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桂琴 韩玉昌 刘颖
摘要视觉词汇的认知加工及语境对这一过程的影响是心理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采用眼动方法与ERP技术相结合的手段,考察了句子语境中汉语词汇识别的加工过程。通过六个实验,探讨了不同限制性语境中汉语词汇形、音的作用及作用的脑机制,不同偏向性语境对词汇歧义消解的影响及词汇歧义消解的脑机制。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句子语境对汉语词汇识别的影响,提供了眼动方法和ERP技术相结合考察语言认知的研究范例。
关键词句子语境;汉语阅读;词汇识别;眼动;ERP
分类号B842
1问题的提出
词汇识别(word recognition)即词汇的意义获得,既包括形、音等词汇特征的确认过程,也包括词汇信息的提取过程。词汇识别的研究主要是围绕词汇通达和词汇歧义消解展开的。在词汇通达的研究中,形、音的作用一直是研究者们争论的焦点。在词汇歧义消解的研究中,句子语境的作用以及句子语境与歧义词不同意义的交互作用是理解词汇歧义消解的关键,也是词汇歧义消解模型争论的实质。长期以来研究者们采用行为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词汇识别的各种理论模型。然而传统研究方法考察的指标单一,而且往往存在次级任务的干扰,难以精确地揭示语言理解中的即时加工及自动加工过程。本研究采用眼动方法与ERP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分别从行为反应层面与神经生理层面上考察词汇识别的加工过程。
眼动方法与ERP技术相结合是目前研究方法整合的一个新动向(Sereno&Rayner,2003;Camblin,Gordon,&Swaab,2007;陈庆荣等,2011)。眼动方法和ERP技术都具有即时测量的特点,能够对阅读过程进行同步的、动态的监控。然而这两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技术缺陷。在眼动方法中,注视时间和认知加工并非是一种理想的耦合,需要利用ERP技术提供互补的证据,而ERP技术则存在材料呈现范式不符合自然阅读情境的问题(陈庆荣等,2011)。因此这两种方法的结合可以优势互补,弥补单一研究方法的不足。眼动方法能够很好地反映正常的阅读过程及词汇识别问题。然而,阅读过程不仅仅是个词汇识别的过程,还涉及到语义整合。因此,被试对特定词汇的注视时间不能准确地反映词汇识别的时间点,但ERP技术则可以阐明这一问题。眼动方法和ERP技术的结合不仅可以用于考察阅读中哪些因素影响词汇识别,还能够有效地揭示这些因素为什么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Sereno&Rayner,2003)。本研究关注语境、词频等因素对词汇识别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眼动方法和ERP技术为实现这一目的提供了合理、可行的研究手段。
语境影响词汇加工,这一现象既存在于视觉加工中(Yang,Perfetti,&Liu,2010;Camblin et al.,2007),也存在于听觉加工(Leonard,Baum,&Pell,2001;Holt&Lotto,2002)以及跨通道的视-听加工中(Li,Yani,&Ren,2009;Dick,Solodkin,&Small,2010)。采用眼动方法和ERP技术,Camblin等人(2007)考察了句子阅读中词汇信息与篇章信息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在由多个句子组成的短文阅读中,篇章一致性效应在认知加工的早期和晚期均对眼动指标和ERP指标产生较强的影响。虽然与篇章不一致的词汇在句子水平上与语境一致,但仍对词汇的加工产生干扰,体现了整体篇章语境对词汇加工的即时影响。Holt&Lotto(2002)考察了双耳倾听和双耳分听(diofic vs.dichotic)条件下语音的语境效应(phonetic context effects)。结果发现,即便双耳分别呈现语音的语境和目标音节,仍存在语音的语境效应。Leonard等人(2001)探讨了大脑右半球损伤病人和正常人使用口语语境信息加工句子中词汇的特点,发现右脑损伤被试也能一定程度地使用听觉语境信息。不仅如此,语境信息的作用还存在于跨视一听通道的自动加工中,来自视觉图片的语境信息与口语的韵律信息能够在早期阶段发生整合加工(Li et al.,2009)。
