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特色循环经济解决“三农”问题

2012-04-29 15:07付石林
经济 2012年4期
关键词:三农特色经济

付石林

【范小克,经济学家,主攻循环经济。曾任原国家林业部部长秘书,长期从事机械工业、农林业、投资、金融、环保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现任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循环经济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专家。著有《草业应作为我国优先发展的产业》、《中華文明延绵不断的基础是自然循环经济》、《我国火电厂脱硫必须走循环经济的道路》、《三生共赢、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特色循环经济》等。】

朋友多次提及范小克在循环经济理论研究领域中的建树,还特别介绍,他是运用中华原创医学思维来解决“三农”理论问题、主张以东方哲学观统领中国特色循环经济理论的第一人。

有幸拜会范老师,恰逢全国“两会”闭幕之日。他一语中的、不落俗套的开场白,使笔者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说:“调低经济增长速度,更应追求经济增长品质。线性的、掠夺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产生的GDP,其中必然包括为解决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的‘负向GDP,但我们如果对循环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有深刻的认识,就不会将因污染而造成的环境治理、疾病治疗等‘割肉自啖成本与‘正向GDP做加法,而是做减法。”

热烈讨论之后,话题围绕着循环经济与“三农”问题展开。他认为,厘清了什么是中国特色循环经济,才能把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进而不难发现解决“三农”问题的症结。

天人合一:

以中华哲学观审视经济发展方式

他送给笔者一本美国最著名的环境学家比尔·麦吉本所著的《幸福经济》。前年这本书的中文译本出版时,请他写了序言。范小克认为,比尔·麦吉本的见解,是发展中国家应该思考或将要思考的问题,其真知灼见与精彩案例非常有说服力,已经接触到“自然循环经济”与“主动循环经济”的实质。但多学科交织、跨行业共进的循环经济需要运用东方式的整体观来认识和把握。

他指出,中华文明整体观是哲学的精髓,中医哲学是东方思维的经典,其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将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他特别提出:在世界思想史中,能够同时具备体系完整、历史悠久、强群体实践性、非宗教、无政治倾向的思想体系,唯有中医!中医的哲学思想源于对“天人合一”的生态系统把握,经历了数千年的、数量巨大的群体实践考验,至今依然保持着充分的活力,符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耳熟能详的是,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和第一个历史活动,是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发展和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范小克不认为循环经济源于西方,他指出,中国古代从竭泽而渔、焚薮而田等掠夺式的原始农业中发展出来的“自然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基本形态,贯穿于人类发展史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始终,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至今的根本原因;中国人常说的不仅要“吃干榨尽”,而且要“变废为宝”,就是“主动循环经济”的“资源化”概念。显而易见,这两类循环经济恰恰是中国人在生产实践中与文化传承中“吃到心里的活计”,只不过没有形成现代理论而已。

“三生共赢”:

创新中国特色循环经济理论

范小克的一篇著作叫做《三生共赢、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特色循环经济》,标志着他汲取中华哲学思想对循环经济的理论创新。

他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而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共赢”必然要有一个共赢区间,“三生”重叠的范围越大,就越稳定、越和谐。这个理念可以扩展到环境与生态要素、社会要素与经济要素等“可持续发展三要素”的共赢。

他进一步阐释,“共赢区间”也可以理解为结合点、结合部,其内涵是中庸之道、和谐之路,具体表现为从中华民族长期生产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中国特色循环经济。没有认识或者没有找到这个“共赢区间”,就不可能实现“三生共赢”或可持续发展。

那么,这个“共赢区间”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他认为,在中华文明整体观的正确分类、形成标准、锁定结合点基础之上,通过对循环经济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实践属性和社会属性等四个基本层面的分析可以归纳出:

以生物资源循环利用或以自然力利用为主的循环经济具有生态特征,属于“自然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基本形态;“既循环、又经济”的“主动循环经济”具有资源化的特征,是循环经济与现实经济形态的结合点。

上述特征,即是“中国特色循环经济”特色所在;符合这两个特征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即为“主动循环-有机农业”。

传统和现代成功的循环经济模式体现了“自然循环经济”或“主动循环经济”内在的和谐要求,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稳定性,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动力,是中国特色循环经济的主导形态,也是主动循环-有机农业的主要特征。这是对经济学进行根本性创新的基点,是新时代“顶层设计”的基本背景。

