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远航
【摘要】埃德加·斯诺作为20世纪杰出的报道中国的美国记者,其职业生涯经历了高低高的不同时期。究其原因,除了斯诺自身的认知局限外,国际环境也有着明显的联系和影响。本文试从国际环境这个角度分析其职业生涯起伏背后的原因。
【关键字】斯诺职业生涯中国报道国际环境
埃德加·斯诺是20世纪杰出的美国新闻记者、作家和评论家。从他1928年来华到1972年逝世,在这44年间他写作了大量有关中国题材的报道文章和著作。①他的职业生涯和中国有着紧密联系,其中《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更让他成为名震世界的记者。不过,受国际环境变动的影响,斯诺的职业生涯发生了起伏,可以划分为高低高三个阶段。本文试图探讨的正是斯诺职业生涯的起伏原因,主要是从不同时期的国际环境这个角度出发的。
一、1936年-1950年,《红星照耀中国》震撼世界
1936年6月,斯诺进入陕甘宁边区,对中国抗日敌后方的中央苏区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考察、采访、报道,并据此写出让他一举成名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斯诺步入职业生涯的巅峰。
1、巅峰时期的具体表现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由英国伦敦戈兰茨出版公司首先发行后,斯诺及他的中国报道立刻就引起世界的极大关注。到了同年十一月就已发行了五版。②
1938年1月,《红星照耀中国》在美国出版后,一上市就成为当时美国有关远东的非小说作品中的最畅销书。而这一时期,美国的历史学家、著作家、评论家们共发表了100多篇书评,对该书的评价也非常之高。他们称赞该书是“光辉的新闻成就”,“本年度的最佳书”;说斯诺是“我们这一个世纪中作出最伟大个人贡献的新闻记者”;“是驻中国最勇敢、最富于进取心的新闻记者”。③而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对《红星照耀中国》也颇为赞赏,不仅亲自推销斯诺的著作,还在大战期间三次召见斯诺,向斯诺垂询各种有关中国以及其他战争中各有关国家的问题,并要求斯诺向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④由此不难看出当时斯诺的中国报道和新闻作品在美国影响之大:既获得了普通市民的关注、专业人士的肯定,还引起美国政界的重视。
2、该时期国际环境对斯诺职业生涯的影响
这个时间段,正是英美等西方国家需要寻找反法西斯同盟的时候,因为此时德、意、日法西斯势力猖獗,已严重威胁到国际和平以及这些西方国家的海外殖民地。国际社会希望成立反战力量同盟,一同对抗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出于私利,这些西方国家也希望中国能出现一股新的力量,把日本拖进泥淖,从而使得日本没办法侵入他们的殖民地国家。但此时的国民党政府实行的却是不抵抗政策,而中共则早在1932年就宣布对日作战了。因此,斯诺《红星照耀中国》和其他一系列关于中共的报道很大程度上迎合了这些欧美国家迫切想要了解“红色中国”的心理。同时,不管是对整个西方世界,还是具体到美国来说,遥远、庞大和古老的中国始终是他们好奇的对象。当时中国国内国共两党关系紧张,国民党对外界将共产党和苏区的信息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封锁,人们不知道在中国西北到底发生了什么。而一个亲自深入过苏区的美国记者的关于这片土地细致入微和富有人情味的报道自然能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好奇心。因此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和他一系列关于中国的报道能引起世界人民的关注就不难理解了。
二、1950年-1970年,美国新闻界避之不及的记者
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中美关系发生急剧变化。斯诺突然发现他的文章竟然找不到发表的地方,原有的著作开始在书店下架。整个20世纪50年代,斯诺只出版过两本书,即《西行漫记》后续作品《红色中华散记》(供研究用,不对外发行)和自传《复始之旅》。而在他任副主编的《星期六晚邮报》上,斯诺的文章开始在编辑部内引起争论,读者中不赞同斯诺观点的比例越来越大。从1950年到1951年1月,斯诺写给《晚邮报》的25篇稿件中只有3篇被采纳。于是2月斯诺终于请辞于《晚邮报》。⑤失去这一舆论阵地后,斯诺的处境更加困难,他的新闻作品的影响受到很大限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斯诺新闻生涯的转折点。新中国成立后斯诺也三次访华,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他几乎是唯一可以被邀至中国访问的美国记者,尽管他可以发布出独家新闻,却又同时不可避免地被认为是亲共分子,遭人诟病。例如1960年,美国杂志《展望》赞助斯诺重返中国,五个月后,却不得不迫于压力终止了与斯诺的合作。而1964年底到1965年斯诺的再次访华,已没有美国报刊敢资助斯诺,斯诺是以法国记者身份访问的。⑥
