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传播与网络公共领域建构

2012-04-29 00:44韩峰高红超
新闻世界 2012年4期
关键词:网民公众领域

韩峰 高红超

【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微博赋予了公众更多的话语权,拓展了公众话语空间。本文运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通过对“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进行案例研究,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微博这种新媒体对网络公共领域构建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公共领域网络微博

一、网络公共领域与微博传播

20世纪60年代,德国哲学家、思想家于尔根·哈贝马斯出版了传播学批判学派研究公共领域理论的经典之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他认为公共领域是一个居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和参与政治活动的公共空间。在谈及公共领域转型问题时,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转型的典型标志——从文化批判交往的公众到文化消费的公众的转变,正是通过大众传媒的转变得以完成的,大众传媒在公共领域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伴随互联网的出现,网络公共领域开始兴起。国内传播学界展江、熊光清等学者均对网络公共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展江在2009年提出了“网络驱动型的公民参与”的新概念,“就是指的公共事件或者是公共议题中,公民通过互联网来进行表达,包括接受信息,发出信息,发表意见等等。”①熊光清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扩展……人类的公共空间得到了极大的延伸,这为批判精神的产生和公众舆论的生成提供了新的重要的空间和环境,从而为塑造一个全新的公共领域形态——网络公共领域创造了重要条件。”②此外,据笔者粗略统计,1999-2009年间,中国知网收录的涉及网络公共领域理论相关领域研究的博士、硕士论文近二十篇。从以往研究看,主要集中在对以下几方面内容的探讨: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态特征、网络公共领域建构困境分析以及我国网络公共领域建设等,对网络公共领域的研究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研究公共领域与传媒关系的重要内容。

“信息传播技术为公共领域提供了聚会空间、多样且个性化得内容、以及交互作用的机会,对公共领域之本质及在当今世界中的功能转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③2006年3月微博诞生。从全球第一家微博Twitter上线至今,短短六年时间微博已经迅速成长为最为普及的个人信息发布平台之一。作为网络媒体的“新成员”,微博不仅具有全新的交互式传播方式,更以其信息发布门槛低、裂变式传播为网络传播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微博在中国的普及较晚,因而涉及公共领域的相关研究还较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胡泳认为:“微博在中国是第一个跨越阶层和地域的公共领域……那么这两点都非常重要,因为之前我们从来就没有这样一个全国性的,然后瞬间反应的,并且跨越阶层的这样一种工具。”④学者吴鼎名在《媒介批评》一书中考察微博的发育状况时提出“准公共空间”理念,认为微博是“具备公共领域基本功能、运行原则和运行方式的一种活动空间或公共场所。”⑤目前研究仍处于对微博公共领域的兴起、特征与前景展望等初步认识阶段,但可以预见,微博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为其从公共领域理论视角下开展研究提供更多借鉴与参考价值。本文运用公共领域理论,通过对典型案例研究,进一步探讨微博传播在网络公共领域建构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案例研究

2011年1月25日,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在新浪微博上开设“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专题微博,该微博向社会发出倡议:“这是由@于建嵘教授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官方微博。希望大家见到街头乞讨儿童就拍照或录像,可传自己的微搏并@此微博,或私信或传本活动专用信箱:jiejiuqier@sina.com.请各位关注并给力。”⑥截止到2011年11月29日10:00,“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粉丝数已达214239人,共转发、回复微博达6214条。⑦本文中,笔者结合以下四点内容探讨以“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为代表的微博传播在网络公共领域建构中的意义和影响。

1、关注公共事件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是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于建嵘教授在接受专访时曾谈及创建微博的初衷:开设“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之前,他的个人微博已接收许多有关乞讨和被拐儿童的信息,仅靠个人力量难以对所有信息进行有效处理,所以他采纳网友建议建立一个专题微博,使这项公益行动得以壮大并有效的开展下去。对于乞讨、被拐儿童的社会问题,发起人希望借助微博平台使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其中,而亲情伦理引导下的社会共同记忆与体验正是这项公益行动的最重要的情感、伦理、文化的支撑。“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出现并非“昙花一现”,已有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关注并参与到这项公共维权的行动中。

2、维护公共利益

微博的公共性集中体现在对普通网民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上。“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作为关注乞讨和被拐儿童的公益微博,为当事人及其亲属提供了实际而有效的救助。2011年初,彭高峰成功寻子就是在解救乞讨儿童行动的背景下发生的。仅2011年春节期间,先后有陕西、江西等六名网友通过“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找到了自己孩子的下落。