他得出的结论是,按照“中国特色循环经济”模式,大力提倡和优化“自然循环经济”,优先发展“主动循环经济”,集成运用现代“和谐技术”建设“和谐工程”,具有广泛的实践基础,是实施“中国特色循环经济”战略的基本内涵,是大尺度的本底概念,是统领生态农业、清洁生产、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等众多次级概念的纲举目张的基石,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和落脚点,是实践“幸福经济”的路径。

对于创新中国特色循环经济理论的意义,范小克强调“这是实践发展的需求”。他介绍说,历史告诉我们,自人类有经济形态以来,掠夺式的线性经济路线和可持续的循环经济路线,一直是在不同的层面上展开着,是在比较中存在、在斗争中发展的。目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解决这个贯穿人类社会的普遍矛盾必然会产生更为先进的生产力和更为完善的发展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把握经济基础由线性经济发展向循环经济发展的变化,结合国情寻找循环经济与现实经济形态的结合点。

“自然循环经济”:

“三农”问题的解决之道

范小克认为,中国传统农业是以集约经营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来进行经营管理的,符合循环经济含有“‘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馈过程”的基本特征,属于“自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减量化”在这种模式中很难找到的位置,更不是“首要原则”!

范小克说:“‘三农问题难以解决的根本原因在于产业效率与效益低下,根本出路在于发展中国特色循环经济,在于运用高技术的成果将输血式的补贴农业转变为符合‘自然循环经济和‘主动循环经济要求的、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动循环农业。‘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在于此。如果该目标能够实现,由此引申出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硬指标,则是‘农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率低于50%。否则的话,我国广大农村的‘空心化必然愈演愈烈。”

具体到解决农业问题的“顶层设计”路径,必须进行大尺度的思考,并将其建立在多学科交叉、跨行业并进的循环经济视角之上。要打破部门壁垒、进行管理创新,对“和谐工程”超常规地进行筛选支持与有效地组织。

“主动循环经济”:

“以疏为主”的理念

他说,就经济属性来看,区分循环经济的“被动型”与“主动型”,其标准是财务状况。即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政府补贴、没有转嫁负担等等条件,循环经济项目如果不能达到常规的财务可行,称为“被动循环经济”;如果能够达到常规的财务可行,称为“主动循环经济”。

运用东方整体观的视角对我国循环经济实践的案例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完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项目不存在“谁买单”的难题,也不需要靠“庇古税”来使环境问题的外部效应内部化。所以,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不是“减量化”,而是“资源化”。

我国许多比较“土”的循环经济实践就像大自然中大量存在的“自组织现象”一样,是循环经济的生命力。这种“既循环、又经济”的“主动循环经济”既不是靠国家投巨资推行出来的,也不是靠涨价或政府补贴来维持运转的,更不是靠立法来强制实施的,是循环经济的最高境界。可以看出,“既循环、又经济”是循环经济的真谛:节能减排只是循环经济的表象,抓节能减排指标不如抓住中国特色循环经济这个根本。

他接着指出,有报道说,秸秆发电是“典型的循环经济”,这种项目被称为循环经济不是不可以,但属于“只循环、不经济”的“被动循环经济”。相反,利用诸多“既循环、又经济”的“和谐技术”,就可以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标本兼治地解决秸秆综合利用的世界难题,属于“主动循环经济”。

范小克得出的结论是:“十分清楚,政府的经济政策应优先支持符合自然循环经济、或者‘既循环、又经济的项目,而‘只循环、不经济的项目不适于产业性质的支持。由此,可以形成政策,扩展到很多行业中去。”

他预期,当主动循环经济普遍兴起时,属于末端治理或“被动循环经济”范畴的“减量化”将被“资源化”扬弃;物质循环的“唯一性”将升华为资源和资本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双螺旋式循环架构;环境污染成本的“外部化”和“内部化”将得到统一;环保工作就可以从以“堵”为主的治理方式,转变为“以疏为主”的“无为而治”方式。

范小克最后建议说道:“以‘中华哲学观和复杂系统现代前沿理论的基本理念,参照循环经济的实践过程建立循环经济的分类和评价体系,创新并完善中国特色循环经济理论,这就是可持续的经济之道。”

猜你喜欢
三农特色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特色种植促增收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中医的特色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