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闻舆论监督的定位误区及对策

2012-04-29 19:14陈征宇刘捷孙洋
新闻世界 2012年4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舆论对象

陈征宇 刘捷 孙洋

【摘要】把握好舆论监督的对象,是提高新闻舆论监督水平的重要因素。高水平的舆论监督有利于政府决策的完善、大众理性水平的提升和社会的有序发展。

【关键词】舆论监督定位对策

一、舆论监督的对象定位

定位一词最早出现在广告学中,指确定广告的针对群体以便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新闻舆论监督中的对象定位就是确定舆论的监督目标,即舆论的指向。其本质上体现了媒体对于某一社会现象或问题的挖掘能力以及对问题的认识水平。新闻舆论监督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大众对于事件或现象的态度和政府工作的改进。

舆论是社会公众对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和持续性,能够影响社会发展及事态进程。其中夹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①本文所研究的新闻舆论监督是大众舆论监督的一部分,主要指大众传媒对于某事件或社会问题的意见、评论或倾向性。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在对大众的舆论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会对政府和决策者的意见决策产生重要影响,达到监视和矫正社会的目的。

目前我国的媒体运行采取企业化管理方式,经济上基本是自收自支,所以发行量和收视率就成了影响媒体成败的关键。我国的大众传媒不能以低俗博取眼球,要想有所突破,必须以内容为王。然而由于科技发展,独家新闻越来越珍贵。在此情况下,内容为王就变成了观点为王,独特的视角、深刻的见解成了媒体发展的关键词。舆论监督类报道也就也成了媒体制胜的法宝。

但更为重要的是,大众传媒应该起到环境监视器的作用。舆论监督应着眼于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人民团结,维护社会稳定。②这是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也是新闻舆论监督的终极诉求。

二、目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定位中存在的问题

1、“就事论事”,较少涉及权利机构职能

对于舆论监督对象的解释,业界目前分为两派,一派以田大宪、王强华为代表,认为舆论监督坚持政治性原则,对象是包括自然人、法人、社会事务等。另一派则以侯健、陈力丹为代表,认为舆论监督的对象主要是当权机构和公众名人。

针对目前出现的众多社会问题,很多媒体的评论对象局限于问题或事物的本身,虽然事件的发展必然有其自身的因素,但是发展成社会所关注的事件背后一定存在着机制性问题。就事论事式的评论,即仅局限于对事件当事人的批评或事件本身的讨论,不利于问题的根本性解决。以“许云鹤案”为例,此案一出,舆论的主流就集中于“扶与不扶”的道德问题,绝少有媒体指向交警部门的失职,或者政府的医疗、保障体系给普通百姓(老太太)造成的压力。仅仅讨论“扶与不扶”的道德话题很难解决已有问题,一边倒的舆论也容易剥夺另一方当事人(老太太)的话语权,并将不信任感在社会中传递。新闻舆论监督的目的不仅在于提出问题,更在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把舆论监督作为普通市民的民意宣泄,就背离了监督的初衷,甚至会引发社会动荡。③

2、“人云亦云”,鲜有对事实的再调查

某种社会现象或事件引起媒体重视后,针对其进行的舆论监督性评论或报道,大多以之前其他媒体的报道为事实依据,鲜有对事实的再调查。一方面是因为事件影响大,众多媒体报道后,对事实本身真假的追究一般不会落到后来的评论者身上;再者是因为在这个“速食”的年代,观点的新颖占据了重要位置,而对已发生事实的再调查不仅费时费力,还会延迟对评论等的刊发。例如对纸馅包子的报道,首次在北京电视台披露后,众多电视台、报纸进行了转载评论,形成了强大的舆论,但是最终证明事件本身不真实,但是这种铺天盖地的舆论已经造成了社会恐慌。

3、“黄色效应”,过多渲染跟风

以李刚事件为例,在其出现后,大批的“我爸是……”的新闻涌出,媒体对于“仇富”、“仇官”的情绪,不仅没有进行合理引导,这种不正常的舆论势头,反而迎合大众的情绪,在社会上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舆论监督在实际上担当着社会性群体守望者的角色的,④不应仅仅局限于受众的眼球,将监督对象表面化甚至从众化、娱乐化。

4、监督对象缺乏实体,解决对策不足

目前我国舆论监督多以提出问题为主,针对问题的解决措施不到位。这也是监督对象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如果监督对象是道德等没有具体实体的东西,再多的呼吁也不会有实质性效果。将监督对象具体到实体上,尤其是具体机构,往往能提出针对该部门的合理的解决对策。

三、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1、问题形成的原因

当前我国媒体处于企业化管理的状态,运营方式越来越受到商品经济消费主义的影响,选取迎合大众口味的舆论观点进行报道更容易被受众认可。此外,一些部门对采访活动,尤其是揭露性报道的采访仍心存芥蒂。国内一些政策上的禁令,及法律保障的不完善也使一些媒体的舆论监督在触及一些问题上心有余而力不足。

2、对策

(1)提高新闻从业者的业务水平

新闻舆论监督必须加强舆论引导,而正确的舆论引导需要舆论监督来保证。如何处理好舆论监督与引导之间的关系和记者以及媒体本身的素质有很大关系。是否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否能在舆论一边倒的情况下看清形势做出独到见解、是否能够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不从众不媚俗,这些都是衡量媒体能否把握好舆论监督对象的重要标准,更需要记者提升理论与实践的水平。

(2)建立健全政府部门的应对机制

不少政府部门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不能及时和媒体进行沟通,以至于丧失了主动权,最终导致舆论的偏差。政府部门不能把新闻舆论监督当做是找茬,而应当做自身提高的动力,从而建立更好的长效监督机制。

(3)加强媒介联合,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导向

我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往往各自为阵,形成的舆论意见纷繁复杂,其针对的对象也不尽相同。这在事件发生的初期属于正常现象,但是只有加强媒介联动,借鉴不同观点,才能补充自身,并形成较为成熟的舆论导向和有指导性的观点。成熟的舆论导向的监督对象也趋于成熟,可以发挥建设性作用。

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仍处于发展状态,舆论监督的对象的确立对舆论监督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舆论监督水平的高低,在今后的实践道路上,我国的新闻媒体会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①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74

②《在全国宣传思想会议上的讲话》,《新华日报》,1994(3)

③④田大宪:《新闻舆论监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68、104

(作者:均为河北大学新闻学院2011级新闻系研究生)

实习编辑:金晨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舆论对象
神秘来电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