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文 王斌 马红宇 罗小兵 蔡宇轩
摘要问题彩民是指因购买彩票而对个人、家庭、组织及社会层面产生不良影响的一类彩民。问题彩民购彩心理与行为特征的研究主要包括人口学变量、购彩心理特征、购彩行为特征以及干预措施等方面。未来的研究应注意建构问题彩民购彩意向影响因素模型、采用跟踪调查和个案研究、探究问题彩民神经生理机制以及加强对问题彩民的干预研究。
关键词问题彩民;购彩心理特征;购彩行为特征
分类号B849:C91
1问题彩民的概念界定
按照国际通常的划分规则,彩票与赌博、赛马等同属于博彩行业,三者之间因为玩法的不同而存在着相应的差异,但相互间又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朱玲,李后强,2008)。目前三者中只有彩票是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除外)特许发行的合法博彩活动,因此,本研究中博彩特指彩票。
由博彩者理智程度可将博彩行为分为正常博彩、问题博彩和病态博彩。李海、吴殷、李安民和陈敬(2011)将问题博彩界定为“一种对彩民本人或其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产生不利结果的一种购彩行为”。叶林娟、王树明、白彩梅和李丽娜(2009)将病态博彩界定为“是在博彩中以赌博为主要目的,持续成瘾且具有复发性或不可控制性,而且为了能够继续博彩而采取不理性的手段的个体行为”。“问题博彩”和“病态博彩”的共性在于这两种行为都会产生不良后果,两者之间的区别仅在于影响程度的高低。也有观点认为问题博彩是一种较轻程度的病态博彩行为(李海,陶蕊,刘磊,陈敬,2010),本研究将“问题博彩”和“病态博彩”统一称作“问题博彩”。
白彩梅、王树明、马文飞和叶林娟(2009)将问题博彩者界定为“在博彩过程中,抱着中大奖、一夜暴富的心态,相信自己的运气,认为通过自己的特殊技能可赢取奖金,对随机事件的误解,盲目下注,进而对其行为达到无法控制的一个彩票消费群体”。购买彩票的消费者被称为“彩民”,因此,将问题博彩者统一使用术语“问题彩民”。本研究中将问题彩民定义为“因购买彩票而对个人、家庭、组织及社会层面产生不良影响的一类彩民”。
2问题彩民的购彩心理与行为特征
2.1问题彩民的人口学变量
国内外对问题彩民的人口学特征研究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学历、经济收入、种族、职业和婚姻状况等变量。国内相关研究表明问题彩民的基本构成是男性居多(72.4%~79.4%);中青年为主(62.9%~69.4%);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多数(65.4%-78.7%);月经济收人多为1500元以下(47.2%-66~7%)(王艳耘,2006;李仁军,2008);职业以个体经营者、离退休职工或赋闲人员为主;婚姻状况的差异不大,比例稍高的是离异或丧偶(李海等,2011)。国外研究结果与此基本一致,问题彩民中男性多于女性;白种人居多;中低收入者(年收入在2.5~5万美元之间)最多,高收入者偏少;单身人群占多数,其次是已婚和离异人群(Weinstock&Armentano,2006);年龄在29岁以下的较多;低学历者居多;职业是以失业或受保障人员为主(Dave et al.,2006)。
综合国内外研究可以发现,问题彩民基本构成是以中青年男性为主,文化水平较低,收入较少。低文化水平者受教育程度偏低,大多缺乏理性购彩意识。低收入者因其本身经济窘迫且需要担负家庭重担,他们急需改变现有的生存状况,但又碍于自身条件的限制,而彩票“花2元钱可博百万大奖”的可能性对他们具有很大吸引力。
2.2问题彩民的购彩心理特征
2.2.1问题彩民的购彩动机
问题彩民购彩动机中主要依次为“希望中大奖”、娱乐以及碰运气,而将购买彩票看作是为公益事业做贡献的所占比例最少(王艳耘,2006;李仁军,2008)。国外研究亦发现问题彩民的购彩动机主要包括赢得奖金、娱乐、寻求刺激、逃避现实(Cox,Yu,Afifi,&Ladouceur,2005)、放松、与社会接触以及消除寂寞等(Wiebe&Cox,2005)。购买视频彩票的体育彩民的动机是期望赢钱且较为兴奋,而不是把彩票当做一种游戏(Ladouceur,Sevigny,Blaszczynski,Connor,&Lavoie,2003)。可见,国内外研究均表明问题彩民参与购彩的直接动力大多是获取高额奖金。因此,彩票的经济效用(彩民对彩票消费的经济回报的度量)可能是影响问题彩民是否“购彩”的重要因素。
2.2.2问题彩民购彩意向影响因素