由此可见,语境的作用普遍存在于言语理解过程中。相对而言,目前关于句子语境、篇章语境中词汇识别的认知研究还较少,已有研究较少涉及阅读的“真实”过程。尽管单个词的识别与句子语境中的词汇识别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单个词的研究结论是否可以直接用于解释语境中词的认知加工,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与语境中词的认知加工相吻合,还需要大量的实验研究加以验证。本研究关注句子语境中汉语词汇识别的认知特点及句子语境影响词汇识别的认知机制。对句子语境中的汉语词汇识别进行研究,有利于揭示语言理解过程中不同语言信息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作用的时间进程,深化汉语认知加工认识,为完善已有的词汇识别理论提供证据。
2词汇识别的认知机制
2.1词汇通达中形、音的作用
就阅读而言,人们是如何从视觉词汇到达意义的?传统观点中主要有三个假设,即直接通达假设(Daneman,Reingold,&Davidson,1995);语音中介假设(Sparrow&Miellet,2002)和双通路假设(Miellet&Sparrow,2004)。直接通达假设强调字形的作用,认为词汇的意义是由词汇的视觉形式直接到达的;语音中介假设强调音的作用,认为词汇通达以语音为中介,字形信息首先激活语音表征,然后由语音信息激活语义表征。双通路假设则认为,词汇通达的视觉通路和语音通路都存在,每条通路都有机会决定词汇的意义激活。这些理论假设是基于拼音文字的研究提出来的。
对于语音在拼音文字系统中的作用,虽然也存在不一致的结果(Daneman et al.,1995),但绝大多数的研究(Rayner,Pollmsek,&BindeL 1998;Newman&Connolly,2004)表明,语音在词汇加工早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考察Daneman等人(1995)的研究结果,Rayner等人(1998)将短文中的某些词替换为相应的同音词及形似控制词,在阅读理解任务中考察被试对同音词的错误检测。此外,对实验中目标词的可预测性以及同音词之间的词形相似程度进行了操作。结果发现,在高限制语境中,同音词之间的首次注视时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错误同音词与拼写控制词在各指标上差异显著,前者小于后者。在低限制语境中,错误同音词在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两指标上均显著高于原文中的正确同音词,但显著低于拼写控制词。表明语音不仅可以激活语义,也可以对阅读过程中
的核证加工产生影响。
也有研究(Folk,1999;Miellet&Sparrow,2004)表明,虽然语音在词汇识别中是自动激活并
用以通达语义,但是并不表明语音是语义通达的必要途径。Miellet&Sparrow(2004)采用边界范式(boundary paradigm)考察了句子阅读中语音编码的性质。结果发现,在副中央窝的预视效应中存在音同与形似对目标词识别的促进作用,与双通路模型中关于词汇通达存在两条通路的假设是一致的。Newman&Connolly(2004)的研究发现,虽然形、音信息在视觉词汇识别的早期都发挥作用,但语音特征的激活对词汇意义的整合更重要。为了考察形、音的作用,他们设计了四种实验条件。这些实验条件中的句子末尾词分别为:与句子意义一致的真词(CW)、同音非词(CN)、与句子意义不一致的真词(IW)、无关非词(IN)。结果发现,在IW和IN条件下产生了N400,在IW,IN,和CN条件下产生了N270。研究者认为,N400是由语义违反产生的,N270是由形的违反产生的,而CN条件下N400的缺失和N270的出现可以表明形对语义作用的同时,语音对语义的整合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与拼音文字的研究相比,汉语词汇形、音作用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目前仍然存在着各种分歧。Perfetti和Zhang(1995)在同义字的判断任务中发现,被试对同音字作否定反应的时间显著长于对无关字作否定反应的时间,说明字音是自动激活的。无论被试的任务是否与语音有关,都存在这种语音的自动激活现象(Liu,Perfetti,&Hart,2003;Ren,Liu,&Han,2009)。不仅如此,汉语词汇语音的中介效应也得到了实验结果的支持(任桂琴,韩玉昌,周永垒,任延涛,2007)。Tan等人通过一系列的研究(Tan,Hoosain,&Siok,1996;Tan&Perfetti,1999)肯定了语音在词汇通达中的早期作用。与此相反,有研究发现(Wong&Chen,1999;Wang,2011),在汉语阅读的早期,是词汇的形而不是语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也有研究发现,汉语词汇的语义是通过形-义与形-音-义两条路径平行通达的(Xu,Pollatsek,&Potter,1999)。这些不同的研究结果既体现了研究者们的不同视角,也反映了汉语书写系统的独特性。在汉语普通话的书面语中,存在大量的同音汉字,这意味着从语音通达词汇的意义可能很困难。同时,汉字也有表音的功能。在大量存在的形声字中,一半以上的声旁可以准确表音。因此,汉字的意义也可能是由语音通达的。我们关注的问题是,在不同的句子语境中,汉语词汇的形、音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目前关于句子语境如何影响形、音作用的研究并不多见。
