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晴 张雷
【摘要】电视会议新闻是民众了解政府政策的主要渠道,由于电视会议新闻报道模式的程式化、报道角度的官方化以及报道语言的严肃性,电视会议新闻报道往往达不到预期的传播效果。为此,改进电视会议新闻报道,可以从民生视角,从新闻价值角度出发,从观众关心的角度进行针对性报道,同时,内容生动形象、语言通俗朴实,可以提高会议新闻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电视会议新闻 民生化 新闻本位 受众视角
会议新闻,一般理解为,以电视作为媒介,报道会议新闻,以使受众及时获得他们欲知、应知而未知的有关会议活动的信息。
从目前我国电视会议新闻报道的现状来看,电视会议新闻的传播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电视会议新闻报道存在诸多弊端,例如,报道观念的“会议本位”,使得报道缺乏实质性内容,导致“程式有余,新闻不足”。又如,电视会议新闻多是采用会议主办者的视角来进行报道,“会议指出”“会议强调”等惯用语屡见不鲜,在具体的报道内容中,也多是对领导讲话的直接引用,导致会议冗长枯燥等等。
近些年来民生新闻因其内容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受其影响,电视会议新闻也在各方面做出改进和创新,更多的从民生角度去报道会议,从会议中发现广大观众真正感兴趣的新闻点,以民生化、通俗化的语言进行报道。事实上,只有全方位的改进电视会议新闻,使其真正做到“有用、好看和重要”,电视会议新闻的价值才能真正凸现出来。
一、报道观念上,改“会议本位”为“新闻本位”
长期以来,会议新闻的报道观念都是“会议本位”。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媒体潜意识里存在着“会议即是新闻”的思想,因此凡是会议就进行报道。而“新闻本位”的报道观念,是说为了新闻而报道会议。具体来说,就是以会议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作为是否对其进行报道的判断标准。
显然,“会议本位”的报道观念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变化。为了使广大电视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家动态、领会会议精神,也为了使国家的方针政策能够得到更好的落实,我们必须转变“会议本位”的观念,形成新的“新闻本位”的报道观念。
(一)凸显新闻价值的意义
新闻价值是判断一个事件能否成为新闻的根本尺度。
媒体在报道新闻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受众的需求,只有这样,它的利益才能实现,新闻价值才能实现。这是基础,失去了它,新闻价值就是对传播者的价值,是不完整的①。
当前我国的电视会议新闻报道,其大致内容不外乎对国家政策方针的宣传与解读,对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科教等形势的分析。从内容上看,这些的确关乎公众的利益,但是由于它程式化的报道方式,致使电视会议新闻无法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也无法达到预期传播效果,当然,其新闻价值也就无法得到完整的体现。
(二)回归新闻本位
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讲,会议报道首先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必然具有信息含量和新闻价值,能够为记者提供多方面的新闻素材,但是,会议的议题不应该自动成为新闻报道的主题,会议本身也不是自然的或天赋的具有新闻价值,会议报道重在挖掘会议中的新闻而不是报道会议本身。
1、从具体事件入手,使会议内容形象化
当前我国电视会议新闻的报道多是从宏观角度对政治、经济、科教、军事等内容进行报道,通过与会领导的讲话等形式展示会议过程。而这些宏观的报道很难在受众的头脑中形成微观的具体印象。同时,严肃的官方语言的播报方式缺乏吸引力,很难使受众对其产生视听兴趣。因此,我们在进行会议新闻报道的时候,应该根据会议内容寻找相应的典型的具体事件,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表现效果。而且,微观事例对宏观政策的体现也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和兴趣,形成深刻的印象。同时,我们也可以针对会议过程中与会人员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进行报道,这种会议过程中的意见冲突可以调动观众的视听积极性,使观众形成对所讨论问题的认识或者形成自己的见解。
不过,有些会议程序的报道必不可少,例如对每年两会的报道等等,这需要区别对待。
2、民生视角解读会议,使“硬新闻软化”
硬新闻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硬新闻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会议新闻属于硬新闻的范畴。由于其题材严肃,就会自然地与受众产生一定的距离。而软新闻是指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形式上通俗,注重趣味性。从这两个概念上,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软新闻比较能得到受众的欢迎。会议新闻虽说是硬新闻,但是会议新闻的内容却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为了使会议报道产生明显的传播效果,我们需要借鉴民生新闻的报道方法,从民生视角解读会议内容,以受众关心的话题作为切入口,以小见大。
