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国进
摘要:人们生活在社会之中,一直在琢磨复杂的社会生活,由此在国外产生了种种主义;在国内产生了种种思想。我国古代有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等等,现代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等思想理论。对于这些思想理论,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是最好的继承。阶级维护的课题,是社会生活基本关系的新探索。
关键词:阶级欺压;阶级维护;自私自利;大公无私
一、什么是社会生活及其基本关系
从广义来看,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属于社会生活。
从狭义来看,社会生活是指人们的政治生活或者说阶级生活。根据《经济与政治、意识之间的关系》一文的分析:阶级生活就是政治生活,同时也就是社会生活。在此探讨的社会生活,就是探讨这种狭义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阶级生活。
在此探讨的社会生活基本关系,直白地说,就是阶级关系。
二、为什么要探讨社会生活的基本关系
在《经济与政治、意识之间的关系》一文中分析过:阶级是社会的结构层次,社会由阶级结构而成。
所以,阶级贯串社会的始终,有社会,就有阶级。
所以,人们将永远生活在阶级的社会之中。这一点不可否认,不可回避。我们只能面对。
所以,我们要探讨这种社会生活的基本关系——阶级关系,要追溯阶级关系的种类与来源。愿全天下的人们,都能够认识和善待这种阶级关系。
三、阶级关系的种类与来源
追溯和归纳阶级关系的种类,阶级关系不外乎两种:一种是阶级欺压的关系(由阶级欺压形成阶级斗争);一种是阶级维护的关系(由阶级维护形成阶级统一)。
虽然阶级永远存在,人们永远生活在阶级的社会里,但是人们也不要悲观失望。因为阶级社会并不等于完全是阶级欺压,阶级之间还有一种维护的关系。例如:
在“家庭”这个小小的政体或者说小小的社会之中,有的家庭,家长只顾个人吃喝玩乐,对妻儿老小置之不顾,甚至施加暴力,这就是家庭之中的阶级欺压:
但是在有的家庭之中,家长为家庭尽职尽能,埋头劳作,尊老爱幼,以强扶弱,维护妻儿老小,这就是家庭之中的阶级维护。通过这样的阶级维护,家庭中没有阶级差别和阶级欺压。全家人平等幸福,共同生活,共求发展。
我们所追求的社会,应该是象后一种家庭那样的社会大家庭。至于社会的实际情况,究竟是阶级欺压的关系还是阶级维护的关系呢?这就取决于上层阶级的阶级观念。因为阶级关系来源于阶级观念,阶级关系是由阶级观念所决定的。
四、政治观念的种类与来源
政治观念就是阶级观念。在《经济与政治、意识之间的关系》一文中分析过:“阶级观念就是政治观念。也就是社会观念。”为了表述的方便和通俗易懂,在不同的表述环节之中有时用词不同,但是意思相通,请不要疑惑或误解。
追溯和归纳政治观念,也有两种:一种是自私自利;一种是大公无私。
如果上层阶级自私自利,那么,就决定会以权谋私,欺压人民;如果上层阶级大公无私,那么,就决定会维护人民。这种由政治观念来决定阶级关系的情况,可以用质量关系来进行解释和表示(关于“质量关系”参见《时代经贸》杂志总第226期28页《质量哲学及其应用》一文):
自私自利×(人力+物力)=欺压人民(的势力)。
大公无私×(人力+物力)=维护人民(的势力)。
因为阶级关系(也是政治关系、社会关系)是由政治观念(也是阶级观念、社会观念)来决定的。所以,我们要追溯政治观念,要追溯政治观念的来源。
对于政治观念的来源这个问题,传统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政治观念来源于经济基础等社会存在。认为资产阶级有私有财产,因此固有自私自利的阶级本性;无产阶级没有财产,因此固有大公无私的阶级本性。
在实际之中,资产阶级固然自私自利,并且占有欺压工人的主动地位与客观条件,随时可以欺负工人。不过也有少数资产阶级的阶级观念不一样:他们认识到要取得私利,必须依靠工人来共同努力,相应地具有维护工人的观念与行动。事实上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当中,出身于地主和资产阶级家庭的也不少。
无产阶级固然大公无私。但是无产阶级客观上社会地位最低,常受人欺压,缺吃少穿。如果没有一点私心,生存何以自卫?衣食何以着落?所以无产阶级也得有自私自利的一面。
看来,不管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实际上都有自私的一面,也有无私的一面。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按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认识,使革命运动走了几次弯路:在革命初期,曾经有人主张烧房子毁私有财产,认为毁了私有财产就创造了无产阶级,就大公无私,就可以参加革命。但是烧房子显然是行不通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又实行了一次人民公社化,人们都变成了纯粹的无产阶级。但是也没收到预期的成效。原因在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因果倒置的哲学误区(参见《时代经贸》杂志总第224期23页《论唯物与唯心的关系》一文)。
经济能够形成和决定人们的意识。但是经济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只能形成和决定人们意识的素材。只能是意识素材的来源。然而人们的政治观念,是一种最基本的人生观,属于人们意识的素质。意识的素质是由人们的主观存在所形成和决定的。进一步追溯,是由人的基因所形成和决定的(参见《中国科技教育》杂志2012年1月期刊《形成意识的因素》一文)。
人们的主观存在是怎样地来形成和决定意识的素质呢?