2.2词汇歧义消解过程
语言的歧义现象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的现象。语言的歧义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可以在词汇、句法、语用等多个层面上发生,其中词汇层面的歧义是一种基本的歧义现象。为了准确理解语言,读者或听者遇到歧义词时,需要从歧义词的几个不同的意义中选择一个合适的意义,这就是歧义词的意义通达过程。由于词汇歧义消解过程不仅涉及到语言理解的各个水平,而且直接触及到语言理解到底是模块化的还是相互作用的这一长期争论的问题。因此,对这一过程的研究不仅有利于解决自然语言理解中的基本问题,而且有助于了解人类语言加工系统的一般机制。针对歧义词的意义通达中语境的作用及作用位置等问题,不同理论模型提出了各自的解释。
多重通达模型(multiple access model,Fodor,1983)认为,词汇通达是语言理解系统中的一个自主的过程。一个歧义词的各种可能的意义是被同时通达的,不受词汇各个意义的相对频率或语境偏向的直接影响。选择通达模型(selective accessmodel,Simpson&Krueger,1991)则认为,在歧义词识别早期,语境可以约束歧义词意义的激活,能够引导歧义词的适当意义的通达。尽管歧义词的两个意义都有一些最初的激活,但只有符合语境的意义能够被通达。这两个模型都可以对某些实验结果做出相应的解释,但无法合理地解释眼动实验的结果(Rayner&Duffy,1986)。选择通达模型无法解释语境偏向性对歧义词注视时间的影响。如果语境可以独自地选择歧义词的适当意义,为什么当语境偏向歧义词的次要意义时,被试对歧义词的注视时间会增加呢?对于多重通达模型而言,在中性语境中,为什么会出现均衡歧义词的注视时间高于偏向歧义词的注视时间的情况呢?以下两个模型就是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
重排序通达模型(reordered access model,Sereno,1995)认为,歧义词可供选择的意义按相对频率的高低依次通达,语境信息通过提高适当意义的激活程度来影响通达。在中性语境中,词汇通达仅受歧义词意义频率的影响;在偏向语境中,意义频率和语境都对词汇通达的速度产生影响。歧义词不同意义的相对频率与语境的相互作用能够重新排列词汇通达的先后顺序。整合模型(integration model,Sereno,Pacht,&Rayner,1992)认为,语言加工的机制是按照歧义词不同意义的相对频率自动通达的。而且,语境效应的位置存在于词汇意义的整合阶段,即语境在后词汇的整合阶段对词汇加工器的输出产生影响。一个意义的成功整合会自动中止任何未完成的通达过程。这一模型不仅可以很好地解释词汇歧义消解过程中的眼动模式(Rayner&Dufly,1986;任桂琴,韩玉昌,于泽,2008),也得到了其他实验研究范式的支持(Sereno,Brewer,&O'Donnell,2003;任桂琴,韩玉昌,周永垒,2007)。
语境敏感模型(context-sensitive model,Vu,Kellas,&Paul,1998)认为,语境与歧义词的相对频率均对词汇歧义消解产生影响。同时,语境与相对频率的作用均受语境限制强度的制约。语境的限制强度是一个连续的维量,从弱到强,是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函数。当语境的限制强度较强时,语境的约束将主导歧义词意义的通达;当语境的限制强度较弱时,相对意义频率将主导歧义词的意义通达;当语境呈现中等限制强度时,语境的偏向性、语境的强度、相对意义频率等因素都将影响歧义词的意义通达。对于歧义词的不同意义,最终通达一个意义还是几个意义有赖于这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该模型得到了实验的有力支持(Vu,Kellas,Metcalf,&Herman,2000)。
以上几个模型都对歧义词的加工提出了假设,即存在一个储存表征的内部心理词典,词汇通达的加工过程包括词汇信息的激活,这些被激活的信息可以为进一步的加工所利用。各模型的区别在于对语境效应及歧义词的相对频率持有不同的见解。由此可见,语境与相对频率的作用问题
是以上模型争论的实质。词汇歧义消解的研究大多是以英语为实验材料的,目前还不清楚,句子语境信息以及歧义词的相对频率在汉语词汇歧义消解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本研究以汉语为实验材料,采用眼动方法与ERP技术对这些问题进行考察。
3研究方案及研究结果
