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冰 黄曼
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有着辉煌灿烂的成就。在中华深厚的文化中扎根、生长。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感知方式和美学思想。在中国画中的最高境界不是单纯的描绘出客观物体,而它是在客观事物运用笔墨进行立意为像,是一种独立的意识和精神。这也是中国画写意真正的内涵。中国画写意自形成以来,贯穿于整个中国画领域最突出的就是中国画写意性。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朝代的画家们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他们既承认绘画来源于客观的世界,又注重画家们主观的心理感受。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画在唐宋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们强调绘画是为了“写意”、“写性”、“写心”,而状物是为了“寄情”。因此,写意并不是在中国画中的表现风格和手法,而是一种理性的艺术观念。
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是中国画写意中最高的境界。韵是一种感觉,在画中流淌延伸,让人回味无穷,它的意境、意趣妙趣横生。如果一幅绘画作品中既有人的情感在里面又合天意,动生情,情入画,才能体现内在的生命力。在中国画中,无论是人物、花鸟,还是山水都需要灵气和生命力。所以,意境是中国画中的灵魂,也是写意画中的灵魂。
中国的陶瓷绘画早在远古陶器时代,人们就用直观的线条在陶器上进行装饰。所以,陶器绘画的发展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人类标志性的遗产。从起初简单的几何图形发展到宋代线条饱满成熟,在对陶瓷的装饰上展现了更多的工艺特性。随着人们对陶瓷绘画的进一步研究,明代在陶瓷上进行藤枝缠绕相错的画面,在瓷器上形成强烈的艺术感和节奏美感。在近代的装饰中,绘画构图更加严谨,线条更加饱满,而且表现的形式多样化,形象夸张,色彩对比鲜明。
中国画的写意性依靠笔墨语言表现自然和神韵,运用传统的思想在笔墨中传达美好进而抒情。中国的陶瓷绘画在材料和技巧上都与中国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唐代之后的青花分水还是明清时彩瓷的出现,都可以闻到浓重的笔墨之味。陶瓷绘画和中国画都来源于生活,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来进行表达思想,他们都是心灵和景物的融合。
在陶瓷绘画中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绘花鸟,表现奔放自如,自然大方,它也是陶瓷绘画大写意的首次出现。作者选择了易于掌握的花鸟图,遵守中国画的主旨灵气和生命力,气韵生动,形神兼备。他们把文人画转为装饰画,在吸收中国画写意性的同时进行创新,运用陶瓷绘画中不同的材质和技术来创造出更伟大的产物。
陶瓷绘画在明代后产生了更大的发展,青花和釉里红在元代有了发展,随着技艺的提高,明清则达到高潮。童书业先生把中国瓷器史分为“青瓷时代”和“彩瓷时代”两大阶段,也是瓷器史上的古代史和近代史。在明青花的表现上,突破了元青花的表现形式,更好地吸收了国画的表现技法,取得了写意笔墨画表现的效果。明代中后期,以徐渭、陈道复为首的写意派和以吴门四家为代表的正统派两峰并立,从此大写意画家并出。至此,创造出青花“分水”的技法。大写意的青花从此兴起。
其实青花“分水”的技巧是学习了中国画写意画中的笔墨变化而来的。利用分水法把青花料分成五种不同的深浅色调,就像国画墨分五色的样子去画青花。青花还能像国画一样产生晕染生宣的效果,因而,青花在表现笔墨大写意的时候游刃有余。
王步是陶瓷绘画的大家,尤其是对于青花写意极为擅长,炉火纯青。他的勾线分水都是完美的结合。被人们称为“青花大王”。他晚年时期创造出“淌水法”泼墨花卉,笔墨简洁、奔放自如、形神兼备,如同中国画的写意浑然天成,非但以形胜,更以意胜。
中国陶瓷的绘画中不仅青花受到中国画写意性的影响,在古彩、新彩、粉彩中也颇有很大的影响。纵观中国陶瓷绘画的发展,其表现的风格都是中国画的风格。从写意性上看,都是国画风格在陶瓷材质上的表现、继承和创新,或者说以陶瓷材料为新的载体。因此,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气韵生动、形神兼备为一体的中国画写意还在影响着中国陶瓷绘画在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