锔器收藏浅谈

2012-04-29 00:44张湜
收藏界 2012年4期
关键词:器物瓷器意境

张湜

锔,《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用锔子连合破裂的陶瓷器等”,根据这个解释可以理解为:凡是用锔子连合的破裂器物,都可以称之为锔器。上世纪60年代之前,中国老百姓家里的瓷器、陶器、玉器、紫砂器等器物破裂了,凡是能锔的都会找锔匠锔补好以后重新使用,这种状况在我们国家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因此锔器曾经遍及各个家庭。在锔补手艺已经退出历史舞台、锔器行将消失的今天,锔器对于我们和后人有些什么价值?本文仅从收藏角度对此谈点个人的浅见。

一、锔,是我国独有的古老手工艺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使用瓷器的国家,瓷器经久耐用可以传承百世,但它也有个缺点就是性脆怕摔,一旦瓷器摔坏了就没法使用,于是我们祖先就发明了一种简单可靠的瓷器修补手艺—锔。锔匠用一根二尺多长的细细的竹竿,两端拴紧一根细线做成锔弓,把一粒小小的金刚石镶嵌到一个几寸长的细铁杆上做成金刚钻;锔补瓷器时把锔弓上的线缠绕在钻杆上,左右拉动锔弓使钻杆旋转,利用钻石的硬度在瓷器的裂缝两侧钻出一排排小孔,然后把一个个金属锔钉用小锤轻轻打进孔里,这件瓷器就修复成形了。至于“锔”具体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确切定论,有一种说法称在北宋画家张择端(1085-1145年)的《清明上河图》中即有锔匠形象。较早的文字记载如明代李时珍(1518-1593年)的《本草纲目》第十卷《石部四》中称金刚石“其砂可以钻玉补瓷,故谓之钻”。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1552-1610年)曾在书中记述了他在明代中国的见闻,书中也有对锔器的生动描述。至于我国遗存的各个时期的锔器实物比比皆是,如2007年7月21日北京毛家湾在管道施工中,发现了一个很大的埋藏于明代早中期的瓷片坑,出土了100多万件瓷片,这批瓷片的年代上至唐代下至明代早中期。在这批瓷片中有的带有锔钉孔,有的瓷片上还保留着完整的锔钉,充分证明了锔这项手艺至少在明代早中期以前已经十分普及。笔者曾经拜访过几位世代传承的老锔匠,他们年龄最小的66岁,最大的已经85岁,在问及锔这项手艺起源于哪个朝代时,老锔匠们虽然未能引经据典,但他们从家传的经历和上几代锔匠的言教中,一致认为至少应该有上千年的历史。笔者以为这一观点与出土实物和有关资料基本相符。

二、锔器漾溢着历经沧桑的缺陷美

世间一切事物的美都是相对的,而缺陷永远是绝对的,从美学角度看缺陷也可以产生美,而且缺陷美更能让人感受到事物的真实性并使人产生某种遐想。当前收藏界有人把缺陷美说成是中国文人的病态反映,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很值得商榷的。人类的审美观念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而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缺陷美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国的缺陷美的审美视角基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缺陷美的审美视角存在很大差异,例如西方人认为断臂的维纳斯是典型的缺陷美,而从中国传统意义的缺陷美的角度来审视,断臂维纳斯的确很美,但她并不是一种缺陷美,因为她的美并非出自于她双臂的缺失,相信如果能够找到维纳斯的断臂,四肢复原后的她将会呈现出更加迷人的美。中国传统的缺陷美则不然,它的美是产生于事物本身的缺陷,这方面的例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宋代哥窑瓷器的开片原本是釉面出现的一种缺陷,而它的美正是出于这种缺陷;太湖石的美必须兼具皱、漏、瘦、透等特征,这些特征恰恰都是石头的缺陷。试想如果把哥窑瓷器的釉面烧得不见了开片,把太湖石皱、漏、瘦、透等缺陷都去掉,它们的美还会存在吗?锔器的美则源于它的璺和锔钉所产生的缺陷,每当我们看到锔器上那一条条纵横蜿蜒的璺,和那一个个附着在璺上锈迹斑驳的锔钉时,种种回忆和遐想会在不经意间油然而生。由锔器的缺陷所产生出的这种美,饱含着已逝岁月的沧桑和昔日生活中曾经的温馨,对人有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力;这种美真实、质朴、丰厚、独特而又亲切,是诸多藏品难以企及的。锔器的美和其他类型的缺陷美一样,是属于突出意境而忽略具象的高层次的审美范畴,在审视过程中不仅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还需要文化层面上的延伸才能真正融入其中。

三、锔器是具有“意境美”的艺术品

实际上古今中外许多传世艺术品的形成都是作者无意为之,但这丝毫也不影响这些艺术品的价值。那位沾着青花颜料把“鬼谷子下山图”画到瓷罐上的元代窑工,绝不会想到600多年后他画的这个罐子成了中国顶级的瓷器艺术品,被卖到2.3亿元的天价!东西方对于艺术的审美观念既有融会贯通的一面,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不论东方还是西方,任何一门艺术、任何一件艺术品都具有意境美的共性,不同的是西方的艺术作品对意境美的表达较为直接,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美表达更为含蓄。举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陈圆圆是明末绝色美女,冒辟疆谈及陈圆圆倾国倾城的美貌时,并没有像西方人那样对她的五官、身高、体形、肤色、举止等等做任何直观的描述,而是只用了“淡而韵”三个字评说。“淡而韵”是非常抽象的意境,正是这种抽象的意境把人们带进无限的遐想空间,但是只有文化底蕴丰厚的人,才能够在这种空间里感受到美的高远的境界。锔器与冒辟疆形容的陈圆圆,一个是以缺陷而令人惊叹的器物,一个是绝代美女,看似这两者没有任何的牵连,但从审美角度说他们有着“意境美”的共性。锔器在给人以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把人带入一种浮想联翩的境界,无疑是具有意境美的艺术品。把玩锔器也如同欣赏美女一样,越是那些具备了较高传统文化底蕴的人,越是能够很自然地品味出锔器特有的意境美。