作为一种古老的表意文字,汉字在发展过程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迄今为止,各种阅读的理论模型主要是基于拼音文字提出的,而且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单个字或词的研究上,极少涉及到阅读的“真实”过程。尽管语境在词汇识别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肯定,但对于语境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发生作用仍知之甚少。目前句子语境中汉语词汇识别存在怎样的认知特点以及句子语境对词汇识别产生怎样的作用等问题亟待深入的研究。本研究采用眼动方法与ERP方法相结合的手段,着重考察4个问题:(1)不同限制强度句子语境中汉语词汇形、音的作用;(2)汉语词汇通达过程中语音作用的脑机制;(3)不同类型的句子语境对汉语词汇歧义消解的作用;(4)汉语词汇歧义消解中语境作用的脑机制。
3.1研究一,句子语境中汉语词汇形、音作用的眼动研究
实验1、实验2采用眼动方法考察了不同限制强度句子语境中形、音对汉语词汇通达的作用。这两个实验中的被试均为辽宁师范大学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平均年龄分别为21.5岁和20.2岁,所有被试的裸视力或矫正视力均为1.0以上。实验1考察的是高限制句句子语境中汉语词汇形、音的作用,实验2考察的是低限制性句子语境中形、音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匹配和控制词汇的形、音信息,实验选取了汉语单字词为目标词,并对句子末尾词的笔画数和同音词密集度进行匹配。两个实验均采用2同音词对的频率(高,低)×4目标词类型(一致,音同控制,形似控制;无关控制)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与以往研究(Rayner et al.,1998)类似,句子语境的限制强度是通过不完整句的填充实验得以确定的。实验1中关键句的填充概率平均为91.5%,实验2的平均概率为17.25%。实验材料是逐句呈现的,实验任务为正常的阅读理解,要求被试依据实验材料回答问题。对其中三分之一的实验材料进行提问,被试可以准确地回答所有问题。眼动仪自动记录被试的眼运动。
结果发现,句子语境的限制强度影响汉语词汇形、音的作用及作用的时间进程。在高限制性句子语境中,一致类型的首视时间显著低于无关控制类型,而音同与无关控制、形似与无关控制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表明保留的语音信息在词汇通达的早期没有产生促进作用,频率与类型的交换作用显著,且在形似类型上表现出了词频的反转效应,即高频词的首视时间显著高于低频词,表明,被试对于形似产生的干扰较为敏感。凝视时间与总注视时间表现出了相似的数据特点。在这两个指标上,一致类型与音同类型的注视时间均显著低于无关控制类型,而形似与无关控制类型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保留一致词汇的语音信息促进了这一过程的加工,体现了语音在词汇通达后期的重要作用。由以上的数据模式可以看出,在高限制性句子语境中,字形在词汇通达的早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语音的作用则存在于词汇通达的后期。
在低限制性句子语境中,由一致、音同、形似类型的首视时间均显著低于无关控制类型,表明在词汇通达的早期,保留词汇的语音信息与保留词汇字形的部分信息都对认知加工产生促进作用。此外,被试对目标词的凝视时间与总注视时间表现出相同的特点。在这两个指标上,低频词的注视时间显著高于高频词,体现了词汇通达的频率效应。音同类型的注视时间显著低于无关控制,体现了语音在词汇通达中期和后期的重要作用。该结果表明,在低限制性句子语境中,字形和语音均在词汇通达的早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者于2011年8月在法国召开的第16届欧洲眼动大会(ECEM)对这两个实验做了口头报告,引起了同行的普遍兴趣。
3.2研究二,句子语境中汉语词汇形、音作用的ERP研究
实验3采用ERP技术,进一步探讨了汉语词汇语音的作用方式及其脑机制。被试为辽宁师范大学普通话流利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年龄在20岁~31岁之间,平均为24.1岁。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裸视力或矫正视力均为1.0以上。采用2同音词对的频率(高,低)×3目标词类型(一致,音同控制,无关控制)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实验材料的选取与研究一类似,句子内容逐词呈现。每个词的呈现时间为500ms,紧接着空屏500ms。被试的任务是理解句子的内容。对实验材料中三分之一的句子进行提问,被试能够回答所有的问题。结果发现,无论是高频词还是低频词,均诱发了P200和N400成分(见图1和图2)。
