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模又称“人儿模”“小孩模”等,是过去孩童之“耍物”玩具,它起源很久远。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出现了绳索纹饰、彩陶纹饰,到后来的陶器纹饰图形装饰以及青铜器上的精美图形,无不与陶模陶范有关。我曾在苏州博物馆就见到宋代的泥模。这种模范成就了以后的泥模,经过漫长的演进和不断地完善,泥模成为民间艺术的奇葩。
泥模因为陶质且小而简陋不易保存,在文物收藏、传统艺术著述里很难见到其留迹。
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和文明,孕育了无尽的精神财富,处处渗透着先祖的智慧,多彩的民俗世象使得民间美术不断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现在四十岁以上的人对泥模并不陌生,这种朴实的乡土玩具曾经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三五成群的小伙伴聚在一起,挖胶泥摔和胶泥,尔后用其扣出一个个小人儿、动物、花卉、鱼虫等图形,这些贴近生活、体现民俗,具有原生态民间美术审美情趣的图形,还有通过图形映现的一个个故事、一件件器物使孩子在玩耍中对许多事物有了初步认识。泥模流传主要在京、津、冀、晋、陕、豫北、鲁北等中原区域。
泥模的图形图像源于绘画,技法上几近于雕塑中的浮雕,可谓微型浮雕。它是用雕好的模子翻印在以圆形为主,直径6厘米左右,厚不过1厘米的泥块之上,经过低温烧制而成。制作者以刀代笔,不论是阴刻、阳刻,多呈浮雕状,有运用块、面结合,压印在泥上凸起显现深浮雕的图形,粗中有细,主题突出,立体感强。有平面分层次减地线面结合刻制,压印在泥上微微凸起浅浮雕状。也有采用或阴或阳线刻,压印在泥上呈凹凸线画效果,犹如一幅线描美术作品,画面精细平整婉转流畅。
泥模承载的题材因历史时期不同而有别,其内容形式多姿多彩。既有刻画古代宴乐、出行、宫室情景的,也有刻画宝塔、曲桥、农舍等场景的;既有刻画古代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的,也有刻画现代工、农、兵形象的;既有刻画鸟兽鳞潜的,也有刻画牛、马、猪、羊禽畜的等等。泥模将有形物象抽象化造型,不求写实,只求神似,画面删繁就简,凝练概括,质朴生动,主题明确并富有生活气息和民俗文化韵味。因材质为陶质,作品多呈粗犷、稚拙,其审美情趣朴实无华,贴近民众生活态度,如《三鲜》将佛手、桃、石榴融入一个画面,象征多福、多寿、多子,体现民俗文化中祈福吉祥、渴求美满美好之寓意。《玉兔》,古人视白兔为瑞兽,意喻天下太平生活安康,在艺术处理上使其夸张变形、因象生形、因形造意、因意得神,画面古拙而朴实。《武松打虎》,凸显打虎英雄舞动的拳头,与被打趴下老虎翘起的尾巴形成的弧状相对应,中间空地标示“武松”二字,整个画面充实而饱满。《抽旱烟的老人》,表现的是现实题材,老人坐在柳筐之上,手持旱烟袋,一旁还放着拣粪的叉子,画面忘形得意,以意求神,主题简洁而突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民众的衣、食、住、行发生了极大变化。现在人们更多的是受益于物质文明带来的便利,西方文化的流入,在现代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中影响着、改变着民族传统、民俗文化以及民间美术,伴随民众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从现代媒体获取更多的、时尚的文化需求。历史条件、时间因素也使得人们的审美意识、心态适应着时代变化而变化。而古老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今天的文明进步,纯朴的民间美术蕴育着明天繁荣的艺术,像泥模艺术这样的乡土小玩艺儿,非常值得珍惜、怀念和传承。
(责编:郭文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