四、锔器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时代信息

综观目前遗存在社会上的锔器大体有以下特点:

1.其材质多以瓷器类器物最为常见,陶器中除紫砂器较多外,灰陶、彩陶绝少,而木、竹、石、玉、骨、琉璃、玻璃等材质的器物则可遇而不可求。2.锔瓷的种类以碗、盘、杯、碟、壶、盆、缸、罐、钵、花瓶、花觚、笔筒、帽筒等生活用器物为主。3.目前所见锔瓷绝大部分是明代及以后的民窑产品,官窑及明以前的锔瓷极为罕见。4.锔器中绝大多数是平民百姓的餐具和生活日用品,把玩观赏类器物虽有所见,但所占比例极小,所有锔器普遍具有明显的长期使用的痕迹。

锔器是我们的先民千百年来日常生活的证物,每件锔器身上除了具有器物本身的时代信息以外,它的锔补工艺的特征、优劣、锔钉的大小、材质、形态、工艺、价格以及器物的所属、传承等等,留下了同期器物所不具备的丰富多彩的信息。锔补这项民间手工艺在中华大地历尽千年传承而不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赋予了锔器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这在人类手工艺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我国著名画家吴作人先生深刻地指出:“艺术首先是民族性,才有世界性。”锔器具备有浓郁的民族性艺术特征,所以它也必将具有世界性。笔者在旅居加拿大期间曾将带去的两件锔器请“老外”们观赏,他们看过以后无不啧啧称奇。当地的一家中文报纸听说后即向笔者约稿,先后用两个半版刊登了笔者介绍国内锔器收藏的稿件。锔器,彰显它的世界性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五、锔器收藏热正在不断升温

自上世纪60年代随着塑料制品的普及,在我国传承千年的锔补手艺仿佛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目前数量有限的锔器也已经成为逐渐枯竭的“无源之水”。锔器产生于器物的不慎破裂,这种不以人的意愿所为的偶然性使锔器无法复制,故而现实中没有两件完全相同的锔器,从这个角度说每件锔器都可以堪称孤品。锔器所包含的文化信息、锔器的观赏价值、研究价值以及它与日俱减的存世量,是它理应受到珍惜的决定因素。但由于自古以来的收藏活动一直是民间受上层社会的影响,上层社会又受到最高统治集团的影响,在皇室对收藏品穷奢极欲地追求至尊完美的层层影响下,锔器当然不会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使历史上无以数计的珍贵锔器被人们随手丢弃。史载仅有明代的周伯高等寥寥几人曾刻意收藏锔器,并有对于锔器的研究著述,可惜他们的藏品和著述早已丧失殆尽。而从另一个角度说又正是因为当前锔器濒临绝迹的状况,方才使得侥幸留存至今的锔器能够走进收藏品的殿堂,并且成了可遇而不可求的炙手可热的品类。比如说有人想收藏清代某个时期的瓷器,相信只要有十足雄厚的资金不愁买来一堆,但若想要收藏一批这个时期的锔瓷,即便花上大把银子怕是也难如愿以偿。台湾的文博界对锔器的收藏研究一直非常重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曾召开过有关锔文化的研讨会。2006年又在台湾历史博物馆成功举办了“宝璺藏神—锔瓷展”,展出了潘建中先生收藏的200件锔过的瓷器,博物馆还郑重地出版了装潢精美的画册《宝璺藏神—锔瓷展图录》。这本书由该馆代理馆长曾德锦先生作为发行人并撰写序言,由成耆仁博士等专家对每件锔瓷的名称、尺寸、胎釉、年代、锔补特征等等逐一撰文做了中、英、日三种文字的说明。《宝璺藏神—锔瓷展图录》一书向我们展示了锔器的收藏魅力,使我国的锔器收藏热不断升温。

近几年笔者考察过北京、上海、苏州、厦门、漳州、济南、淄博、长沙、洛阳、三门峡等地的古玩市场,发现有几个问题值得重视:一是各地市场锔器急剧减少。十年前在北京潘家园、月坛等市场很容易买到锔器,而近期即便在偏远的农村集市上也很难见到,更有诸多城市的古玩市场锔器已经绝迹。二是舆论宣传对锔器价格上涨起到推动作用。《宝璺藏神—锔瓷展》图录传入大陆、央视10频道播出《锔瓷无痕》以及地方媒体介绍锔器收藏的报道等等,推动了市场上锔器价格的不断上涨,近年来锔器价格已经翻了数番。三是台湾收藏者来大陆收购锔器的影响。济南一位古玩商称台湾有人定期到他摊位收购锔器,包刮锔补工具如金刚钻、小锤子、锔弓等等乃至锔匠当年的整付挑担一概统收。不难看出锔器的观赏价值、收藏价值、研究价值正被越来越多的爱好者认知。锔器存世量的与日俱减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造成其价格持续攀升当在情理之中,锔器或可成为收藏品中的一只“潜力股”。

(责编:雨岚)

猜你喜欢
器物瓷器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