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时代》封面中国人物

2012-04-29 00:44陆杨
时尚北京 2012年4期
关键词:什锦吴佩孚公馆

陆杨

提到吴佩孚,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大军阀”三个字。中学时在历史书上,也看到描写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的故事,长大之后,再回过头翻阅有关他的传记和评论,似乎对他的印象又有了些许改变。他曾经叱咤风云,又曾经清廉自律;他曾经镇压革命,又曾经坚决抗日。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物?让我们走近吴佩孚位于什锦花园胡同23号的故居,去探究一二。

吴佩孚(1874-1939),

字子玉,汉族,山东蓬莱人。父早过世,为解家贫,13 岁投登州水师学兵,结识军校老师段祺瑞,立志出人头地,22岁考取本县秀才;后拜曹锟、袁世凯门下;护国讨袁运动兴起,隨营入川镇压蔡锷领导的云南护国军;1917年7月,任讨逆军西路先锋,参加讨伐张勋复辟,同年孙中山组成护法军政府;1919年12月冯国璋病死,曹锟、吴佩孚继承了直系军阀首领的地位;1939年12月4日,吴佩孚因患牙疾身亡,时年65岁。国民党政府追认其为陆军一级上将。

1924年9月8日,新鲜出炉的《时代周刊》让美国人大吃一惊,这期的封面人物居然是个黄种人!照片下的说明是“General Wu(吴将军)”和“Biggest man in China (中国最强者)”,“吴将军”指的就是吴佩孚。那时,他被北洋政府授予“孚威上将军”称号,手握重兵,是当时实力最强,控制地域最广,最有希望统一中国的军阀,这大约是吴佩孚一生最为显赫的时候。不过顶峰过后,便是江河日下。

寻迹

吴佩孚故居所在的什锦花园胡同属东城区景山地区,初春的阳光照暖了南吉祥胡同的每一座院门,大爷大妈们三五成群地聚在门口,他们所讲的陈年旧事远得可以上溯到六七十年前,其中竟也能寻到吴佩孚的影子。一位老人回忆,1940年,也就是北京被日军占领时期内,不远处的什锦花园胡同有一次风光的大葬。当年,他的老伴也就十来岁,和街坊的几个孩子一起帮着出殡的队伍打白旗。纸扎的金童玉女、香车宝马付之一炬,深居简出的“孚威将军”被抬出了吴公馆,停灵在拈花寺里。

什锦花园胡同23号,旧时的门牌是什锦花园11号,在胡同中段北侧,坐北朝南,是一座占地面积4200多平方米的院落。此宅原为北洋政府行政长官薛之珩的公馆,经时任北平绥靖公署主任张学良出资修葺一新后,吴佩孚于1932年入住,直到1939年12月4日辞世。世人遂称什锦花园23号为“吴公馆”。

初探

当年,吴公馆的正门开在院墙东边,如今门被砖封死。顺着院墙向西来到了吴公馆现在的大门,朱红色的门前挂着醒目的铜质门牌号,院子里立着一座白色办公楼。在这片钢筋水泥下不知能否找到当年的老地基,这里应该是吴公馆主体建筑的所在地。据胡同的老住户回忆,文革以前,院里还保留着当年吴佩孚住过的二层小楼。

失意在北京的吴佩孚,经济方面全靠旧友故交来援助,据说是过得有些拮据,但气派不减当年,仍然维持着“八大处”的体制。也就是说,什锦花园胡同23里曾经设有“军备处”、“总务处”、“副官处”等办公室,吴佩孚坐镇在二层小楼上,这“八大处”排兵布阵一样守护在他周围,再加上驻扎在不远处的几百名卫兵,这座花园般的公馆就如同停泊在京城里的一艘军舰,可攻可守。走进23号的大门,巍巍一座吴公馆留下的只有前院一排倒座房和东西两个小跨院。

西跨院:已改造成了办公用房

西跨院留着正房和倒座房,据在这里工作人员介绍,解放后,吴公馆成了运输研究所,到了文革期间部委合并,23号院的办公人员猛增,不得不拆了前院的二层小楼,盖了今天的办公楼。2000年前后,运输研究所搬走了,院子租给了东城区人事局。现为东城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办公用房。

这座藏在小巷深处的宅院现在比较幽静,是个养老的好地方,而当年这里却是门庭若市,难得清静。北上之前,吴佩孚多少有些“重整山河”的想法,政客们深知“孚威将军”的号召力,吴公馆前人喊车鸣,出入的净是“北洋遗老”,可惜吴佩孚的卫队很快就被张学良缴了械。

东跨院:还有几件古董

东跨院院内的几件原装古董都被放在这里。推拉式的单扇木门开在西墙上,门边还有两个残破的石鼓。推开门,顺着檐下的走廊来到院中,一棵几盘几曲的老树伸展枝条占了半个天空,不远处摆着石桌,桌边刻着十二生肖。这些充满趣味的石雕展现的是生活的另一面,不能东山再起的吴佩孚亲自撰写了一副对联挂在什锦花园里,萌生出“灌园抱瓮,真个解甲归田”的念头。

功过

什锦花园胡同的16至18号院由吴佩孚的家眷亲属和随行居住,23号院是这个北洋军阀直系首领的公馆,他在这里办公会客。

吴佩孚原拥兵五十万,作为北洋直系军阀首领,在军阀混战中涂炭生灵,其罪重矣。尤其是在1923年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血腥屠杀罢工工人和共产党员,亲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是“二七惨案”的罪魁祸首,双手沾满了百姓和士兵的鲜血。

