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曦
廉洁,即公正不贪,清白无污。廉洁文化是廉洁的理论和行为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的文化总和,是关于廉洁的知识、理念、制度及与之相对应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的总概括。“廉”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自古就成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早在春秋时期,孟子就提出“善养吾浩然之气”。他曾经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古往今来,“成由勤俭败由奢”,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要以史为鉴,代代传承历久弥新的古代廉政文化。
廉政文化;廉政建设;精神支柱;腐败问题
廉政文化是一种精神支柱。如:克己奉公,这是从孔子等先秦诸子白家到近代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共同的主张。他们提倡“发求诸己”,保持高尚的节操,要求为官者“清新寡欲、淡泊明志、慎独律己”。这些廉政思想都鼓舞着历代官员拿出勇气,抵御各种诱惑。北魏时田豫做护乌丸校尉,他作风朴素,“清俭约素,赏赐皆散于将士。”鲜卑族首领私下赠送的礼物,他不便回绝,但都记录在册,礼物全部送到公家的仓库,然后如实上报。皇帝褒奖他的廉洁,赐他五百匹绢。他将绢一半赠给手下将士,一半作为礼物回赠给鲜卑族首领,从而以“私遗不入家”为后人所敬仰。为官者必须上孝于天、中敬于父母、下爱于民。这些都是十分有效的道德约束,更是一代代清官诞生的精神力量。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廉政文化,就是在继承祖国悠久廉政文化精髓基础上的发扬,把“尊廉尚洁”作为廉政廉洁文化建设的社会风尚,把握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构筑积极、客观的社会评价体系,培养公民的社会正义感,教育人们分辨是非、美丑、善恶,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廉政文化是一种美德,是严于律己的强大动力。宋代包拯堪称古代清官典范。包拯对清廉极为重视,对人、对己、对家庭都要求极严,认为这是做人为官的根本。他曾写了一则《家训》刻在石碑上,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这实际上就是包拯要将对美德的追求化作子孙严于律己的强大动力。新时期,搞廉政建设需要营造严于律己、坚守道德底线的时代氛围。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必须坚守政治底线、经济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做到慎独、慎微、慎欲,抗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清正做人,清廉做官。
廉政文化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长子苏迈赴县太尉时,苏轼送他个砚台,上面有苏轼亲手刻的砚铭:“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苏迈表示一定不负父训,立志做一个为民办事的好官,这在当时成了学习的典范。纵观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典范,离不开廉政文化的熏陶。如今的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交换性、求利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所折射出的文化理念,会滋生权力寻租、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现象,所以需要发展新型的、典型的具有引领作用的廉政文化,铲除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所以,今天在各领域、各阶层大搞廉政建设,必须努力营造具有时代引领作用的廉政文化,充分发挥旗帜作用。
古代廉政文化对当今社会党风廉政建设的启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丰富而富有实效的廉政文化体系,需要倡导立足我国国情的廉洁奉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公道正派的社会文化,以不断规范和约束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增强人们拒腐蚀的能力;要以社会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以营造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的社会氛围为指向,以树立牢固的廉洁理念、构筑反腐倡廉的社会公众思想体系为根本任务,使廉洁意识内化为社会公众的思想准则和道德准绳,外化为社会公众倡导廉洁的自觉实践,让廉洁文化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社会精神风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廉洁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强化社会舆论教育。中国民间文化中始终存有一种清官情结,崇尚清官,谴责贪官污吏。在贪官污吏盛行、腐败成风的中国古代社会,崇尚清官,谴责贪官污吏成为思想的一个特点。无论是舞台戏剧、勾栏瓦肆里传唱的内容很多颂扬为民请愿、勤廉的清官,鞭挞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元代的《窦娥冤》等戏剧,直接抨击当时的统治者。至今还在传颂的清官故事中,包拯和海瑞的故事历久弥新,代代流传,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官吏离任的时候,当地的百姓都会做出评价,送匾额,鞭挞丑陋,颂扬清廉。当整个社会腐败程度很严重的时候,民间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力量,对当朝统治者形成压力。
树立廉政典型。封建社会理论说教的同时,历代皇帝对那些清官、循吏大力宣扬提倡,对他们进行赏赐,还要旌表其事迹,通告全国,树为榜样。例如对于廉吏,朱元璋不仅恩赐,还专命鼓乐为他们开道,在家乡为其建牌立碑,使他们光宗耀祖,远近驰名。廉吏即使在其他方面犯了罪,他也往往因此网开一面,从轻或免于处罚他们,以教育他人。唐朝开元年间皇帝对宰相卢怀慎廉洁简朴的事迹进行大肆表彰。雍正把田文镜树为管理楷模。有些榜样人物死后还在治地或其家乡立祠,载入史册,借以倡尊。朝廷采用此种手段来提高官吏的自责自律,让他们恪守臣道,尽忠职守。
营建廉政文化。崇尚德治,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是中华民族人文主义精神的一大特色。从源头上根治腐败,就是要在官员的思想和修养上建筑牢固的防线。标本兼治,重在预防。从古人廉政文化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全方位多层次宣扬廉政文化,积极推行廉政文化建设,丰富廉政文化内容,创新传播廉政文化载体,营造强大的廉洁从政的舆论氛围,正确引导民间廉政舆论导向,形成全社会对贪污腐败“零容忍”。各级部门在重拳惩治腐败的同时还要积极发现勤政廉政的官员,树立勤廉典型,成为社会道德标杆,发挥榜样旗帜的作用。
廉政文化更是反映国家和民族道德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廉政文化状况,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这个社会的廉政状况和水准,同时又影响着这个社会的廉政状况和水准。就个体而言,廉政文化可以使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权力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认知水平,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对全社会而言,廉政文化具有舆论和风气的导向作用。大力倡导廉政文化,可以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对腐败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推动和约束公务人员形成良好的廉政修养和生活方式,有利于铲除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所以,今天我们高呼反腐倡廉,要在各领域、各阶层大搞廉政建设,首先就应该搞好廉政文化建设,努力发挥文化的旗帜作用。
在当前各种腐败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中,文化的因素不可忽视,如果没有廉政文化作基础,腐败现象被人们看作“正常”,则反腐倡廉就很难被党员领导干部和其他社会成员认同,相关的制度与监督举措就无法真正落到实处。腐败一旦成为社会规范可以接受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腐败之风就会愈演愈烈。廉政文化抓好了,可以促进反腐倡廉教育的扎实开展、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监督的有力实施。因此,我们应背靠历史,在对古代廉政文化的创新式解读和学习中,努力构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能很好顺应时代发展的当代廉政文化体系。
廉政文化是社会广泛参与的综合体,大到政体、制度建设,小到一首歌一幅画,都有它应有的作用,它不应该被看作是作用不大的“细枝末节”。发挥文化阵地和艺术形式的作用,这是在全社会培育廉政文化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只有构建丰富而富有实效的廉政文化体系,营造起一种“崇尚廉政”、“褒扬廉政”、“以廉为美、以廉为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崭新社会风尚,才能努力促进全社会形成“人人思廉”、“人人保廉”、“人人促廉”、“人人反贪”的良好社会环境,也才能真正发挥廉政文化的精神支柱作用、动力作用、旗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