无关控制类型的P200平均波幅显著高于一致类型,而音同类型与无关控制类型差异不显著,表明语音在词汇通达的早期没有得到激活。对于N400成分,本实验发现了显著的N400同音词降低效应,即N400的平均波幅显著低于无关控制。该结果表明,语音信息在词汇通达的后期得到了激活,且作用于词汇的意义与语境的整合过程。P200成分上语音效应的缺失和N400成分上语音效应的出现,表明在高限制性句子语境中,汉语词汇的语音激活位于后词汇阶段,且用于语义与语境的整合加工。该结论与实验1的结论相吻合,体现了采用眼动方法与ERP技术相结合的手段,以不同角度考察同一问题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此外,同音词的N400降低效应验证了以往的研究发现(Meng,Tian,Jian,&Zhou,2007;Meng,Jian,Shu,Tian,&Zhou,2008)。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效应是在句子语境中发现的,而以往关于句子语境中语音作用的研究(Niznikiewicz&Squires,1996;Ziegler,Benraiss,&Besson,1999)并没有发现这一结果。该实验发表在《Neuroscience》2009年的164卷上,并于2010获得了辽宁省自然科学成果一等奖。
3.3研究三,汉语词汇歧义消解的眼动研究
实验4、实验5采用眼动实验考察了汉语词汇歧义消解的特点。实验中的被试均为辽宁师范大学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平均年龄分别为20.6岁和20.5岁,所有被试的裸视力或矫正视力均为1.0以上。实验4为中性句子语境,实验5为偏向句子语境中,均采用2语境(支持主要意义、支持次要意义)×3目标词类型(偏向歧义词、均衡歧义词、非歧义控制词)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尽管已有研究(Duffy,Morris,&Rayner,1988;Rayner,Pacht,&Duffy,1994)对相对频率与语境在词汇歧义消解中是否起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句子语境究竟在词汇歧义消解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并没有做出回答。本研究通过变化解歧信息的位置及
歧义词的相对频率来考查语境信息及相对频率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控制形、音在词汇歧义消解中产生的影响,选取同音同形的歧义类型作为实验材料。实验材料是逐句呈现的,实验任务为正常的阅读理解,要求被试依据实验材料回答问题。对其中三分之一的实验材料进行提问,被试可以准确地回答所有问题。眼动仪自动记录被试的眼运动。
为了全面考察歧义词的认知加工特点、歧义词加工中的溢出效应以及解歧信息在词汇歧义消解中的作用,我们将实验材料划分为不同的兴趣区,分别对目标词、目标词后的一个字以及目标词后的解歧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句子语境的偏向性及歧义词的相对频率均对词汇歧义消解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性句子语境中,均衡歧义词首视时间显著高于偏向歧义词。当句子语境支持歧义词的主要意义时,偏向歧义词的总注视时间显著低于均衡歧义词与非歧义控制词。对溢出效应及目标词后解歧信息的分析发现,被试对偏向歧义词后一个字的首视时间、凝视时间、总注视时间均显著高于对均衡歧义词以及非歧义控制词后一个字的注视时间。被试对偏向歧义词后解歧信息的总注视时间显著高于均衡歧义词后解歧信息的总注视时间。与解歧信息与歧义词的主要意义一致的情况相比,当解歧信息与歧义词的次要意义一致时,被试对目标词后解歧区的总注视时间显著增加。该结果表明,在中性句子语境中,歧义词的意义通达是按照歧义词的相对意义频率进行的。解歧信息作用于歧义词意义通达的晚期,其作用是对已激活的意义进行选择和整合。这一结果再现了以往Rayner等人(1986)的研究发现。
在偏向句子语境中,与已有研究(Rayner etal.,1994)不同,“次要偏向效应”没有在歧义词上体现出来,而是体现在句子语境中的解歧信息上。对解歧信息的分析发现,在首视时间与凝视时间上,被试对偏向歧义词解歧信息的注视时间显著高于均衡歧义词的情况。语境与目标词类型在凝视时间与总注视时间上均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当语境支持歧义词的主要意义时,被试对偏向歧义词解歧信息的注视时间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类目标词的情况,当语境支持歧义词的次要意义时,被试的注视模式表现出相反的特点,即对偏向歧义词解歧信息的注视时间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类目标词的情况。由此可见,汉语词汇歧义消解过程中的“次要偏向效应”体现在偏向句子语境的解歧信息上。这一结果的产生可能与词汇歧义消解加工中的抑制过程有关(张亚旭,王黎,舒华,2003;周治金,陈永明,杨丽霞,陈炬之,2004)。总之,这些实验结果显示了实验材料的特点以及解歧信息的位置对汉语词汇歧义消解过程的影响,体现了语境对歧义词语义的整合作用,为词汇歧义消解的模块化模型提供了新的证据。该结果发表在《心理科学》2008年的第四期上。
