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珐琅 肖像精细画

2012-04-29 21:11刘亮
世界文化 2012年4期
关键词:沙里沙皇肖像画

刘亮

在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俄国文化史展厅中,展品琳琅满目,一眼望去,你也许不会立刻注意到在一个不大的橱窗里,陈列着一批珐琅肖像精细画。假如你驻足片刻,便会被它们小巧别致的造型、鲜艳夺目的色彩深深吸引,无法移开视线。这就是在俄罗斯享有超过250年历史的珐琅肖像精细画的独特魅力。

和俄国艺术史上的众多新鲜事物一样,历史学家将珐琅肖像精细画的起源与彼得大帝紧紧联系在了一起。1698年早春的一天,作为欧洲考察的一部分,彼得一世途经英国时,在伦敦会见了著名的宫廷珐琅肖像精细画师沙里。两人的会面虽然没有记载在官方文件中,却为俄国造型艺术中一个独特的分支——珐琅肖像精细画的出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虽然现在已经很难想象彼得一世与沙里会面时的场景,但彼得一世显然被珐琅肖像精细画中鲜明的色彩与和谐的搭配所折服,随即向沙里定制了自己的珐琅肖像精细画。于是沙里以俄国宫廷肖像画师刚刚完成的彼得一世全身肖像画为原型,创作了一批珐琅肖像精细画。

这些珐琅肖像精细画被运回俄国,成为俄国工匠的范本,帮助他们了解珐琅肖像精细画的风格特点和笔法运用,尤其是点虚线技法。欧洲访问归来后,彼得一世便下令兵器署(俄国中央国家机关,16~18世纪初是制作、购置和保存武器、珍宝及宫廷用品的地方)的艺术品工匠们按照这种在当时俄国尚十分新鲜的艺术形式制作自己的珐琅肖像精细画。现在俄罗斯大型博物馆中收藏着的一系列17、18世纪之交年青的彼得一世的珐琅肖像精细画,全部由兵器署的工匠们创作。这批肖像画以沙里的风格为蓝本,融合了当时圣像画术的版画风格,大部分为椭圆形,高度为3.5厘米左右。画中的彼得一世多为半身正面像,蓄着栗色短发,穿着钢甲,脖颈处系着白色的窄条领带。

事实上,吸引彼得一世目光的不止是这些精巧的肖像画令人惊叹的鲜艳、明净、纯正、渐次变化的色彩。视野广阔、勇于创新的彼得一世很快就发现了这些珐琅肖像精细画的实际应用:作为勋章,奖赏给在俄国改革事业中作出贡献的人,赠送给知名的外国友人和外交官。

第一次大规模地颁发奖章是在1706年,为庆祝俄国军队在波兰城市卡利什取得的胜利。在这之前对军功者的奖赏是颁发所谓的“金币”: 铸有沙皇形象的不同面值的金质军功章。为显示沙皇特别的恩典,这些获颁金币的人还被加赐镌刻着题词的金、银质酒杯,或是其它贵重物品。

彼得一世不仅确立了俄国第一枚勋章,同时还发明了勋章的一种新的形式——珐琅肖像精细画勋章。嵌有沙皇珐琅肖像精细画的金质勋章上镶满贵重宝石,赏赐给有卓越贡献的人,象征着沙皇至高无上的威信。这些珐琅肖像精细画勋章被佩戴在胸前的绶带和饰带上,挂在衣襻上。在许多18世纪著名社会活动家的肖像油画中,都能发现他们胸前佩戴的珐琅肖像精细画勋章。

俄国确实直到18世纪初期还没有珐琅肖像精细画这一艺术门类,但饰有精细画的各种实用物品,早已为人所知。色泽鲜明、制作精美的珐琅绘片不仅装点了福音书和其它宗教书籍、教堂器具和圣像上的衣饰,也是珠宝制品、武器、餐具等其它物品必不可少的装饰。只不过这些珐琅绘片描绘的多为《圣经》中的宗教场景和复杂的花纹图案,并不涉及人物肖像。

珐琅肖像精细画在俄国出现的基础不仅在于肖像画这一体裁在其它艺术形式中的崛起,也在于俄国珐琅艺术的传统。毫无疑问,珐琅工匠们的艺术成就对珐琅肖像精细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3~6厘米见方的珐琅肖像精细画是如何制作的,又是如何历经几个世纪仍然保持色彩的鲜艳和明净,表面的强度的呢?

首先,珐琅的基本成分是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上各种金属氧化物,经过烧制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

每一位珐琅肖像画的大师,通常都自己调配颜色,并且小心地维护色彩的秘密配方。

现成的珐琅原料不能直接作画,需要经过一系列加工。创作珐琅肖像精细画要使用专门的小细毛笔,一般由白鼬或松鼠的尾巴制成。

珐琅艺术品通常放在马弗炉(由耐火黏土制成的一个不大的特殊形状的盒子)里烧制。在第一轮烧制后工匠们会为绘像加上新的颜色,修改那些由于高温造成的褪色或是不够鲜艳的地方,然后进行第二轮的烧制。如是反复几次,直到颜料呈现出饱满的鲜艳度和光泽度。

最后一道工序是抛光,为防止肖像被磨损,抛光之前在珐琅的表面涂上一层无色透明的玻璃浆。

起初工匠们只制作沙皇的珐琅肖像精细画,随着模仿沙皇的风潮逐渐盛行,一批沙皇的近臣也开始定制自己的珐琅肖像精细画。

由于珐琅肖像精细画大受欢迎,1779年在圣彼得堡的帝国美术研究院开设了培训班,专门教授珐琅精细画艺术,一直持续到1830年。与此同时,也有许多著名的外国艺术品工匠来到俄国工作。有些外国珐琅肖像精细画工匠只是在俄国短暂停留几年,另一些工匠则将俄国当作第二故乡,将自己的创作生涯与俄国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些外国工匠极大地促进了俄国珐琅肖像精细画的发展。

19世纪初,珐琅肖像精细画这一艺术形式在俄国达到了繁荣的顶峰。珐琅肖像精细画被镶嵌在胸针上,手镯或戒指内,怀表、鼻烟壶的盖子上,皮质或丝绒封面上。贵族们喜欢将珐琅肖像精细画镶上金属或木质边框,装饰居所的卧室、书房或客厅的墙壁,或是摆放在梳妆台、写字台和壁炉上。在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玛利亚公爵小姐回到自己的房间,坐在书桌旁,桌上摆满了珐琅肖像精细画。”这种艺术形式并不追求对人物形象精准深刻的揭示,而是作为一种富有诗意的个人纪念品,方便人们能时时回忆起自己亲友的样子。19世纪初,连绵的战事促进了珐琅肖像精细画的销售,即将奔赴战场的军人都希望能随身携带亲人的肖像,也会制作自己的珐琅肖像精细画留给亲人做纪念。人们习惯在远行时随身携带亲友的珐琅肖像精细画。19世纪中期,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相片以更加简易便宜的优势逐渐在功能上取代了珐琅肖像精细画。

今天,科技的进步使珐琅肖像精细画失去了实用价值,但是它的艺术价值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当我们欣赏这些陈列在博物馆中精巧的艺术品时,不禁要感叹当时的工匠们无与伦比的艺术天分和技巧。

猜你喜欢
沙里沙皇肖像画
胡杨
古代肖像画为何千人一面
糟糕的肖像画
谢甫琴科见沙皇
小丑的肖像画
独特的肖像画
一粒沙子
女沙皇之画杀死33人之谜
列宁:沙皇专政的囚徒
两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