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翔
被误读的《目录》
这是一份被一些人站在自身角度误读的《目录》。
24家自主品牌汽车企业,1家合资汽车企业,共计25家企业;265款轿车,64款越野车,78款多功能乘用车,5款新能源轿车,共计412款车型。自主品牌占大多数是《目录》的最大特点。误读也由此产生。
很多业内人士表示,这是对自主品牌的重视,是国家支持自主品牌的具体体现。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对自主品牌多年来在研发、制造、品质和服务等多方面努力的认可,是鼓励全社会相信自主品牌,带头使用自主品牌的开端。有人则担忧,这是中国政府限制外资的又一体现,可能违反WTO普惠原则。还有人则直接抨击它是排斥国外汽车制造商,是一种差别待遇,并要求将所有符合价格和发动机排量要求的车型都纳入《目录》。
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普通公众,或是一些跨国企业、合资企业、国际商会,他们对《目录》的态度基本上都是基于对结果的看法,而没有去探究出现这一结果的真正原因。很多人并不清楚《目录》车型选型标准和方式,认为既然是公务车采购,那么政府说用谁就用谁。这次《目录》一反以往常态,自主品牌占绝大多数,就被认为是政府要扶持自主品牌发展而特意为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在接受各界采访时一再重申,《目录》的制定是依法依规,有理有据,科学评分得出的,并未将资本属性或品牌技术来源作为选型条件。同时,中国尚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定》,不违反WTO原则。
其实,各界在关注《目录》的时候可能忽视了去年11月出台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以下简称《管理细则》)。如果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预算法等多项国家法律法规是公务车采购行为的法律依据的话,那么,《管理细则》则是确定《目录》的直接依据。
根据《管理细则》第二章“申报企业及车型条件”规定,申报《目录》的企业必须满足四个条件:一是工信部公告内生产企业;二要具备持续整车技术研发和产品改进能力,设有产品研发机构,近两年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不低于3%;三是诚实守信,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具有良好的品牌形象,近三年内没有重大知识产权纠纷、重大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及其他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四要自觉加强销售和服务网络管理,规范销售和售后服务。实施全国统一的汽车质量保证和服务承诺,并认真履行。
申报《目录》的车型也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公告》内车型;二是申报企业应拥有申报车型的产品工业产权、产品改进及认可权、产品技术转让权及国内外市场销售权;三是申报前已经连续生产销售3个月(含)以上,并保证进入《目录》后连续生产销售时间不低于6个月;四是申报《目录》的轿车: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发动机排气量不超过1.8升,价格不超过18万元,其中机要通信用车发动机排气量不超过1.6升,价格不超过12万元;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等新能源轿车扣除财政补助后价格不超过18万元。申报《目录》的其他车型:具体要求结合实际用车需求并按照有关规定确定。
另外,专家组还要根据目录管理细则中的指标体系,对申报企业和产品进行评定,完成性价比指数计算,最后定出《目录》。
总结入选条件,最关键的就是,首先是工信部目录内企业和产品。其次,是企业要有整车技术研发和产品改进能力。为保障这种能力,研发费用占主营收入的比例不能低于3%。再次是1.8升排量和18万价格上限原则。
《目录》的出台并没有强烈的地域或资本属性色彩,谁符合这些条件,谁就能进入《目录》。之所以自主品牌多,合资企业很少,3%的研发费用占比有很大关系。而3%这个比例也不是中国单独定出的,而是国际汽车企业的最基本的水平。
各界理性看待《目录》
《目录》之所以造成了巨大反响,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各界对自主品牌的关心。
