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
【摘要】网络作为伴随科技兴起而获得高速发展的一种新媒介形式,拉近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开辟了一个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新渠道。政府部门若要利用好这一平台,还需扩展通畅的信息渠道,形成良性的监督、引导机制,通过舆情引导尊重民意,尽可能获得网民的认同。
【关键词】网络问政新媒体 微博问政
1964年,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的出版轰动全球,其“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的延伸”从新的视角审视了人类传播媒介。麦克卢汉认为:“社会的形成在更大的程度上总是决定人们相互交流所使用的传播媒介的性质,而不是传播的内容。”“传播媒介决定并限制了人类进行联系与活动的规模和形式。”这就是说,一种新媒介的产生其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信息,引起社会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讲,媒介就是信息。每一种新的传播媒介的产生,都会使人们的感官产生新的变动和延伸。那么,面对媒介融合时代所催生的一系列复杂问题,政府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如何转型与构建?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
无疑,“网络问政”为政府和官员应对媒介变革指出了一条路径。自从2008年开始,胡锦涛总书记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通过视频直播同广大网民在线交流,温家宝总理到中国政府网访谈室,与网友进行了在线聊天,各地的政府官员通过互联网问政于民的交流、问计于民的沟通,这些都影响着一些重大公共事件的进程,而“网络问政”已经成为处理、化解危机事件的重要形式。网络问政,就是政府运用和依靠互联网,行使管理职能,做决策,做宣传,问政于民、问情于民、问计于民,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执政,真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媒体所报道的突发事件,一般都是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公共卫生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每一个突发性事件都有自己的产生机制和运行机制,所以当遇到一些重大公共性危机事件和突发性事件的时候,由于事件的紧迫性,政府的思考和反应时间是较短的,处理不好就会危及到社会稳定,但如果能妥善处理则会为重塑政府形象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所以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应该迅速赶到事件现场,并迅速判断突发事件的性质、类型,抓住突发性事件的要害,变被动为主动,分类处理,使得危机事件顺利解决并全力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但仅做到以上应对策略还是不够的,只能说是第一时间的“应激反应”,要形成长期、稳定的机制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是网络问政的思维。新媒体时代,微博客广泛分布于桌面、浏览器、移动终端等多个平台上,140个字或三言两语的消息会辐射到任何一个不确定的群落。除了在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时间上具备快速的优势外,其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广泛的信息来源是其它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只要拥有手机、电脑之类的设备,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可以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微博发布到覆盖全球的网络论坛上。即使再小范围的事件,网民也可以通过在线或者匿名的方式借助于网络论坛(BBS)、聊天室、博客、即时通讯(QQ、MSN、飞信等)、微博等途径通过新闻跟帖、拍砖、灌水、转发、转载、人肉搜索等很快形成舆论氛围,引起广大网民和媒体注意。
2011年4月13日上午10点45分,外交部的第一条官方微博在其试运行的微博平台“外交小灵通”上发布,语言风格轻松幽默,博得了网友的持续“围观”和好评,粉丝数量迅速攀升。2011年4月中旬,江苏省公安厅官方微博“平安江苏”发出了一则寻找被拐男孩的消息,并于几分钟后在微博贴出疑犯照片,热心网友纷纷转载,由于能与网民有效互动,微博在协助警方破案中大显身手,仅过了半天,被拐男孩即被神秘送回。这是公安机关主动利用微博打击犯罪的成功案例。2011年10月下旬,“我会把它吃光,然后静静的走。”一条微博,配上吃药后剩下的药板,女模特微博直播自杀引起数千网友关注。在北京民警连夜查找下,最终成功找到了博主并将其送往医院治疗。从2010年的初试锋芒到日渐成熟,微博的“网络问政”成为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新渠道。越来越多的政府机关和官员进驻微博,“微博问政”已经成为党和政府体察民情、发挥民智、集纳民意的“直通车”。
第二是通畅的信息渠道。从媒介生态的内在机制来看,信息得以迅速及时传播和信息通道的公开与畅通是引导网络舆情的重要法宝,也是良性媒介生态环境形成的前提。从近年来政府对于“危机事件”的处理(SARS危机、汶川地震、宝马撞人案、躲猫猫、孙玉娇、天价烟房产局长、局长日记门事件等)可以发现,只有及时、公开、透明地提供权威信息,才能真正扼制住谣言的散播,才能争取主动。政府应该不断拓宽、疏通网络问政的途径,用科学的方法引导舆情的良性发展。目前,网络问政方式已经多样化,包括政府领导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党政机关设置网络发言人和网络评论员、领导人开设博客和微博、让网民对一些重大决策提出意见或者投票等。互联网公开、平等、自由、共享的特征为网络问政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平台,延伸并拓展网络公共空间。首先,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已有的网络问政平台。例如政府门户网站。其次,定期网络办公,上网与网民交流,并通过网络论坛及时回复网友的问题。第三,利用博客、微博等新媒体,有针对性地吸引公众参与。最后,网络发言人可充分利用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与网友进行即时沟通。
第三是形成良性的监督、引导机制,塑造主流社会价值观。人民网总裁助理、要闻部主任唐维红曾提出四点措施“早说话,第一时间抢占先机;敢说话,勇于触及敏感问题和矛盾;会说话,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善管理,正确处理堵与疏的关系”。在坚持新闻真实性前提下第一时间介入新闻事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乃至第一时间作出客观评价,是政府的职责。面对复杂的网络舆情,政府主动走上前台、迅速及时的发布客观、公正、详实的权威信息,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意见领袖”作用,展开平等对话、形成舆论强势戳穿流言和谣言,控制和引导舆论走向,维护社会稳定。在与网民互动的同时,网络也越来越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寻找相关线索、澄清谣言等方面有力的武器。日本地震后,一些地方掀起“抢盐潮”,相关部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发布权威信息,澄清谣言。
总之,“网络问政”不仅构建了政府、公众、媒体参与社会生活的现实图景,同时也诠释了在媒介融合时代的新媒介理念即:网络媒体在承担信息传播功能的基础上,构建公共话语空间、参与社会公共治理的职能得以加强,这都为构建和谐、多元的媒介生态环境的开创了途径。
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②[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译林出版社,2011
③周斌,虞谷民,李怡,《微博问政:政社互动的新模式探析》,《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④王继荣,《网络问政——互联网时代的政府管理创新》,《湖北教育》,2011(12)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新闻系09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