3.4研究四,汉语词汇歧义消解的ERP研究
实验6采用ERP方法考察了偏向句子语境中歧义词意义通达的时间进程以及句子语境的作用。被试为辽宁师范大学普通话流利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年龄在21岁~32岁之间,平均为25.2岁。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裸视力或矫正视力均为1.0以上。采用2(SOA)×3(句子类型)两因素混合设计。其中SOA为句子末尾词与目标词的时间间隔,是被试间变量,分为200ms和1000ms两个水平。句子类型为被试内变量,分为一致、不一致、无关控制3个水平。实验材料的选取与研究三类似。句子内容逐词呈现,每个词的呈现时间为500ms,紧接着呈现空屏500ms。句尾词的呈现时间为200ms或1000ms,根据句子末尾词的呈现时间将被试分为两组。目标词的呈现时间为500ms。实验任务为正常的阅读理解,实验中有三分之一的材料要求被试回答问题。
通过分析目标词产生的N400发现,SOA为200ms时产生的N400平均波幅的幅度显著高于SOA为1000ms的条件。表明在歧义词消解的早期,歧义词不适当的意义仍处于较强的激活状态,语境对歧义词不适当意义的抑制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强。一致类型与不一致类型的N400平均波幅显著低于无关控制类型,一致类型显著低于不一致类型。表明不管句子语境是否支持歧义词的某个意义,无论句子末尾词与目标词的时间间隔较长还是较短,歧义词的两个意义均得到了激活。这一结果与模块化理论的观点是一致的。对两侧电极的分析发现,N400的平均波幅及潜伏期均表现出左半球显著高于右半球的特点,体现了大脑两半球语言功能的不对称性。该结果发表在《心理科学》2007年的第六期上。此外,这一发现与实验5的结论相吻合,再现了眼动方法与ERP技术相结合的优势。
3总体讨论
本研究的6个实验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句子语境在词汇识别中的作用。对语境的限制强度以及语境的偏向性对句子语境在词汇识别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研究一、研究二可以看出,汉语词汇的形、音在不同限制强度的句子语境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高限制性句子语境中,词汇的意义是由字形激活的,而在低限制性句子语境中,字形、语音在词汇通达的早期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表明在词汇通达的早期存在句子语境的作用,语境的限制强度是影响形、音信息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结果体现了语言加工过程中高水平信息对低水平加工的直接影响。在研究三、研究四中,语境对句子末尾词的限制强度为中等水平。结果发现,当解歧信息位于歧义词之后时,歧义词的意义通达是按照相对频率进行的,不受句子语境的影响。当解歧信息位于歧义词之前时,无论句子语境是否偏向歧义词的某个意义,歧义词的两个意义均得到了激活。这一结果表明句子语境对歧义词的意义通达不产生影响。综合以上4个研究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句子语境是影响汉语词汇识别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考察了句子语境中汉语词汇形、音的作用。结果发现,在高限制性句子语境中,形在汉语词汇通达的早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语音的作用位于后词汇阶段,促进了词汇通达后期的核证过程。在低限制性句子语境中,形、音在汉语词汇通达的早期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语音的作用贯穿于词汇通达的整合过程,在词汇通达的晚期,语音促进了后词汇的整合过程。词汇的频率效应在不同限制强度的句子语境中也表现为不同的特点。在高限制性语境中没有发现频率效应,词汇的频率效应出现在低限制性句子语境中,并作用于词汇的整合阶段。由此可见,对于语音在词汇通达的早期是否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一问题,既需要考虑词汇因素的影响,也需要考虑语境因素的影响,脱离词汇因素与语境因素进行抽象的讨论是没有意义的。除了词汇的频率、同音词密集度、语境的限制强度这些因素影响语音在汉语词汇通达中的作用以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对于汉语词汇歧义消解过程,本研究通过3
