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哈姆雷特悲剧性格的成因

2012-04-29 00:44
文学教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多角度复杂性悲剧

谢 莉

内容摘要:《哈姆雷特》(The Tragedy of Hamlet)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代表着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该剧主人公哈姆雷特这个典型人物的复杂性常常是人们谈论和研究的重要话题。在剧中,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表现为多疑、嫉恶如仇、优柔寡断和双重矛盾性等等。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对哈姆雷特悲剧性格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悲剧 复杂性 多角度 原因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剧作家和诗人之一,他以37本剧本、154首十四行诗和2篇长篇叙事诗确立了在世界文学史上的伟人地位。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的创作大致可分为历史剧、喜剧和诗歌创作时期,悲剧创作时期,传奇剧创作时期三个阶段,其中悲剧代表了莎士比亚的最高成就。而他的第一部伟大的悲剧《哈姆雷特》被认为是其在舞台上最受欢迎的剧本,该故事情节取材于北欧地区流传甚广的一个传说故事,着力塑造了一个处于现实和理想矛盾中的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形象。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该剧本长久以来一直是人们研究和争论的焦点,而其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常常是人们谈论的重要话题之一。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悲剧性。在剧中,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表现为多疑、嫉恶如仇、优柔寡断和双重矛盾性等等,究其成因,众说纷纭。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对哈姆雷特悲剧性格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社会因素

文艺复兴是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一次思想文化运动,其核心是人文主义,斗争锋芒直指中世纪封建主义世界观,尤其是天主教会的宗教世界观。人文主义提倡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顶峰的英国文学,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人文主义作品,如杰弗利·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等等。英国十六世纪文学中成就最大的是戏剧,而莎士比亚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广泛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在欧洲戏剧发展史或文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在整个西方现代化进程中,莎士比亚创作的文艺复兴时期是从中世纪步入现代的一个过渡。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一个处于现实和理想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一个时代的缩影。哈姆雷特作为一个封建王公子弟,却在当时新文化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他对天地万物、人与社会都充满了美好的希冀,渴望坚贞的爱情、忠诚的友谊和理想的生活。但是,当他得知他所崇拜的父亲被毒杀、母亲与他刚登基的叔父结婚时,残酷的现实打破了他的美好理想,他的人文主义的信念破灭了,开始走上了复仇之路。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在复仇道路上的犹豫就是人文主义思想和封建思想的尖锐碰撞,显示了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与封建势力的悬殊。在不断的观察和思考中,他的多疑、嫉恶如仇、优柔寡断和双重矛盾性慢慢被激发出来,他陷入深深的迷茫之中。哈姆雷特性格的悲剧,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悲剧。莎士比亚在剧中借哈姆雷特之口谈到戏剧的目的:“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哈姆雷特就是剧中根本矛盾的综合体,是十六世纪英国社会的缩影。

二.生活环境的变化

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场所、行动的条件和性格形成发展的客观依据。一个典型人物的形成和他所处的特殊环境是密不可分的。除了社会这个大环境之外,还有该人物所处的小环境。哈姆雷特出身王室,身份尊贵,家庭和睦,国家强盛。他一直过着衣食无忧、一帆风顺的生活。在别人的眼中,他是一个“可爱的王子”,拥有一颗“高贵的心”,深受民众的爱戴,甚至他的敌人克劳迪斯也不得不承认:“一般的民众对他都有很大的好感”。他将父亲看成一个十全十美的理想君王,将母亲看成圣母一般的纯洁的女性;父亲是他的理性的化身,母亲是爱的象征,两者的结合是实现和存在世界的“美好的花园”。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文主义青年王子,在得知父亲被毒杀、母亲再婚、王权旁落等一系列残酷的现实时,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倍受打击,不知所措。他的忧郁性格也随之凸显出来,其性格中多疑的一面也被激发出来。在第一幕第二景中,哈姆雷特说道:“啊!上帝呀,上帝呀!这世界上的事情,由我看来何以如此的厌倦,陈旧,淡薄,无益!一切卑鄙!简直是一座蔓草未芟的花园,到处是蓬蒿荆棘。居然弄到这个地步!”他不但失去了原有的家庭,还要“担负起重振乾坤的责任”。于是,他变得多疑、敏感、忧郁,甚至冷酷无情。他责骂自己的母亲:“就是畜生也会比这悲哀得长久些吧!”;“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而对他深爱的奥菲利亚,他则在信中说道:“美丽可以把贞洁变成淫荡,如果你想保持贞洁,就要和美丽告别。”他甚至开始怀疑一切:“世界是污浊的瘴气的集合,是长满恶毒莠草的荒园,世界就是一座大监狱,而丹麦就是其中最坏的一间。”他的忧郁性格从老国王死后就开始表露出来,极度悲伤的他把世界看作“简直是一座蔓草未芟的花园,到处是蓬蒿荆棘。”生活环境的变化使他的心绪被打乱,陷入了忧郁、迷茫、近乎疯狂的状态。

三.自身因素

人们普遍认为哈姆雷特的主要性格是忧郁,在第三幕第一场中那段“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不仅富有揭露性和哲理性,也是理解主人公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的钥匙。“活着,还是不活?这是个问题。究竟哪样更高贵,去忍受那狂暴的命运无情的摧残还是挺身去反抗那无边的烦恼,把它扫一个干净……即使摆脱了这尘世,可在这死的睡眠里又会做些什么梦呢?……谁甘心忍受那鞭打和嘲弄,受人压迫,受尽侮蔑和轻视,忍受那失恋的痛苦,法庭的拖延,衙门的横征暴敛,默默无闻的劳碌却只换来多少凌辱。但他自己只要用把尖刀就能解脱了……顾虑就使我们都变成了懦夫……”

哈姆雷特的多疑和优柔寡断在这一段独白中也充分体现出来。他在说这一段话时内心是极其痛苦的。“活着,还是不活?”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他的犹豫彷徨和忧伤苦闷。在这段独白中,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和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从他自身的主观意识来说,哈姆雷特的忧郁性格还来自对腐败和无秩序的社会的失望和忧虑。这是个混乱的时代,就像哈姆雷特说的那样“谁甘心忍受那鞭打和嘲弄,受人压迫,受尽侮蔑和轻视,忍受那失恋的痛苦,法庭的拖延,衙门的横征暴敛,默默无闻的劳碌却只换来多少凌辱……”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被广泛用来说明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雷特这个典型人物的复杂性。哈姆雷特所渴望的理与现实的丑恶格格不入;他深爱着母亲和奥菲利亚,但又怨恨她们的“脆弱”;他虽然肩负着“重整乾坤的责任”却又反对暴力,脱离群众;他觉得人生无意义又对死后世界充满恐惧……因此,最终只能以自己的死来赢得对旧制度,旧势力的道义上的胜利。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根源在于社会现实的不公平及自身优柔寡断的性格,他所处的时代、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其自身因素决定了其悲剧性格的形成,他的性格又左右了他的命运。

参考文献:

[1]朱维之 赵澧主编,《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

[2]《莎士比亚全集》,梁实秋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远东图书公司。2001.7.

[3]赵红英,《英国文学简史学习指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7.

谢莉,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教师,从事英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多角度复杂性悲剧
伟大的悲剧
一道三角函数问题的多角度思考
对一道三角函数题的多角度思考
PFNA与DHS治疗股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对比
一道数列题的多角度思考
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多角度写好读后感
应充分考虑医院管理的复杂性
猫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