(1)人格特征。已有研究显示,问题彩民的人格特征与正常彩民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往往具有某些特殊的人格倾向。李仁军(2008)发现问题彩民的性格外向且不稳定,一般精神质得分比较高。Bagby等人(2007)研究也表明问题彩民在精神质、外向性、责任感三个维度上与正常彩民存在差异。提示问题彩民可能具有某些特殊的人格倾向,主要表现为性格外向、自私、容易冲动发怒、不在乎别人评价等。特别是个体的冲动性使得问题彩民无法控制自己的购彩行为,更容易受非理性信念的影响。张军彦和高文斌(2009)使用内外控制量表对问题彩民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发现,问题彩民的外控得分高于对照组。这表明外控性人格特征的彩民可能更容易成为问题彩民,主要是因为外控性的彩民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且外控性人格特征的问题彩民更容易出现过度投注、频繁购彩等方面的问题。特定人格特征可能是影响问题彩民购彩意向的因素之一。
(2)购彩认知。王树明和叶林娟(2011)的研究结果表明认知偏差对彩民的购彩行为有显著影响,且高认知偏差彩民会表现出更显著的购彩行为。曾中禄(2006)研究发现问题彩民对于中奖的随机性认识不足,过度相信自己的选择行为,不能正确认识彩票的博弈性质。问题彩民对于彩票特定功能的不恰当理解可能会使其无法理性对待购彩,因此购彩认知也可能是影响其购彩意向的重要因素之一。
(3)外部信息作用。李刚(2011)的研究发现各种传播手段和渠道进行大量专业、系统和精确的不良传播进而强化了彩民的不健康心理。Lee和Chang(2008)研究表明决定问题彩民是否购彩的因素中,彩票广告宣传有重要影响。从以上分析可看出问题彩民购彩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跟其所在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如果其所在生活环境中对彩票的不良传播较为常见,那么问题彩民购彩行为可能会得到积极强化。可见外部信息作用也可能影响问题彩民的购彩意向。
2.2.3心理健康
通过中外数字型彩民的心理健康程度对比研究发现,中国大陆地区彩民的心理健康程度偏低,各种传播手段和渠道进行大量专业、系统和精确的不良传播也强化了彩民的不健康心理(李刚,2009,2011)。也有研究将问题博彩视为一种成瘾行为,认为问题彩民在心理上对购彩有一种无法控制的着迷与渴望(Selzer,1992;Rugle,1993)。更
有研究发现问题彩民甚至出现情感性精神障碍、忧郁症(Kausch,2003)、心理疾病、焦虑症、自杀倾向、反社会人格障碍(Erickson,Molina,Ladd,Pietrzak,&Petry,2005)、躁狂症、恐惧症(Toneatto&Millar,2004)等。因购彩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会给问题彩民的家庭、工作和生活带来影响,本研究在前期访谈中发现有些彩民在购彩后表现出紧张、焦虑、担忧等负性情绪状态,甚至出现失眠、心烦等有害于彩民身心健康的症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问题彩民与毒品、网络等成瘾者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主要有满足需要的强烈意愿,对物质和行为缺乏控制和节制(补昕,2007),甚至会伴随一些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Kausch,2003;庞海波,吴一智,曾永锋,彭姝丽,陈寿隆,2010)。问题彩民对彩票的期望犹如物质依赖者对成瘾物质的渴望。但它们之间也有不同之处,从认知层面来看,问题彩民较为过度相信自己的判断,而其他成瘾行为研究发现造成人们产生成瘾行为是由于其存在的孤独感、缺乏社会支持,进而期望在网络上寻求精神的寄托(王健,张芝,2007)。从快感源来看,问题彩民的快感并不是基于对彩票的本身,主要是对获取高额利益的幻想。而毒品、网络等成瘾的快感来源多在于药物或网络本身(补听,2007;尹繁荣,2009)。
2.3问题彩民的购彩行为特征
问题彩民的购彩行为特征主要包括购买彩票的金额、次数、时间、投注方式与选号方式等。已有研究表明问题彩民的月购彩金额占收入比例超过10%的占绝大多数;周购彩频次也较高;购彩时间花费在1小时以上的占60%;购彩玩法最多的就是数字型彩票(李海等,2011);投注方式以彩票代售店购买彩票为主;选号方式以自选号为主,且更多是选择复式或倍数投注(王艳耘,2006;李仁军,2008)。问题彩民在购彩行为上的突出特点是购彩金额“超载”、购彩频率较高、购彩花费时间较长、投注以开奖频率快和头等高的玩法为主,一些问题彩民沉溺于研究彩票的号码走势以及规律,甚至在平时工作和学习时间也会想着彩票和中奖号码,这些行为严重影响彩民的正常学习与生活。
