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世珍宝嵌金铜犀尊发现记

2012-04-29 18:08雁子
收藏界 2012年4期
关键词:犀牛考古文物

雁子

吴梓林 简介

1936年生,湖南慈利人。195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从事文物、考古工作40余年。历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队队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西安半坡博物馆馆长、西安碑林博物馆顾问、《收藏》杂志主编、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中国文物学会理事、陕西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慈善书画研究会艺术顾问。现任《收藏界》杂志社专家委员会主任。

自幼爱好书法,临习黄自元、邓石如、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诸家法帖。在长期从事文物考古实践中,对甲骨钟鼎、碑石墓志、摩崖经幢、砖瓦刻铭颇有研究,浸淫其中,汲古融今,获益匪浅,其书艺得以不断提升。作品曾参加省市书法展览并多次获奖,刊载于全国各地报刊,常应邀书写店名、书名和各类题跋。传略入编《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华骄子》《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典籍。

2012年2月9日,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播出一个专题节目—《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看后令人振奋。这个2000多年前的宝贝至今看起来依然高雅绝伦、栩栩如生,让人惊叹中国古人的智慧和灵气。“铜犀尊高34.4厘米,长57.8厘米,重13.3公斤。犀牛肥健壮,昂首伫立,貌极雄伟。遍体嵌金作流云纹,间以金丝毫毛。形象生动逼真,制作十分精美。双角,鼻角长而额角短。两耳短小矗立,双目嵌以黑色琉璃珠,左珠微残。合口,右侧伸出细管作流。背部尊口作委角长方形,上复素面铜盖,有活环可以启闭。尾尖微翘,短腿三瓣蹄。”(1963年4月11日《西安晚报》吴梓林文)错金银镶嵌艺术是中国战国和秦汉时期典型的工艺艺术,这尊犀牛尊,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青铜镶嵌艺术的代表作,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价值。

那么这个铜犀尊来自哪里,又是怎么出土的呢?故事发生在半个世纪前,发现地在陕西兴平,见证人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吴梓林老师,也就是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的那位老先生。前不久,记者来到了吴老师的家。

说起当年发现这件宝贝的事情,吴梓林老师至今依然兴奋不已。事情发生在1963年,那时的吴老师才27岁,是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渭水队的队长。铜犀尊出土的地方正好属于他的工作范围。吴梓林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他还在上学,因为陕西刚刚成立考古研究所,急需考古人才,他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被分配到了陕西考古研究所,挂职学习。

他记得非常清楚,那是1963年2月4日下午,正在学习,那时候的政治学习可是头等大事,雷打不动的。突然有人来对他说:“所长叫你去一下。”他立即感到事情重大。来到所长办公室,所长拿出一封信让他看,是一个叫赵养锋的人写的。这个人曾经在考古研究所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国家经济困难,被裁掉了,没有想到这短短的考古经历,却培养了他对文物的了解和热情,最终为国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信上正是报告了这个铜犀尊出土的信息。看过信后,所长和吴梓林一致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线索,决定马上去现场看一下。所长让吴梓林去财务拿了200元钱,开了介绍信,当天下午,吴梓林就拿着一个大大的旅行包立即出发了。当时没有直接去现场附近的汽车,先要坐到咸阳,下车后还要走十几里路。因天色已晚,他就住在豆马村附近的兄弟单位茂陵文管所(今茂陵博物馆),第二天来到了发现地—陕西兴平豆马村。

接待他的是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大队党支部书记许敬章,书记立即找来了发现人—赵振秀。赵振秀是本村一个农民,去村旁挖土垫牛圈,只听“当”的一声,挖破了一个像陶罐一样的东西,这东西叫“瓮”。他连忙放下锄头,仔细一看,瓮里面有一个铜牛,小心翼翼地搬了出来。四周的村民都围过来看,一尺高,两尺长,也说不出来是个什么东西,只觉得稀罕,就抱回家去了。

党支书让他抱来,他立即就抱了来,很朴实的农民啊。吴梓林一看,心头一阵狂喜,凭经验,他立即看出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这么大,以动物犀牛形象造型的,这么漂亮的青铜器还是第一次看见。他按耐住心里的激动,镇静地对村民讲起了国家的文物政策。一是凡地下出土的文物都属于国家所有;二是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三是对于发现者国家会给予一定的奖励。交待清楚以后,党支书说话了。坚决拥护国家的政策,文物上交,同时也应该给予赵振秀一定的物质奖励。党支书建议给赵振秀50元钱。赵振秀表示同意,吴梓林立即拿出50元钱当众给了赵振秀。

说到这里,吴老师也有些惭愧,如此珍贵的无价之宝,只给了人家50元钱。不过50元在当时也不是一个小数字了,更何况在农村。吴老师说,真想再见见这位朴实的发现者,他可是大功臣啊!