二、报道视角上,由“会议主办者”视角改为“受众视角”
在我国电视会议新闻的报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会议强调”、“会议要求”等惯常用语随处可见。在具体的电视会议新闻报道中,报道的模式是先罗列出与会者的名单,然后是领导讲话的大段摘要等。这种报道模式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信息过剩,缺乏实质性内容。诚然,在报道与会领导的讲话是应当的,但是,在报道中大段引用领导讲话却是站在会议举办者的角度,而忽视了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受众。这种报道视角当然不能提起受众的兴趣,会议报道的传播效果自然也就不会理想。
“受众视角”则要求记者向观众负责,要报道让受众感兴趣的事。在报道会议时,重要的是要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这些事观众应该关注。在电视会议新闻的报道中,记者需要告诉观众与会领导说了什么,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和做这些评论,这些话对于观众来说意味着什么。同时,记者在报道电视会议新闻时还需考虑受众的兴趣点,根据受众的兴趣点来安排稿件进行报道。
三、报道形式上,改“模式化”报道为“灵活丰富”型报道
(一)篇幅上,改“冗长乏味”为“简短精干”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受众的视听方式多为“时间短、随手翻”。因而,比较短小精悍的会议新闻更容易为受众接受。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手机短信新闻正受到越来越多受众的欢迎。但是目前,我国的传统媒体在报道会议新闻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篇幅冗长乏味。
在这一问题上,媒体需要把一般会议报道的字数控制在三五百字以内,在报道的时间上控制在二分钟以内。即使是篇幅较长的重大会议新闻也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把时间尽量缩短在五分钟以内。如果是特别重大的会议新闻,可以安排专栏进行报道。另外,我们的媒体在报道会议新闻时,应该做到简洁、重点突出,本着接近性的原则进行报道。同时,要使电视会议新闻的报道精干简短,记者还需要在采写会议新闻时,选择小角度,突出最有价值的新闻内核,尤其是要善于提炼新鲜、反常、冲突性的会议内容,避免全景式报道,避免“一、二、三、四”罗列的报道。
(二)结构上,应讲究起伏变化
相对于民生新闻的报道,电视会议新闻报道比较程式化、模式化,而民生新闻则更讲究记叙结构层次的变化,有一定的幅度和活力。在内容安排和报道上,虽然篇幅不长,但是重点突出,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这种形式比较符合受众“求变”的心理需求。
四、运用多种传播符号和表现手法,增强可视性
(一)丰富电视画面
一条电视新闻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拍摄到鲜活真实的画面,会议新闻也是如此。但是目前,会议报道不同程度的存在“多、长、呆、空”的现象。如在播报会议时,选取的画面如果不看下面的字幕,很难区别出每场会议的不同,会场镜头、领导人镜头的选取,几乎一模一样。
针对电视会议新闻画面单一的问题,摄像记者要做一个有心人,在会议现场注意捕捉新鲜的镜头、特写镜头,减少对与会人员认真听讲话的镜头的摄入;并且需要注意捕捉会议程序之外的镜头,这样的镜头多比较随和,可以缩短与会官员和领导与普通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可以穿插进去一些会议背景方面的画面以丰富整个会议新闻,给受众一种具体感和形象感。这些做法都会促进受众对电视会议新闻的接收,提高传播效果。
(二)利用同期声、图表字幕等表现会议内容
电视新闻把画面和声音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期声的运用,以人物交流的方式介绍会议内容,这样既可以使播音员的解说词得到分流,也避免了解说词面面俱到、连篇累牍介绍会议的情况,并且不同人物的声音也可以刺激受众的听觉,提高受众的注意力,对传播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图表字幕的作用。电视新闻是做给老百姓看的,传播者要千方百计让观众看懂,制作相关的示意图是一个有效的手段。我们可以借鉴某些民生新闻的展现方式,发挥想象,利用一些漫画形式来表达某些会议内容,这样做可以满足受众求趣的心理,而感兴趣的东西又往往容易记住,这样自然就能提高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电视会议新闻可以是严肃性的,也可以加入一些活泼和软性的报道形式来丰富整个报道,真正站在受众的视角、站在民生的视角,真正从民生的角度来报道会议新闻,把会议中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转化为通俗的、现实的案例来进行报道,抓住会议内外的细节,更多的从新闻价值的角度来安排电视会议新闻,这样才能达到会议新闻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①于波、安惠滨,《略论新闻价值》[J].《学术交流》,2000(2)
(作者:均为河北大学2011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