉,个体做出该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McCabe和Trevino和Butterfield证实这种关系适用于大学生学术不诚实,也就是大学生的作弊行为会受到强有力惩罚的威慑。[10]Daniel Teodorescu和Tudorel Andrei的调查表明,在所有的解释变量(人口统计因素、教师影响、同伴影响、态度和行为的个体差异)中,同伴的不诚实行为能够最有力地预测作弊意图,这表明同伴的不诚实行为确实对大学生学术不诚实具有重要的负面影响。[11]研究者指出,人们很难期望学生遵守他们根本不知道或不很了解的规范。Whitley依据计划行为理论提出,对关于作弊的规范的认知会影响个体的作弊意图并进而对其作弊行为产生影响。[12]我们期望学术道德教育、惩罚严厉程度、同伴行为、规范认知和教师对学术道德规范的重视程度对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有显著影响,为此本研究提出以下5个假设:

假设5:失范与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呈负相关。

假设6:失范与校园诚信氛围呈负相关。

假设7:失范与惩罚严厉程度呈负相关。

假设8:失范与对同伴失范行为的感知呈正相关。

假设9:失范与对学术道德规范的了解程度呈负相关。

(二)模型设计

西方学者将大学生作弊作为因变量,与作弊相关的个人因素的表征主要是性别、年龄、年级、学科、学业成就、学术信念、态度等。环境因素包括荣誉准则、惩罚威慑、同伴行为、规范认知、教师影响等。本研究中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涵盖11种不同领域的失范行为,与失范相关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三、研究方法

(一)调查样本

本研究于2010年4~6月间对中国大陆8个省(市)的22所普通公立全日制大学和独立设置学院的本科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41份,有效回收率91.2%。

调查对象中女生占58.7%,一至四年级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19.6%、34.9%、32.7%和12.8%。调查对象分布在11个学科(军事学除外):哲学(2.9%)、法学(8.0%)、工学(12.2%)、文学(21.0%)、理学(11.6%)、农学(0.4%)、医学(12.2%)、管理学(14.6%)、经济学(15.5%)、历史学(0.4%)、教育学(1.0%)。

(二)变量定义

本研究的因变量是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涵盖11种失范行为:考试作弊、论文作业抄袭、网上购买论文或考试答案、在考试中充当“枪手”、引用他人观点而未注明出处、从别处粘贴文章应付作业、将未看过的文献列为参考文献、论文发表中相互挂名、为取得好成绩跟任课老师打招呼、为取得好成绩向任课老师行贿、在评优评先中使用不正当手段,请被调查者自我报告是否有过上述行为(有=1;无=0)。

本研究的自变量包括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包括性别、年级、学科和对待失范行为的态度。性别:男性=1;女性=0。年级包括一、二、三和四年级(以一年级为参照变量)。学科变量③:人文社科=1;理工农医=0。对待失范行为的态度包括:写论文相互挂名是互助行为;考试作弊是正常现象;课程作业不是正式论文,不需要遵守学术规范;一稿两投只要不造成一稿两发就没有违反学术道德(赞同=1;不赞同=0)。环境因素包括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诚信氛围、惩罚严厉程度、同伴行为和对学术道德规范了解程度。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测量通过询问被调查者在本科学习期间是否开展过系统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来实现(是=1;否=0)。诚信氛围通过被试对周围学生对学术道德规范遵守情况的判断来表征(好=1;不好=0)。惩罚严厉程度包括考试作弊惩罚、论文作业抄袭惩罚、充当“枪手”的惩罚和学位论文抄袭惩罚(严厉=1;不严厉=0)。同伴行为通过询问被调查者其周围同学是否有上述11种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来表征(有=1;無=0)。对学术道德规范的了解程度包括学术规范、著作权和知识产权以及学生手册中关于学术规范的规定(了解=1;不了解=0)。

(三)统计分析

采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分析第一部分描述性别、年级、学科、学术规范教育、同伴行为等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之间的相关性;第二部分采用简单回归分析了解这些因素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之间相关性的强度;第三部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考证这些因素对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影响的相对重要程度。

