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2012-04-29 00:44王恩广李晓伟丁一
吉林农业 2012年4期
关键词:积极性农民群众

王恩广 李晓伟 丁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要坚持群众路线,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引导教育农民群众树立自立自强精神和团结合作意识,激励广大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

1.影响农民积极性和主体作用发挥的因素

1.1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认识不足 点上热、面上冷,农民发动不够充分,依赖上级投入,“等、靠、要”思想依然突出。一些农民习惯于长期形成的生产方式,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致使一些农民对建设新农村缺少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认识不足。

1.2新农村建设发展不平衡 采取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的推进思路,往往是少部分基础条件好的村,得到了部门、单位和院校等外部力量的集中扶持和帮建,多是“锦上添花”,对于吉林省9306个村来说,大多数村得不到明显改观。

1.3对建设新农村理解有偏差 目前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普遍存在三种心态:一是急,国家出台了那么多好政策,为什么还没有落实下来,心情很急切;二是高,对新农村建设期望值高,要求高,比较理想化,认为国家要帮助他们建房子、安自来水、建设新村庄等;三是靠,部分农民认为,现在国家给政策,要等政策,给资金,不能着急搞建设,这样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

1.4农村劳动力呈现“老龄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和有一定工作技能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在家留守大都是老人和孩子。农业生产上存在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加上劳动力素质低,科学种田水平不高,效益不佳。

1.5农民思想不解放,农业增收渠道不宽 农村居民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农业科技水平和从业技能普遍偏低的状况还没改变,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的吸取、消化、接受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还不富裕,缺少富裕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绝大多数农民思想保守,除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外,没有其他增收渠道,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少,缺乏从事专业生产的劳动技能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本领和能力。

1.6农民的信息不畅 目前,吉林省670万农村劳动力中,受过技能培训的仅占14.4%,想接受培训的占51.7%,在农民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职业技能发展水平上,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农民文化程度低直接导致农民缺乏及时全面获取信息的能力,也使他们没有勇气走出去,害怕上当受骗,无法了解外面的世界,信息闭塞,使农民在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处于盲目状态,没有增收致富的渠道,对新农村建设信心不足。

2. 调动农民积极性,让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2.1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吉林省已完成对24.4万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但农村居民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农业科技水平和从业技能普遍偏低的状况还未改变,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的吸取、消化、接受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以阳光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培训为载体,培养管理型、服务型、技能型、文化型、经营型等新型农民,增强农民增收致富本领,推动农民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广大农民中广泛开展学文化、学技术、学政策、学法律、学知识,比增产、比增收、比贡献、比富裕、比素质的活动,培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型农民。

2.2加大宣传引导工作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把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宣传到位,解释透彻。农民最讲实际,面对看得见的利益,他们才会有积极性,抓住有利时机,多办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惠农利农工程。如修好“村村通”公路,整修好农田水利设施,建农户沼气池等。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基本内容、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进一步向农民宣讲清楚,让农民在了解的基础上理解,在领会的前提下领悟,增强农民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建设美好家园的内在愿望。只要有了群众的拥护、支持和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就会稳步扎实地顺利推进。通过他们宣传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从“要我”建设转变为“我要”建设。培养新型农民,使农民的素质、创业就业致富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2.3提升农民群众民主管理的能力 从解决农民最关注、最迫切的问题入手,推进新农村建设,找准切入点和着眼点,而这个切入点和着眼点就是从老百姓最想办的事情入手,要让他们真正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调动他们投入建设的热情。近年来,德惠市的“村村通”水泥路工程,老百姓参与建设的热情就非常高,踊跃出工出资投劳。从中看出,只要是广大群众能够受益的事业,他们都有积极性,都有热情。现在看,当前农民群众最为关注、农村最需要解决的还是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在部分乡村还比较突出。几年里,德惠市虽然完成了96%的村级水泥路建设,但还要搞好向村屯延伸,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在农民饮水、学生上学、农民看病等方面,也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和办法,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以此来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2.4尊重农民的意愿,量力而行,稳步推进 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无论是搞规划,还是搞建设,都要争得农民的同意,要量力而行,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特别是在使用国家建设性资金上,更要争得群众的同意,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大多数群众受益的“普惠制”上,不能垒大户、堆典型。否则,不但不能保护和调动好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反而容易打击和降低农民的积极性,甚至形成对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坚持的原则是“群众自愿、量力而行、积极而为、力求实效”。每一项建设都要通过群众代表大会,通过“一事一议”,不违背农民意愿,不增加农民负担;能够实现哪个目标,就要积极努力地去实现;暂时达不到的,要逐步加以实现,力求干一件成一件,让农民满意。

2.5加快农民转型,培育新型农民 当前农民的素质还普遍较低,一些农民思想观念陈旧,老守田园、小富即安、安于现状,缺少致富本领和技能,在个别地方还存在一些不良风俗和习惯,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加快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快农民转型,培育新型农民。促进他们的思想观念转型。教育引导农民敢富、快富、大富,勇于进取,积极创业,树立与市场经济和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思想理念;促进他们的素质能力转型。以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模式为基础的职教体系,保证绝大多数农民掌握1~2项生产技能和本领;教育引导农民保持传统良好的风俗习惯,树立向上、健康、文明、道德的新风尚,破除陈规陋习,塑造新型农民形象。

2.6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 新农村建设最缺的是资金,农民迫切盼望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力度,加大农业投入,拨付专项资金,增加支农惠农政策,在稳定现有农业投入的同时,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应切实向“三农”倾斜,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人居环境。要在确保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增加对职业教育、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投资、民间集资、社会赞助,能人援建等多元投资体制。

2.7引导农民发展经济,完善配套服务 发展生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农民迫切盼望发家致富、增加收入,但是由于知识水平不高、视野不够开阔等原因,缺少致富必需的信息、技术、资金、营销等因素,因此,农民希望能够建立完善的系统配套服务,对生产经营进行指导、帮扶和服务,尤其是为他们提供新项目、新信息、新技术、新品种,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让农民更加放心、放开手脚去致富奔小康。近年来部分农村成立的一些专业协会如专业农民协会、商品协会、“公司+农户”经营组织、互助组、家庭农场等经济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农民的市场主体作用,较好地起到了连接市场、服务农民的作用。

2.8制定长远的整体规划并坚持落实 农民盼望针对本村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科学的合理的长远的整体性规划,包括经济发展、村容村貌、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并坚持把这个规划循序渐进地逐步落实下去,不要变来变去、朝令昔改,不能前建后拆、劳民伤财,也不能拔苗助长、贪功求快。坚决禁止以资代劳,不得加重农民负担。对于有条件的村,可以用集体积累进行村内公益事業建设,但不得举新债,谁举债谁偿还。

猜你喜欢
积极性农民群众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多让群众咧嘴笑
饸饹面“贷”富农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