个实验考察了句子语境中的同音同形歧义词的歧义消解过程。结果发现,歧义词的相对频率、语境的意义偏向性以及语境中解歧信息的位置均对词汇歧义消解过程产生影响。在中性句子语境中,歧义词的意义通达是按照相对频率进行的,不受句子语境的影响。在偏向句子语境中,词汇歧义消解的加工是延迟进行的,均衡歧义词与偏向歧义词在歧义词意义通达的早期没有表现出任何差异。解歧信息作用于歧义词的意义整合过程,激活歧义词的适当意义,并对歧义词不适当的意义产生抑制。随后的ERP实验发现,无论句子语境的意义偏向性如何,歧义词的两个意义在词汇歧义消解的早期均得到了激活,体现了模块化的观点。由此可见,词汇歧义的消解过程既受词汇因素(如歧义词的相对频率)的影响,也受语境因素(如语境的意义偏向性)的影响,而且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由于不同类型的歧义词在形、音以及语法成分上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以便对某一类型词汇歧义的消解的过程及心理机制做出准确的描述。对于词汇歧义消解的过程,不仅需要考察哪些因素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更需要对相应的影响因素在词汇歧义消解过程中产生了怎样的作用做出回答。
对汉语词汇识别的研究,我们采用了眼动方法与ERP技术相结合的手段,这是由两种方法相结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决定的。与其它的研究方法一样,眼动与ERP方法各自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采用眼动方法的阅读研究中,通常需要对注视时间进行分析。虽然注视时间可以客观地反映阅读的真实过程,但不能精确地反映出某些因素在词汇加工中产生作用的时间进程。由于词汇在被注视之前能够获得“预视效应(preview effects)”(Chace,Rayner,&Well,2005;Rayner,1998),因而一个词的注视时间除了用于当前的词汇加工以外,还包括对下一个词的“预视时间”,使得研究者对某些因素(如词汇频率)究竟作用于前词汇阶段还是后词汇阶段难以做出区分。ERP技术能够提供精确的时间信息,然而,在涉及到脑电信号的提取与脑电成分心理意义的确定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首先是关于脑电成分心理意义的确定。由于在ERP的波形中既包括内源性成分,也包括外源性成分,而内源性成分之间又存在重叠的现象,所以研究者难以根据ERP的波形差异将某一成分与相应的认知加工很好地对应起来。其次是伪迹去除的问题。由于脑的心理活动所产生的脑电信号通常被淹没在自发电位(EEG)中,需要经过伪迹去除、数字滤波、叠加等一系列的处理才能将ERP显示出来,而眼运动又是产生伪迹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如何根据眼动特征有效地提取与认知相关的脑电信号就显得尤为重要。
将ERP方法与眼动方法结合起来,可以优势互补,弥补单一方法的缺陷。眼动方法与ERP方法相结合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采用相同或相似的实验材料,分别进行眼动实验与ERP实验,直接对眼动数据与ERP数据进行对比(Sereno,Rayner,Posner,1998;Camblin et al.,2007)。这样不仅可以从行为反应与神经生理两个角度上揭示研究问题的实质,对同一问题的研究结果进行相互的佐证,更可以从中发现新问题,使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二是将两种设备连接起来,同时进行眼动实验与ERP实验,在记录EEG的同时用眼电图(EOG)标记眼运动(Jung etal.,2000)。根据注视点落在阅读材料上的位置进行脑电信号的提取。本研究采用的是第一条途径,使用相似的材料,分别进行眼动实验与ERP实验,直接对眼动数据与ERP数据进行对比。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采用相似的材料分别进行的眼动实验和ERP实验,既可以对同一问题的研究结论进行相互的佐证,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上引发新的思考,获得新发现。眼动方法与ERP方法的结合是目前研究方法整合的一个新动向,为词汇识别的即时加工研究提供了理想工具。眼动与ERP方法的结合不仅带来了方法上的突破,也丰富了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Ferguson,Sanford,&Leuthold,2008;陈庆荣等,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