这段时期的斯诺在美国被人们避之不及,以至于斯诺于1959年举家迁居瑞士,尽管他一直保留美国国籍,直至1972年去世他也没能重回祖国。斯诺陷入职业生涯低谷。导致这一切的原因除了斯诺自身对中国问题的认知受限外,还有一个因素正是当时风云变化的世界政治。二战的结束让原来的反法西斯盟友变成了敌对者,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界限分明,冷战开始。在美国,随着大战的胜利,一种傲视他国的心理和称霸世界的野心悄然滋长。他把唯一能与之抗的苏联视为实现霸主地位的障碍,于是在美国出现了一场抵制和反对共产主义的运动。而1950-1954年的麦卡锡主义更加剧了斯诺的报道困难。因为斯诺的报道中心一直是中国和苏联,他自然成了这种政治环境下的牺牲品,报刊不再刊登他的文章、出版社不再出版他的著作,政治压迫对斯诺的生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这时西方的民众,受意识形态和片面报道所限,他们对中国也存在偏见和误解,这大大抵消了他们对这个国度好奇度,斯诺的中国报道此时对他们而言就谈不上吸引和影响了。
三、1970年-1972年,斯诺归来
1972年7月16日,尼克松发表电视讲话,他宣布,基辛格已经秘密访华归来,他也接受中国方面发出的正式邀请,决定访问中国。中美之间的坚冰开始融化,中美关系由此慢慢转变。“自从尼克松电视讲话后,斯诺家里的电话响个不停,约稿、电话采访的都来了。50年代以来,一直不为美国人接纳的斯诺,现在成了美国人心中的中国问题权威。《西行漫记》一再被刊印,再度成为畅销书。”⑦
其实在前一年的8月,斯诺已对新中国进行了第三次访问。这一次不仅毛泽东、周恩来都跟斯诺进行重要谈话,斯诺还被邀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台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21周年庆典。但第二年斯诺回国后原本向斯诺所稿的《纽约时报》却拒绝刊登斯诺的报道。看上去此时的美国依旧没有接受斯诺,但尼克松后来在其回忆录中写道:“12月18日,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会见了他的老朋友毛泽东。毛告诉他,外交部正在考虑允许左、中、右各派政治色彩的美国人访问中国。斯诺问,会不会允许像尼克松这样一个代表,垄断资本家的右派来?毛回答说,我将受到欢迎,中美之间的问题毕竟还得同我解决。毛说他将乐于同总统谈话,不论作为旅游者或者总统来都好。毛的这些话,我们在几天后就知道了。”⑧能让尼克松在几天之内得知毛泽东与自己的谈话内容,说明在斯诺与白宫之间,仍然存在着一条秘密而有效的沟通渠道。对白宫而言,斯诺这位在当时几乎是唯一可以被邀请至中国的记者一直没有脱离他们的视野,斯诺的影响力还在。
曾经因中国报道而红极一时的名记者斯诺带着他的影响力归来,斯诺开始从事业低谷中走出。不过令人痛惜的是斯诺在尼克松访华之前因病去世,他没能跟随尼克松访华而报道这又一历史性时刻,斯诺没能继续他的辉煌。
结语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斯诺作为一个把报道重心放在中国的美国记者,其职业生涯明显受到上个世纪风云巨变的国际形势的影响,形成了由高到低再回到高的局面。
单从斯诺方面看,不同时期的国际环境影响着他的事业,但是从整个新闻传播上看,最终影响到的是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或许,我们由此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在越来越全球化的今天,每个国家都应该用更加开放的心态允许、接受不同记者的不同报道和言论,这不仅仅是使记者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增加的交流更有利于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理解,从长远看,对化解国际冲突和增进人民友谊也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①⑤⑥孔东梅,《斯诺中国报道对美国政要的影响》[J].《党的文献》,2006(1)
②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③④⑦谭外元、郭云六编著:《斯诺》[M].辽海出版社,2005:93-94、100、192
⑧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23
(作者: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0级新闻学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