3、促进公民意识的觉醒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是网络时代典型的公民行动,对于公共事务的关注,促进了公民意识的觉醒。从公众人物到数以万计的普通网友,纷纷加入到解救乞讨儿童的公益事业中,通过频繁转发微博内容或以专业知识建议开办乞讨儿童数据库,都为扩大该微博社会影响力贡献了力量,体现了公民对于公共事务的关注,成为公民社会构成过程中的“中坚力量”。知名人物的代表之一邓飞(《凤凰周刊》调查记者,“免费午餐”活动发起人),既是“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关注者,又亲身加入到解救乞讨儿童的行动中。作为知名媒体人,邓飞主动肩负起这些社会责任,也通过微博传播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

4、激活网络公共领域

“能够形成共识和公共舆论”是构成公共领域的重要因素之一,网络舆论空间的生成为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空间基础。关注“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的网民,将对乞讨儿童的关注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地铁上、马路边、车站里,只要碰到乞讨儿童,网民就会以“随手拍照”的形式将其照片@到“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上,并附加有关乞讨儿童的基本信息供公众查询。网民在解救乞讨儿童的过程中,自由、平等和公开的讨论问题,充分发挥了具有批判意识的公共监督的权利,进而催生出相关话题网络舆论的“发酵”,最终激活了网络公共领域。

三、结论与讨论

微博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网络公共领域的构建:

首先,微博传播为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提供了群众基础,真正实现了网络公共领域的开放性公共讨论。微博出现之前,博客是新兴网络新媒体的代表。博客虽然为网民提供了言论自由的话语平台,但博客的创建及内容发布“掌握”在少数社会精英手中,普通网民仍处于网络话语空间的从属地位。微博出现之后,以其“140字以内的文字发布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的特性,使得更多网民拥有个人信息发布与分享的平台,打破了博客时代精英话语的藩篱,使得“人人成为议题设置人”的梦想成为现实,实现了网络公共领域所倡导的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性与开放性。

其次,微博关注典型社会问题,更具批判性,对于强化网络媒体舆论监督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在一些热点事件中,有反映慈善机构监管缺失问题的“郭美美”事件、援助西部贫困学生的“免费午餐”活动、关注社会乞讨现象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以及反映官员贪污腐化问题的“**门”系列事件。可以看到,在微博的公众讨论空间里,任何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话题都可以迅速传播并成为网络热点,甚至成为传统媒体关注和追踪的新闻事件,充分体现了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力量。

同时,微博传播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微博传播中虚假信息的出现。正因为微博具有强大的信息交互性传播特点,任何虚假的网络信息一旦出现,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被网民大量转载,几何级地传播,即使媒体在最短时间“澄清”,不良的社会影响也已经造成,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微博成为不良情绪的宣泄地。根据2011年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从微博用户上微博的目的来看,关注自我是使用微博的最主要目的,包括表达自我情感(74.3%)、记录生活与成长(59%)……这说明,微博已经成为中国公众自我宣泄和表达的空间。其中,不良情绪的宣泄(名人微博骂战等事件的频出)使微博俨然成了抱怨和发泄的滋养地,不仅对事件当事人造成伤害,更是破坏了微博传播中的“公共秩序”,对于网络公共领域的构建具有消极影响。

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指出,随着公共领域结构的转型,媒体公共领域的转型呈现为一种“重新封建化”的过程。中国目前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转型中的网络公共领域同样面临着 “再封建化”的挑战。尽管微博传播还处于调整完善阶段,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应看到,微博的出现,为网络公共领域发展中存在的开放性公共讨论平台的缺失、媒体舆论监督的疲软等问题提供了化解的方案。微博传播作为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重要组成,可以有效预防网络公共领域“再封建化”的发生。如果说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从文化批判交往的公众到文化消费的公众的转变,是通过大众传媒的转变得以完成的。”那么可以预见微博传播所带来的网络公共领域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亦将为大众传媒的下一次转变提供新契机,而大众传媒的转变是否会促成公共领域的又一次结构转型?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①《祝华新展江谈网络问政:别轻易用刑法惩治网民》,2010-03-05,http://

news.qq.com/a/20100305/004331.html

②熊光清,《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特征与前景》,《教学与研究》,2011(1)

③Sara Bentivegna,European Jou-

rnal of Communication,Vol.21,No.3,2006

④张克,《微博是第一个跨越阶层和地域的公共领域 胡泳访谈录》,《检察风云》,2011(17)

⑤蒋原伦等主编:《媒介批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⑥⑦数据来源http://weibo.com/

jiejiuqier

(作者:均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网民公众领域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领域·对峙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
3D 打印:先进制造领域的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