问题彩民与毒品、网络等成瘾者的行为特征也有相似之处:表现在都很难轻易戒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成瘾程度愈来愈深,甚至可能随着程度的加深而伴随一些极端行为,比如偷窃、借款消费甚至挪用公款等。对于毒品成瘾而言,患者所需的剂量会随着成瘾的逐渐深入而加大,越往后越需要毒品(补昕,2007)。网络成瘾者的上网行为表现为上网时间较长(张芝,2008)。问题彩民购彩行为亦是如此,研究彩票的时间越来越长以及购彩的金额愈来愈多,对于周围人的劝说可能也会视而不见,有的也许会短暂停止博彩行为,但一段时间后又会重复购彩。
2.4问题彩民的干预
国内关于问题彩民干预的研究偏重于从问题彩民外部进行理论性探讨,从管理部门和社会层面去预防和干预问题彩民的购彩行为(SE艳耘,2006;李海等,2011)。而国外研究者更为偏重于个体心理咨询和治疗方面的研究,为了验证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一些学者开展系列实证研究。有学者运用认知疗法对问题彩民进行实验研究,将被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理性情绪治疗法,对照组不采用任何临床治疗方法,通过对比发现接受积极治疗的实验组成员在情绪、精神状态上都得到了较好的控制(Sylvian,Ladouceur&Boisvert,1997)。还有学者采用系统脱敏疗法、厌恶治疗、放松等行为疗法对问题彩民进行反复训练,研究发现放松疗法效果最佳,其次是脱敏疗法和厌恶治疗(Toneatto&Millar,2004)。这些研究结果说明上述临床治疗方法可能是问题彩民干预的有效手段。
3研究展望
3.1建构问题彩民购彩意向影响因素模型
对于问题彩民而言,目前研究的关键问题是探索问题彩民购彩意向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问题彩民购彩意向影响因素模型,这将为问题彩民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问题彩民购彩意向的影响因素除了前文所述的经济效用、人格特征、购彩认知和外部信息作用外,可能还存在一些发挥重要作用的潜在变量。(1)风险偏好。是指问题彩民在彩票消费中愿意承担风险的倾向。王升(2008)研究表明大部分彩民都是属于风险嗜好型彩民,主要是为了寻求挑战性和刺激性所带来的体验和满足。上述研究结果较为符合常理,对待购彩的态度,不同的彩民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风险偏好高的问题彩民由于规避风险意识较弱,他们更加倾向于冒险。(2)感觉寻求。Zuckerman和Kuhlman(2000)将感觉寻求描述为:追求变化、新奇、复杂与强烈的感觉和体验,并甘愿冒身体、社会、法律和经济上的风险去寻求这种体验。通过已有研究发现问题彩民的行为特征与成瘾行为、赌博行为等有类似之处,问题彩民大多期望借助彩票来获取高额奖金,这种购彩行为可能是一种高技术冒险,是一种感觉寻求的形式。感觉寻求被认为是对各种冒险行为具有良好预测能力的一种指标,且报告有较好的预测效度(梅松丽,2008)。如果能验证感觉寻求与问题彩民购彩意向有良好的相关性,则可利用感觉寻求量表预测彩民成为问题彩民的可能性,为制定问题彩民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因此,影响问题彩民购彩意向的主要因素有购彩认知、外部信息作用、经济效用、风险偏好和感觉寻求,未来研究可考虑构建影响问题彩民购彩意向的五因素模型。
3.2采用跟踪调查和个案研究
在已有研究中,研究者多采用有关问卷或量表对问题彩民群体进行调查研究,这种横断面研究的优势在于可以了解问题彩民的基本购彩心理与行为特征,其局限性在于不能够了解问题彩民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对问题彩民有必要采用跟踪调查进行个案研究,这种纵向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问题彩民究竟是如何由“一般”彩民转变而成的,不仅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购彩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而且可以通过对其“转化”前后的购彩心理和行为进行比较,一方面可为制定问题彩民的诊断标准提供参考,也可探讨问题彩民的购彩行为对其学习、生活、工作以及社会等方面究竟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