四、数据分析结果

(一)描述统计结果

1. 个人因素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之间的关系

如图2所示,就性别来看,女生中有失范行为的学生比例略高于男生,但并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χ2=0.734,sig.=0.392,P>0.05),即性别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相关性并不显著。就年级来看,除大三学生中有失范行为的学生比例略低于大二学生之外,有失范行为的学生比例呈现出随年级提高而增加的趋势。但在统计意义上,年级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不显著相关(χ2=7.587,sig.=0.055,P>0.05)。就学科而言,人文社科专业有失范行为的学生比例略高于理工农医学科,但学科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之间也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χ2=0.543,sig.=0.461,P>0.05)。在对待失范行为的态度上,对失范行为持积极态度的学生有失范行为的比例高于对失范行为持消极态度的学生,态度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之间具有统计意义上显著的相关性(χ2=47.108,sig.=0.000,P<0.05)。可见,在个人因素中,对待失范行为的态度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之间的相关性较为显著,而性别、年级和学科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图2所显示的结果初步回答了假设1到假设4,不支持假设1和2,支持假设3和4。

2. 环境因素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之间的关系

如图3所示,就学术规范教育来说,没有接受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中有失范行为的比例大于接受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学术规范教育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之间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相关性(χ2=6.498,sig.=0.011,P<0.05)。就诚信氛围来看,认为诚信氛围好的学生有失范行为的比例远低于认为诚信氛围不好的学生,从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检验来看,诚信氛围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χ2=20.783,sig.=0.000,P<0.05)。在惩罚严厉程度上,认为惩罚严厉的学生的失范行为比例略高,但并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χ2=0.540,sig.=0.463,P>0.05),即惩罚严厉程度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之间不具有显著相关性。就同伴行为而言,认为同伴有失范行为的学生的失范行为比例远远高于认为同伴没有失范行为的学生,同伴行为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之间具有统计意义上非常显著的相关性(χ2=334.211,sig.=0.000,P<0.05)。在了解规范方面,不了解规范的学生有失范行为的比例远高于了解规范的学生,从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检验来看,了解规范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χ2=12.144,sig.=0.000,P<0.05)。可见,在环境因素中,除惩罚严厉程度之外,学术规范教育、诚信氛围、同伴行为和了解规范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之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图3所显示的结果初步回答了假设5到假设9,除不支持假设7之外,其他四个假设均得到支持。

(二)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相关因素的简单相关分析

上述描述统计分析结果基本支持了本研究提出的假设。然而描述统计分析结果只能说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和个人因素、环境因素之间具有相关性,而无法反映出相关性的强弱程度等更深层次的信息。表1是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与各相关因素之间的简单相关分析结果: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与对待失范行为的态度之间存在正的弱相关性,与诚信氛围、规范了解之间存在负的弱相关性,与同伴行為之间具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都近似为0。在显著性水平α为0.05时,年级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之间存在正的弱相关性。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与性别、学科、惩罚严厉程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三)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在回归分析中,因变量为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自变量包括性别(均值=0.41,标准差=0.492)、年级(均值=2.39,标准差=0.941)、学科(均值=0.49,标准差=0.500)、对待失范行为的态度(均值=0.56,标准差=0.497)、学术规范教育(均值=0.05,标准差=0.228)、诚信氛围(均值=0.09,标准差=0.292)、惩罚严厉程度(均值=0.14,标准差=0.351)、同伴行为(均值=0.94,标准差=0.245)和了解规范(均值=0.03,标准差=0.158)。

表2是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模型的Nagelkerke广义决定系数R2为0.267,卡方值为27.124,Sig.值为0.001,使用模型前预测正确率为82.2%,使用模型后预测正确率为86.5%,使用模型后预测正确率提高了4.3%,这说明此模型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如表2所示,同伴行为、对待失范行为的态度和惩罚严厉程度对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具有显著影响。整体上,用个人因素预测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有效性不是很强。就性别来说,以女生为参照,男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比{4}低于女生。就年级来说,二、三、四年级学生中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比高于一年级学生。如果以理工学科为参照,人文学科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比高于理工学科。以对失范行为持消极态度的学生为参照,对失范行为持积极态度的学生的失范行为发生比是持消极态度学生的约2.3倍。相比较而言,用环境因素来预测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是有效的。就学术规范教育来说,以没有接受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为参照,接受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的失范行为发生比更低。以认为诚信氛围不好的学生为参照,认为诚信氛围好的学生的失范行为发生比更低。就惩罚严厉程度来看,认为惩罚严厉的学生的失范行为发生比是认为惩罚不严厉的学生的1.5倍。关于同伴行为,如果他/她认为周围同学有失范行为,那么其失范行为发生率要高于认为周围同学没有失范行为的学生约31倍。了解规范对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也有影响,以不了解规范的学生为参照,了解规范的学生的失范行为发生比更低。