可是吴佩孚也有另一面,他一生不敛财,仅靠民国政府资助及出售书法,做佛事善事维持生计。且吴佩孚在民族气节方面大节不亏。

在五四运动中,吴佩孚公开表示支持爱国学生,并要求释放学生,收回青岛。五四运动直接目标之一是拒签《巴黎和约》,即“外争国权”。但当时却有所谓“两害取轻,毅然签字”的叫嚣。对此,吴佩孚联络谭延、赵恒惕、冯玉祥等61名南北将领公开通电表示反对签约。吴佩孚以极为尖锐的措词痛斥日本侵华野心,再次表示军人的爱国之责,不惜对日一战。一时,吴佩孚有“爱国将军”之美誉。

“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吴佩孚坚决不入外国租界,仍然住在什锦花园23号,顶住了日本侵略者的软硬兼施,宁死不当汉奸。日本侵略者侵占北平后,自认为吴佩孚可以利用。于是,日本特务和汉奸等相继粉墨登场,劝吴佩孚出山。一时间,吴公馆门前车水马龙、说客盈门。但是,吴佩孚却提出出山的先决条件是日军先撤出北平,令说客们碰了钉子。

吴宁死不当汉奸,金钱和强势没有动摇其民族良心,吴因牙病发炎,引起发烧,最后惨遭日本医生的毒手,于1939年12月在什锦花园胡同23号撒手人寰,享年65岁,这是吴佩孚生命最后的绝唱。

也是因为他的晚节,吴佩孚的故事才得以在什锦花园一带流传,直到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走在什锦花园胡同里还能听到白发老人在描述,当年的吴公馆和日本占领时期的“孚威将军”。

延伸故事 离奇死因

对于吴佩孚的死,可谓众口一词,说他大节凛然,保住了中国人的尊严,但关于他的死因多少有些蹊跷。1939年11月,他因吃羊肉饺子被骨屑伤了牙齿,日本特务芳太郎介绍一个日本医生为他治疗,从突患牙病到蹊跷辞世,只有短短的10天,一代巨擘离奇地结束了一生。噩耗传出,北平的日本占领军和汉奸政权重重祭奠了这位不肯屈就的大人物,甚至连日军侵华最高司令官也参加了公祭仪式,而华北沦陷区的各省市三日之内均下半旗志哀。

吴佩孚之死,一直有三种说法:一是被日本人害死说,这也是内地和台湾都认同的一种说法;二是被国民政府的特工人员投毒致死说,这是当时报纸上的说法;三即患牙病并发败血症说,这是参与“吴佩孚工作”的日本高级间谍的说法。

一言保故宫

民国时的民主,总有些让人不好理解的地方。当时的国会,居然通过决议,要把紫禁城里最精华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拆毁,在原地建设所谓的西式议会大厦。

当时人在洛阳的吴大帅惊闻此讯,立马把一封电报拍给了大总统、总理、内务总长、财政总长四位,而偏偏不给当事者——参众两院院长!电文依然是掷地有声的吴氏风格:何忍以数百年之故宫供数人中饱之资乎?务希毅力惟一保存此大地百国之瑰宝。无任欣幸,盼祷之至!

老吴是谁?一句就管用了。各报刊登载了吴氏通电后,颂扬吴帅之声鹊起,抨击国会之议潮涌,“保存此大地百国之瑰宝”的一句话让国会议院们噤若寒蝉,故宫三大殿方幸免一劫。

三不大帅

不借外债:现在的教科书上说直系获得了英美的支持,其实吴佩孚一生都没有向外国人借过一分钱。真正获得过英美支持的是直系中的冯国璋和孙传芳,吴佩孚是军阀中的例外。

不入租界: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吴佩孚败给了张作霖和冯玉祥,部下劝他到租界里躲躲,他不听。1937年,日本占领北京,蒋介石劝他南下,他回电说:“世上有桃源则去,未有则不去”,有人劝他搬进天津租界,他不去。1938年,曹琨病死在天津法租界,他不愿自毁誓言,只在北京设灵堂祭奠。

不纳小妾:吴佩孚的妻子张佩兰是一个普通小店铺老板的女儿,两人结婚时吴佩孚还是一个破落的穷秀才,后来吴佩孚辉煌后,始终不肯抛弃其糟糠之妻。更难能可贵的是,两人无子女,其妻劝吴佩孚纳妾,不要断了吴家香火,吴不从。1922年,一个德国贵族女子露西,迷上了吴佩孚,不远千里跑到洛阳,向他当面求爱,被断然拒绝后,露西还不死心,回到上海,不断给吴佩孚写情书,几个月后,所有的情书都没开封的退了回来,最上面的一个封面上还写着“老妻尚在”四个大字。

猜你喜欢
什锦吴佩孚公馆
思南公馆购物节期间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沈阳远洋公馆
上海季公馆
从“三不主义”管窥吴佩孚的儒学情怀
Vanke’s Empire
吴佩孚鸡屁股“退敌”
低情商,易受伤
新媒体背景下我国政治粉丝的话语表达分析——以“什锦八宝饭”和“学习粉丝团”为例
Indian Restaurant Set to BeCome the First in the World to Deliver Ta heaways by Drone
吴佩孚的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