3.3探究问题彩民神经生理机制
目前国内外还未见到探索问题彩民的神经生理机制的研究报道,但是在药物成瘾和网络成瘾等领域已存在相关研究。有研究发现,脑内最重要的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与成瘾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情绪状态、环境刺激等。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一旦多巴胺水平升高,进而会使个体引起兴奋及开心的感受。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作为研究神经生理机制的一种方法,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关注,
他们发现药物或者毒品成瘾者,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脑损伤。例如,Bauer(2001)和Papageorgiou等人(2004)相继发现了药物成瘾者(可卡因、海洛因)的P300成分与正常人存在显著不同,由于P300成分的最大幅度值多出现在额叶和顶叶处,因此可以推测药物成瘾者在这些脑区上可能存在一些障碍;在国内,也有研究者对药物成瘾者进行ERP研究(杨波等,2009),研究者通过Go-Nogo范式对视觉N2成分进行了探索,发现成瘾者的N2差异波幅值显著小于正常人。
此外,还有学者对网络成瘾者的神经生理机制进行了ERP研究。赵仑和高文彬(2007)对网络成瘾者的早期面孔加工N170的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的Nd170(即面孔减去非面孔)明显不同于正常对照组。贺金波、郭永玉、柯善玉和赵仑(2008)采用Oddball范式对听觉P300和N1进行了研究,发现网络成瘾的大学生P300的波幅显著小于对照组,以及N1成分的幅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张智君、赵均榜、张锋、杜凯利和袁旦(2008)对网络游戏上瘾者进行了ERP研究,结果发现网络游戏成瘾者的P1、P2成分均出现了不同方面的异常。而在近期,也有学者用Stroop任务范式研究男性网络成瘾者的脑电特征,ERP的数据表明,网络成瘾者的MFN(medial frontal negativity)与正常组被试不同(Dong,Zhou,&Zhao,2011)。这些实验说明网络成瘾者可能存在认知功能的障碍,其神经生理机制与药物成瘾者类似。
为了探究问题彩民的脑电模式是否也如网络成瘾者以及其他物质成瘾者一样,表现出特定的活动特征,以及揭示问题彩民潜在的脑神经生理机制,本研究认为应加强对问题彩民这一“非物质成瘾”现象的神经生理机制研究,可参考学者对网络成瘾者研究的模式,比如网络成瘾,有着相似的脑神经特征(Dong et al.,2011),可以推测问题彩民有可能与上述一些“非物质”成瘾者一样,存在一些脑认知功能的损伤,问题彩民在上述的一些ERP成分(比如P300、N170等)上,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因此,从神经生理机制上对问题彩民作出解释,这使我们能从生理角度为问题彩民的治疗、预防提供客观的依据及思路。
3.4加强对问题彩民的干预研究
对问题彩民进行深入研究的基本目的之一是为了能够探索出适合干预问题彩民的方法和技术。目前国内的研究多集中在对问题彩民基本购彩行为的现状分析,未来研究可探讨如何加强问题彩民的干预策略与方法研究。(1)在个人层面上,通过临床研究,探索适合问题彩民的临床治疗方案和技术,以及临床治疗方案之间不同疗效的比较。(2)在家庭层面上,如前文所述问题彩民多是具有特定的人格特质的个体,且所在社会环境对其亦有影响,因此,可考虑将家庭氛围作为变量加入到研究中,探究如何在家庭层面帮助问题彩民正确认识彩票并理性对待购彩至关重要。(3)在社会层面上,如何利用相关群体组织进行干预,使问题彩民充分认识和了解自身可能存在的成瘾行为,从认知层面探究产生购彩成瘾行为的症结所在。综上所述,整合个人、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干预措施,将成为今后问题彩民干预研究的主要趋势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