五、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大学生是大学为社会培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是学术职业持续发展的新生力量。大学生学术道德问题关乎其未来的职业道德和学术职业。从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来看,本研究可以得出如下两个结论。

第一,从个人因素来看,性别、年级和学科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之间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相关性;对待失范行为的态度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在性别上,多数研究关于作弊现象在男生中比女生中更为普遍的观点并未得到印证,本研究发现失范行为在女生中的发生率略高于男生。性别与作弊的不显著相关可能反映了男性和女性在大学环境里的角色趋同现象。[13]就年级来看,西方学者所持作弊现象在低年级比高年级更为普遍的观点也未得到印证,失范行为发生率并未随着年级的提高而下降。这或许与高年级学生学业压力和成绩竞争程度的提高有关,或许与高年级学生有更多的课外活动和校外兼职有关。同样,尽管人文学科学生的失范行为发生率略高于理工学科,但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就对待失范行为的态度而言,失范行为在对失范行为持积极态度的学生中比持消极态度的学生中更为普遍,这与西方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第二,从环境因素来看,学术规范教育、诚信氛围、同伴行为和了解规范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显著相关。失范行为发生率在接受了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中、认为周围同学没有失范行为的学生中和对学术规范了解的学生中更低。在环境因素中,同伴行为的影响最为显著,认为周围同学有失范行为的学生的失范行为发生率远远高于认为周围同学没有失范行为的学生。“这种关系得到社会学习理论的支持,该理论强调人类的多数行为是通过榜样的影响而习得的,看到同伴作弊成功会增加目击者以同样方式行事的倾向。”[14]惩罚严厉程度对失范具有影响,但影响的方向与本研究假设是相反的。尽管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但认为惩罚严厉的学生的失范行为发生率略高于认为惩罚不严厉的学生。“这可能是因为作弊的学生对惩罚给予了更多关注,或者有着曾受惩罚的个人经历。而不作弊的学生则较少关注此类问题。”[15]这或许还因为严厉的惩罚反而让学生对其有效性和可执行性产生质疑。现实中确实也存在因惩罚严厉学生和教师都不愿意举报和处理失范事件的情况。

表3是研究结论对研究假设的验证情况。失范行为在男生中比女生中更普遍,在低年级比高年级更普遍。失范行为与惩罚严厉程度呈负相关在本研究中没有得到印证。整体上,本研究支持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受到多种个人和环境因素影响的观点。环境因素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尤其是同伴行为对失范具有重要影响,是失范的显著预测因素。尽管个人因素和学术道德失范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作用不很明显,但本研究发现其依然是有意义的。本研究发现男生较女生、低年级较高年级、理工学科较人文学科学生有较少的失范行为,而对失范行为持积极态度的学生则有更多的失范行为。

(二)政策启示

1. 加强学术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宣传

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因素有很多,不了解学术规范无疑是因素之一。调查中,仅有13.5~20.8%的被调查者表示了解学术规范、著作权和知识产权以及学生手册中关于学术规范的规定。相信绝大多数学校都制定了学生手册,都有针对大学生学术行为如论文撰写、学业考试等的规定,但仅有这些规范或规定还不足以有效遏制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相关规范或规定不能成为一种“装饰”。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规范或規定的内容要通过各种途径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如新生入学教育、学术讲座甚至开设相关必修课,学校要明确表达对学生学术行为的期望,让学生了解学术规范并鼓励他们遵守。没有学校能够假定学生会自觉花费时间去了解学校的学术诚信规定,即使学生这么做了,学校在向学生强调学术诚信重要性方面的失败就给学生传递了学术诚信未被学校优先考虑的信息。[16]

2. 重视前期预防和事后补救,而不仅限于加大处罚力度

依据威慑理论,严厉的惩罚有助于减少或杜绝某类行为。本研究却发现,惩罚严厉程度与失范行为发生率呈正相关,认为惩罚严厉的学生的失范行为发生率却略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严厉的惩罚并不是阻止失范的有效策略。治理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惩处仅是手段而非目的,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前期预防。学校可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形成诚信风气和促进道德行为,要明确各方如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在学术诚信中的责任。同时,还要注重失范事件的事后补救,在区分不同原因和程度失范行为的基础上,对于不了解规范的失范者、程度轻微的失范者或者首次失范者,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补救工作,如强制学习学术诚信课程或参加学术规范辅导班等。

