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斐然
最近由留学服务机构启德教育集团发布的2011年《海归就业力报告》显示,如今海归的起薪一般在3000元左右,58%受访者的工作职位是普通员工。这样的结果显然跟很多人出国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而且出国留学一年的学费加生活费,大约需要二三十万元人民币,这笔投资能否保值,成为留学生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对于今年24岁的沙叶舟来说,出国留学原本看起来很美。不管是在家里翻看曾在德国任教的姥爷带回的德语书,还是听曾在法国进修的爸爸讲起的海外轶事,出国都是件挺带劲儿的事。
2011年夏天,沙叶舟被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录取后,拉着妈妈参加了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举办的留学行前交流会。没想到在这里,他却听到了一个“不想听到的事实”。据英国大使馆统计,沙叶舟攻读的金融专业的硕士留学生,归国后平均第一次就业率只有60%,起薪在3000元到4000元。
并非独有沙叶舟所选的金融专业起薪低。根据启德教育集团于2011年10月16日发布的一份对7000多名海归调查所得的《海归就业力报告》,如今,海归的起薪一般在3000元左右,58%受访者的工作职位是普通员工。这个数字就像一根针,刺破了沙叶舟充满期待的希望气球。“没想到就业形势已经严峻到和本土大学生同工同酬的地步了,那还花这么多钱出国干吗?”沙叶舟反复问自己,一时找不到答案。
海归们的困惑:“花了这么多钱,耽误这么多时间,结果怎么会这样?”
从交流会回家后,这个学校辩论队的选手召集全家开了个小型家庭会议,议题就是:从投入产出比上看,出国读书到底值不值?
就在2010年夏天,全家开会讨论是否出国的时候,沙叶舟论点很明确:“作为家里学历最低的本科生,考虑到金融业在亚太地区的发展前景,出国对我来说是恰当的选择。”那次,他赢了,家人一致通过此提议。
这次,他的论点依然明确:“出国是笔大投入,一年的学费加生活费需25万元到30万元,可它的产出却和同年国内应届毕业生相当。我可不希望在很长时间内,投入收不回来。”
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归遭遇就业瓶颈,能为沙叶舟的论点提供佐证的人并不少。2011年4月从美国完成本科学业回国的叶梓,直到现在还在寻找自己的“产出”。
叶梓在找工作期间,发现自己昂贵的学费能换来的,只有在接受群体面试时的一句提问:“有国外求学背景的这位同学,你怎么看待这个话题?”尽管如此,她最终还是没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尤其让叶梓郁闷的是,每当她自信满满地想要详述在国外留学期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时,面试官都会打断她:“我明白,就是英语好,是吧?”
这样的冷淡遭遇,显然跟很多人选择出国的初衷背道而驰。根据启德教育机构的调查,58%的留学生把“增强就业竞争力”作为出国的首要目的,而“专业排名”和“就业前景”则是他们最为优先考虑的因素。
无奈现实却不如想象中美好。曾在招聘会上做现场心理咨询的李智回忆说,在一次有100多家企业参加的留学生招聘会上,有许多海归光顾她的咨询室,他们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花了这么多钱,耽误这么多时间,结果怎么会这样?”
“别看都是海归,一点看不出什么优越感,反倒一个个眼泪汪汪的。”李智说,“大部分人不能接受,高学费换不回高薪工作。”
沙叶舟算了一笔账:“如果想一年收回成本,月薪就得达到1.6万元,那不是一个应届毕业生能找到的工作啊!”