接着赵振秀讲了他挖到铜牛的经过,说那瓮里还有一些东西,有些在牛的肚子里,有些在瓮里。吴梓林立即跟他一起去了现场,并把挖出的所有文物都带了回来,连碎瓮片都一块不剩地拿了回来,装了一提包,几十斤重。虽然要走十几里路,但是他心里高兴啊,一点都不觉得累。

回到所里,大家蜂拥前来,都兴奋无比,都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青铜器,太珍贵了。都说吴梓林你立大功了啊!

中央电视台报道只说发现了一只牛,其实除了那只最珍贵的铜牛外,还有一些文物。据吴梓林记忆,还有铜器18件:有铜镜、铜锉、漆器、铜环、铜砝码、铜盖弓帽、铜洗等;有铁器2件;还有陶器、石器、贝壳等。装牛的瓮已经残缺不全,最大腹径70.6厘米,估计高约50厘米。

之后陕西考古研究所对这件文物进行了详细的考察,确定它的名字叫“嵌金铜犀尊”,认定这是一件酒器,是古代宫廷里祭祀时使用的器皿,属于礼器。尊,是古代象形字,吴老师拿笔给我写了一个大篆的“尊”字,上面是一个酒坛子,下面是两只手高高举起坛子,向祖先敬酒。可见这绝不是民间用品,而是尊贵的皇家用品,具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充分反应出中国古代战国、秦汉时期的青铜器制造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件犀牛尊的纹饰和装饰都相当精致、华美,造型生动,可以说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

吴梓林说,山东曾经出土过一只铜犀牛,没有这个漂亮,比这个小得多,没有纹饰,但是有27个铭文,也很珍贵,可惜的是已经流失国外,目前存放在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所以说,陕西发现的这件铜犀牛,目前是国内最有价值的铜犀牛了,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犀牛,也是目前世界上濒临灭绝的动物,生长在热带地区,目前主要在非洲、印尼等地还有少量存活。那为什么中国古代喜欢用犀牛做礼器呢?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春秋时期,在黄河中下游生活着大量的犀牛。因为犀牛皮质坚硬,可以用来做打仗的盔甲,成为抢手的军需物资,需求量越来越大,很快就被猎杀完了。到了汉代晚期,已经开始进口犀牛。唐宋时期犀牛已经消失了。而犀牛,因为长得奇怪、凶狠,又常常被古人用来作为镇灾辟邪、迎福纳祥之物,很是威严和神圣。古代皇家甚至把犀牛养在宫廷里,所以也就成为艺术创作的来源和版本,也就有了铜犀尊这样的国宝流传后世。

这么宝贵的文物,究竟应该存放在什么地方呢?陕西考古研究所显然是不合适的,他们是研究单位,不是存放单位,要让更多的人观赏到这件宝贝,当然要放进博物馆啊。经反复研究,他们决定送国家级博物馆。1963年3月8日,这件宝贵的文物被送往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现改名为国家博物馆。据说当时还召集国内顶尖级文物专家开了鉴定会,郭沫若、史树青等人都来了,最后鉴定为西汉时期的青铜酒器。

对此吴梓林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应该是战国秦国时期的。理由是根据文物的造型、工艺、纹饰来看,和战国时期的一些文物非常相像。他认为定为西汉文物是一种保守的看法。他还在进一步研究,争取拿出更有说服力的依据来。

关于这尊铜犀牛的来历,至今没有结论。像这样漂亮的铜犀尊,一般应该出现在王侯大墓中,一般应该会带出一个墓葬或者遗址来,但是经过继续挖掘和考察,认定发现地并不是一个墓室,也不是什么遗址。那么这么珍贵的东西怎么会存放到这里呢?吴梓林认为很可能是一个宫廷里可以接触到这个文物的官员,趁着战乱偷出来的,又不敢放在家里,就放在这个荒郊野外埋起来了。这里离秦咸阳宫也不过几十里路。从拿出来的其他文物看,除了这尊铜犀尊十分珍贵以外,其他的文物大多数不太值钱,说明很可能是一个家境并不富裕的下层人士干的事情。目前吴梓林还在深入研究这段历史事件,希望能找出一个合理的答案来,说不定还会是一个离奇的历史故事呢?

可能连吴梓林本人也没有想到,时隔半个世纪,这段封尘了的往事又被中央电视台重新翻了出来。当年20多岁的小伙子如今已是70多岁的白发老人,光阴似箭,往事如烟啊!吴梓林老师感慨万分,这个事件,无疑是他这一生中的一个重大事件,他将和这尊铜犀牛一起被记入历史。他决定继续研究下去,还有很多谜团没有揭开啊,而他,是这个事件最权威的见证人和当事人,或许再过些年,这些当事人也不在了,就真成了永远的不解之谜了。

我在想,这个事情如果让一些写古代剧本的编剧知道,很可能会写出一个惊天动地的故事来呢。我们期待着这个谜底的揭开。(责编:高功)

猜你喜欢
犀牛考古文物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文物的栖息之地
三星堆考古解谜
小犀牛的梦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暴脾气的犀牛
犀牛哥哥道歉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