在《形成意识的因素》一文中分析过,意识素质来源于人们的主观生活需要。人们的生活需要是形成意识素质的基点。人们的生活需要什么,意识就理智能动地构思什么,人们的个性与观念也随之趋向什么。
既然意识素质来源于人们生活的主观需要,那么,作为政治生活,人们需要什么呢?
人们政治生活的本身,需要自私。所以人们社会中充满了自私的政治观念。
但是不管你怎么自私,你都得珍惜你周围的生活条件,生活资本。在人们的物资生活当中,财产是人们生活的条件和资本,于是有的人就爱财如命,甚至要财不要命。这是经济观念。
同样的道理,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当中,每一个“自己”与周围的人们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彼此依存、相依相生的关系:小时候需要长辈养育,年老需要晚辈扶养,成年时期的生活、工作、劳动都需要帮手,事业需要伙伴,斗争需要联合,各行各业之间需要直接或者间接地彼此配合,人们在“各尽职能、以强扶弱、共同生存、共求发展”的关系之中生活。所以周围的人们都是自己生活的条件与资本。所以有的人就爱护他人如同爱护自己,甚至舍己为人。由此,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当中,除了自私的政治观念之外,就又形成了一种彼此关顾、共同生存、共求发展、大公无私的政治观念。
以上分析就是自私自利和大公无私两种政治观念的来源。
五、两种政治观念的政治性质
社会为什么会动乱?只因为弱肉强食,你争我夺——自私自利;社会为什么会太平?只因为以强扶弱,与世无争——大公无私。
要想利于人生,要想社会太平,就必须要从“大公无私”开始,从“大公无私”做起。
在自私自利和大公无私这样的两种政治观念当中,自私的政治观念目光短浅,只追求自己生存的私利,违背了人们共同生存和共求发展的自然关系,是作恶的起点,是逝族灭种的性质,是原始落后的产物;大公无私的政治观念放眼大众,顺应人们共同生存和共求发展的自然关系,是正义的性质,是文明先进的产物。当这种大公无私的政治观念逐步地固定在一个人的生理上(基因上)之时,这个人也就具有了大公无私的性格与激情。
这种大公无私的性格与激情,并非虚无渺茫,并不是哄人的大道理。鲁达拳打“镇关西”,刘胡兰毅然走向血淋淋的铡刀,王进喜为开发石油田宁肯少活二十年,雷锋助人为乐做好事,焦裕禄带病为人民排忧愁,毛主席为人民翻身失去一家亲人……古往今来,为了人民利益而牺牲自己利益、直至牺牲自己生命的英烈不计其数,比比皆是。这都是无私性格与激情的杰作。正是这种无私的高贵品质,换来了人间的正义,刷新了社会的历史,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虽然,谦虚、体谅、包容、胸怀宽广是无私者的风范,但是要大公无私,要关顾他人,要维护整体,自己的身体、生活及工作条件,自己的权利地位,都是关顾他人和维护整体的资本,不可贬低和无谓地放弃,同样要积极争取。
总的来说,人们之间的阶级客观上永远存在。上层阶级如果自私自利,那就会以权谋私,化公为私,欺压人民,扩大阶级差别,产生阶级斗争;上层阶级如果大公无私,就会怀着感情去关顾人民,维护人民,为人民服务,缩小阶级差别,人们才会过上平等的社会生活,也才能形成阶级统一。这样的两种阶级关系,就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