尽管最终沙叶舟还是按原计划踏上了留学路,他却学会了更加直面现实:他让自己尽量忘了此前对留学生活的美好期望,在行前的一个月时间里,到处打听回国后的就业形势。
海归数量越来越多,回国后的就业前景已不像过去一片光明
到达英国伦敦,沙叶舟揣着对回国惨淡就业前景的担忧,“硬着头皮开始了新生活”。
他发现,实际开始的课程,似乎和国内大学没有特别大的区别——上课用的是同一套经典教材,授课方式依然是“点名—讲课—问答—下课”的模式,除了站在讲台上的是异国面孔外,这一切并没让他感到“物有所值”。
2011年从英国留学回来的澹宁也有着和沙叶舟一样的感觉。短短一年的留英生活,常常让她产生怀疑——每天只是上课下课,没学到多少跟国内不同的东西,连英语也没有提高很多。
“出国前,我觉得自己是一颗不起眼的土豆,别人都说,留学回来就变成金子了。可是现在我回来了,觉得自己还是个土豆,金子在哪儿呢?”澹宁说。
喜欢用自己所学的经济学知识解读世界的沙叶舟,分析海归贬值的原因时说,“以往信息通信不发达,留学生可以带回国外的先进知识,作为一种稀有信息持有者,价值自然高。可如今一切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海归身上那层‘金自然就渐渐脱落了。”
海归贬值的另一个原因,是海归数量越来越多。沙叶舟所在的金融学专业里,150名学生中有三分之二是中国面孔。而他在伯明翰大学读书的中国同学则告诉他,自己所在的班上只有十几个外国人,“整个儿一个中国班”。
恐怕将来他还会看到更多的中国人。据教育部统计,中国2010年新增出国留学人员为28万人。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2年1月5日发文称,2011年年出国留学人数约为35万人。
如此一来,这些漂洋过海留学的学生回国的时候,也会面临一个庞大的竞争群体。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已达63.22万人,预计“十二五”期间,留学回国新增人员将达50万人以上。
另外,海歸所学专业过于集中,也是导致海归贬值的原因之一。据《海归就业力报告》,59%的海归留学时选择的专业是经济、管理类的商科专业。负责调查的郑启煌解释说:“商科最热,原因很简单,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回国好找高薪工作,见效快嘛。”
而现在,“学金融的海归起薪3000元”这个数据,像锥子一样刺痛着沙叶舟。他不得不“抓紧时间为自己增加附加值”,留学生活变得像一本严格执行的计划表——回国前得找一份实习,因为有了国外工作经验,回国找工作会加分;在毕业前发表一篇论文,这样回国进学术机构会比较有利……
就这样,“尽快”成了沙叶舟频频提到的一个词:“现在我的期望并不是很高,我只希望能尽快毕业,尽快回国,尽快回去找工作。”
就业也成了身处异国的中国学生聚会的热门话题。但每次聊起来,大家脸上都是“一片愁云惨雾”。
“不管决定留在英国,还是回国就业,几乎所有人对于未来该干什么都没底儿。”沙叶舟说。他只能一边用大道理安慰别人,一边自己心里发慌:我的未来该怎么办?
将留学当成一种教育投资,能否保值成了人们心头的疑问
沙叶舟从2011年9月留学到现在,他见到中国同学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快去投简历。”
“对于未来,大家都迷茫,可是我们没有资本迷茫。”沙叶舟说,“下半年一迷茫,欧洲企业招聘错过了,过了年再一迷茫,中国企业招聘又过去了。你这一迷茫,所有招聘都打水漂了,又要等一年,迷茫不起啊!”
沙叶舟每周都会登录国内的招聘网站,搜索企业招聘时间,还会定期查收学校的就业办公室提供的实习信息邮件。现在,一切跟“招聘”有关的事,他都能有条有理地细数一番。
这个学金融学的小伙子和隔壁的博士生学友一起算了一笔账。只算学费的话,每小时的课程折合人民币500元,这让他很心疼:“比如说你上课走神或者压根就逃了这堂课,那这500块钱都白白浪费了。当然了,要是连生活费都算进去,这个数字更惊人。”
在一些家境条件好的留学生看来,这个数字不过是一顿饭的价格,但对于父母是工薪阶层的留学生来说,这种开销却让他们十分在意。在启德教育机构对于有意出国留学的学生的统计里,家庭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占52.28%。报告称,这个数据说明留学越来越平民化,越来越多家庭将留学当成一种教育投资。
而这笔投资能否保值,成了人们心头的疑问。在心理咨询师赵明遇到的咨询对象中,一名杂志版面主编就成了海归贬值的牺牲品。他原本为了升职而出国进修,却在回国后发现,与他一起竞争的海归越来越多,自己连原来的职位都应聘不上了。
这样的例子动摇了很多人出国的信心。在大学做心理咨询的李智,常常遇到学生掰着手指细数“出国的投入和产出到底值不值”,“耳朵都快听出茧子来了”。
不过现在,“出国值不值”已经不再是一个困扰沙叶舟的问题了。在他看来,今天的留学生就是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商品是没法给自己定价的,一切要看市场的评价。
刚留学不到半年的沙叶舟,已经向国内的几家企业投递了简历,现在他甚至还收到了几份面试通知。
“这都是被现实逼出来的。”沙叶舟摇着头说。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