当前自主品牌汽车正面临巨大挑战。去年市场增幅大幅下滑,进入平稳低速增长期。他们既承担了支撑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任,不断加大各方面投入,提高研发能力、技术水平、制造水平,品质水平和服务水平,同时又要面对合资企业的进一步下压,市场、资金压力陡增,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亏损。之所以,大家对《目录》有强烈的利好自主品牌的解读,外在的原因还有两条。一是社会舆论普遍认为,自主品牌去年以来,在与合资品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希望政府能予以扶持。二是社会舆论对于政府用车迟迟不改革,政府官员多乘坐国外合资品牌汽车不满。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目录》让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信号,是国家进一步加大对自主品牌汽车支持、帮扶的开始。目前看来,据悉国家虽然一直在研究如何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和自主发展,但是,具体到对于自主品牌汽车如何给予帮扶,还没有明确政策。即便出台扶持政策,也很可能与节能减排、环保、安全等关乎产业、社会发展的大方向相结合,不大会单独出台购买或补贴自主品牌的政策。
反过来看,2012年《目录》所特有的自主品牌产品居大多数的利好情况,只要合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就会被化解,特别是合资自主品牌若符合条件被大范围申报的话。
因此,各界需理性看待《目录》。记者采访发现,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中的绝大部分领导,对此很清醒。他们在积极评价的同时,并没有盲目乐观。
上汽乘用车副总经理蒋峻认为,这说明当下自主品牌的研发能力、制造能力、质控能力以及服务能力等均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认可。“政府对自主品牌的认可,会给自主品牌汽车带来更多发展机会。”蒋峻认为,政府公务用车的选择对于大众消费者有很强的示范作用,《目录》的公示不仅有利于提高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信任度,同时必然会带动商务用车、私车市场的繁荣发展,促进自主品牌提高美誉度和市场影响。
吉利集团公关总监杨学良针对《目录》,表达了三点看法:首先,这是件好事,表明政府和主管部门更加重视自主品牌发展;其次,此举对自主品牌销量和品牌的提升作用尚难准确判断,需看实施细则和推进力度;最后,自主品牌不能把发展完全寄托在政策扶植上,还是要不断提升品质和品牌附加值,打造核心竞争力。他认为如何把政策变成需求,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还需要一个过程。
目前,对自主品牌而言,大部分的政府采购集中在制造工厂所在地。例如吉利集团,去年浙江知识产权局采购了300辆远景。在兰州、济宁等工厂所在地,都有地方采购业务展开。
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说,公务车采购市场与大众消费市场相比要小得多。这个量对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不会产生绝对影响。但它的重要之处在于,鼓励示范效应,是一种能够转变中国普通消费者某些观念的效应。对于任何一家自主品牌车企而言,面对这种鼓励,应该有更多的压力,而不仅是高兴。这种压力就是如何不辜负这种期望,让这种示范作用能够成为重要的、积极的导向。“关键在于产品能否经受住考验。”
广汽乘用车副总经理徐育林说,《目录》的出台将会改变目前公务车采购市场的总体格局,有助于自主品牌车型在公务车采购市场份额上的提高,降低行政成本,对本土车企和自主品牌的提升起到鞭策和鼓励作用。特别是《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通过对汽车企业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不小于3%)进行规定,向自主车企提出了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的要求。同时,这也反应了民族汽车产业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具备成熟的研发和制造能力,已经有可以与合资品牌媲美的产品。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原董事长左延安表示,在早些年,自主品牌在技术、品质和服务等方面,在满足官员需求等方面的确是有一些困难,但经过多年发展之后,现在的自主品牌汽车已经基本都能够满足政府各个部门的车型需要。我国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做好了准备。当然,我国目前的自主品牌汽车也需要转型升级,以适应更高的市场要求。他认为,首先,自主品牌要先自己争气,在车型技术、关键零部件、生产工艺流程、营销体系建设等方面都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国家也要制定一整套的明晰发展战略和利好政策;最后,还要有明晰的舆论导向,动员公众能够参与到建设自主品牌产业中来。
理性看待《目录》还有一个层面,那就是执行。很多企业人士私下里表示,《目录》所产生的效应很好,但是,具体到各地、各部门在执行中还要落实到实处,使示范效应起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