3. 创建“道德共同体”,形成学术诚信文化

本研究显示环境因素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中同伴行为的相关性尤为显著,这意味着致力于校园环境的改善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治失范。很多高校的学生手册中与学术行为相关的规定对于减少失范或许能起到一定作用,不过,更重要的是要让学术诚信的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并扎根于学生文化。学术诚信文化可以改变学生对失范行为的积极支持态度,影响其对同伴行为的看法,促使其做出符合学术规范的行为选择。为此,需要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努力,在大学校园内创建“道德共同体”。“道德共同体包括清晰地向其成员传递规则和标准,共同体成员的道德社会化,师生间的相互尊重,给予学生一定特权(例无人监考考试)。在这样的环境里,关于道德标准和社会准则的信息能够在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中清晰地传递给他们并被其所接受。”[17]

注释:

①西方学者使用的术语有:academic dishonesty; academic cheating; academic misconduct; cheating等。国内学者使用的术语有:大学生学术失范、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大学生学术失信、大学生学术不诚实、大学生学术不端等。本研究对这一概念不做严格界定,涉及到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时,沿用作者在原文中的表述。

②荣誉准则是国外高校营造学术诚信氛围、减少学生舞弊的策略之一。传统学术荣誉准则至少包括以下四点中的一点:第一,学生保证学习中诚实行为的书面承诺;第二,学生在受理学术不诚实指控的司法团体中占多数或由学生担任主席;第三,无人监考考试;第四,要求学生报告他们看到或听到的违背荣誉准则的行为。对荣誉准则的解释来自于Donald L. McCabe, Linda Klebe Treviňo, Kenneth D.Butterfield和写的文章 Dishonesty in Academic Environments: The Influence of Peer Reporting Requirements.

③为便于进行学科比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 13745-92),将学科变量分为两组:将哲学、法学、文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划为人文社科类,其他所有学科划为理工农医类(包括工学、理学、农学、医学和管理学)。

④发生比也称相对风险,是事件发生的概率和不发生的概率之比,计算公式为:p/1-p。

参考文献:

[1][4][5]转引自Jeffrey Jensen Arnett, S. Shirley Feldman and Elizabeth Cauffman. (2002). Its Wrong, But Everyone Does It: Academic Dishonesty among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Student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Vol.27, 210, 211,211.

[2][7][12]Bernald E. Whitley, Jr. (1998).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HEAT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 Review.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Vol.39, No.3, 235, 245, 259.

[3]Jennifer L. Kisamore, Thomas H. Stone and I. M. Jawahar. (2007). Academic Integr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and Situational Factors on Misconduct Contemplation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Vol.75, No.4, 383.

[6][9][13]Deborah F. Crown, M. Shane Spiller. (1998). Learning from the Literature on Collegiate Cheating: A Reviews of Empirical Research.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Vol.17, No.6, 689,690-691,685.

[8]Donald L. McCabe, Linda Klebe Treviňo and Kenneth D.Butterfield. (2001). Dishonesty in Academic Environments: The Influence of Peer Reporting Requirements.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Vol.72, No.1, 29-30.

[10]Donald L. McCabe, Linda Klebe Trevi?o and Kenneth D.Butterfield. (2002). Honor codes and other contextual influences on academic integrity: 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to modified honor code settings.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Vol.43, No.3, 361.

[11]Daniel Teodorescu,Tudorel Andrei.(2009). Faculty and peer influences on academic integrity: college cheating in Romania. Higher Education, Vol.57, No.3,279.

[14][15]McCabe, D. L. and Trevi?o, L. K. (1997). Individual and contextual influences on academic dishonesty: A multicampus investigation.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Vol.38, No.3, 383,391.

[16][17]Donald L. McCabe, Linda Klebe Trevino and Kenneth D.Butterfield. (2001). Cheating in Academic Institutions: A Decade of Research. ETHICSs & BEHAVIRO, Vol.11, No.3,231,228-229.

(責任编辑 于小艳)

猜你喜欢
相关因素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对策
部分城市居民抗日战争了解度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运动损伤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剑杆织机设计与人机工程相关因素分析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