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编辑的复合角色及其建构

2012-04-29 03:25:33林华山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角色学术期刊

林华山

摘要:编辑职能与学术职能的复合是学术期刊编辑理想的角色状态。学术期刊编辑是职业编辑与专业学者的复合体,是编辑职能与学术职能的统一体。学术期刊编辑的成长既不能去编辑职能而单向学者化,也不可只固守编辑职能而不承担学术职能。复合型学术期刊编辑的成长需要个人、组织和体制共同铺设畅通的路径。

关键词:编辑;学术期刊;角色

中图分类号:G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269(2012)04-0087-03

学术期刊是学术传播和知识创新的重要渠道和重要平台。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学术期刊办刊水平是摆在每个学术期刊面前的核心课题。其中,加强学术期刊编辑主体建设至关重要。编辑是学术期刊的血肉,是学术期刊主体工作运行的主要执行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编辑界就如何加强期刊编辑队伍建设展开了深入讨论。在这些讨论中,与学术期刊编辑相关的讨论主要有两个议题。一是关于“编辑学者化问题”的论争。这一讨论有一部分指涉学术期刊(主要是高校学报),有一部分未明确指明期刊类型。二是直接关于学术期刊编辑队伍建设问题的讨论。较前一种讨论,第二种讨论更加明确,思考更加具体,对策更加可行。

但是,这两种讨论也还存在一些需要深入的方面。就编辑学者化问题的讨论而言,有些讨论没有明确定位到学术期刊上,导致讨论对象范围过大,引起了一些人对这个命题本身科学性的质疑。同时,由于该观点存在明显的单向思维,引起了不少误解。就后一种讨论而言,关于编辑主体建设的认识过于滞留在技术层面,没有充分体现学术期刊编辑的复合角色内涵。

笔者认为,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应是职业编辑与专业学者的复合体,是编辑职能与学术职能的统一体。从这种复合思维出发,学术期刊编辑的成长既不能去编辑职能而单向学者化,也不可只固守编辑职能而不承担学术职能,应是编辑化和学者化的互为建构过程。

一、学术期刊编辑角色复合建构的必要性

学术期刊编辑的复合角色是由学术期刊及其编辑所处的生态决定的。学术期刊编辑首先是一位专业编辑,这是其根基。这一点是比较明确的,也是为何不能提倡单向的编辑学者化的根本原因。然而,学术期刊编辑在作为职业编辑的同时,还具有学术角色,承担着学术功能。这种角色内容是包含在学术期刊编辑的复合角色构成中的。学术角色是学术期刊编辑角色构成中的一种自在的应有的内容。学术期刊编辑需要履行学术角色是由多方面因素规定的。对于这一点,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

(一)学术期刊的学术性规定了学术期刊编辑要履行学术角色

根据不同的标准,学术期刊有不同的分类。按照读者对象来分,《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将期刊分为 4 大类:一般期刊( 面向所有读者);学术期刊(面向专业工作者);行业期刊(面向行业管理部门与企业);检索期刊(面向文献收藏与管理机构)。还有另外一种分法,就是将期刊分为大众期刊和学术期刊。相应地,根据不同的标准,可把编辑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根据编辑在所编文稿中的具体作用,可分为策划编辑、文稿编辑和文字编辑;根据编辑所使用的传播媒介,可分为报纸编辑、期刊编辑、图书编辑和影视编辑等。运用上述大众期刊和学术期刊分法,编辑自然也可分为大众期刊编辑和学术期刊编辑。学术期刊编辑与大众期刊编辑存在明显差异,表现在目的、主要服务对象和运作模式等三个方面不同[1]。学术期刊是以专门学者为作者和读者对象,报道学术研究成果的杂志。自然,他们承担的角色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学术期刊编辑要致力于提高期刊的学术性。学术性是学术期刊区别于其他期刊的根本属性。学术性是学术期刊特殊本质规定的个性内容,是对学术期刊提出的特殊和基本的要求。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编制我们可以看到,它所采用的7个指标(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和获国家级奖数量),均属期刊的学术水平评价范畴[2]。

(二)编辑职能的文化性规定了学术期刊编辑要履行学术角色

学术是文化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期刊编辑更要自觉明确自身作为文化人的意识。这是因为编辑活动具有文化增值意义。“编辑活动是参与人类文化创造的社会活动。编辑活动的基础是文化生产,编辑活动的过程便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反过来说,文化生产正是通过人类的编辑活动而缔结成为成果,构成文化系统,并进入社会传播网络的”[3]。我国编辑职能经历了收集与诠释、整合与开拓以及创意与造新的演变[4]。在当前的创意与造新阶段,不少编辑在获得市场成功的同时,往往也存在文化使命和文化传承的缺失。这一现象也同样存在于学术期刊中。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有待提高,学术期刊中存在着学术重复、学术腐败等种种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学术期刊编辑没有履行好应有的学术职能。学术期刊编辑不能仅停留在细微技术修改层面,而应进入到推动期刊学术水平提升和推动整体学术事业发展的层面上。因此,增强学术期刊编辑的学术水平,增强其学术使命感尤为重要。学术期刊编辑要承担这样的基本责任:及时刊发反映学术动态的最新学术成果,通过编辑创造性劳动引导学术研究、激励学术创新。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编辑活动主体的学术期刊编辑,要努力在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去实现自身的文化理想。

(三)编辑活动的对话性规定了学术期刊编辑要履行学术角色

编辑是学术研究工作的重要环节。编辑活动的本质是主体之间基于交往的平等对话。“编辑活动是编辑主体对精神文化产品(编辑客体)的选择、加工,并使精神文化产品达到增殖的文化实践活动”[5]。编辑活动的对话本质要求学术期刊编辑承担学术角色,具备基本学术素养。编辑活动中的对话包括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和与读者的对话。学术期刊编辑与文本的对话,实际上是与作者的间接对话。不管是与作者的直接还是间接对话,学术期刊编辑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素养,才能具备对话的资格。而与读者对话,也要求学术期刊编辑能具备对话的能力。因此,学术期刊编辑成功开展对话活动,需要有一定水平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素养。编辑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就可以吸引有水平的作者,就可以提出有水平的课题,就可以跟有水平的作者取得共同语言平等对话,就可以对学术作品提出中肯的意见帮助作者提高作品的水平,这一切的总和就是可以使刊物在质量上提高档次[6]。

二、学术期刊编辑复合角色的内部构成

理想的学术期刊编辑应是编辑和学者的融合。复合型的学术期刊编辑应同时承担编辑职能和学术职能。在学术期刊编辑复合角色的内部构成中,编辑职能与学术职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一)学术期刊编辑复合角色的内部矛盾关系

在对立的方面,编辑职能与学术职能是两种不同的分工。这也是有人反对“编辑学者化”的重要论据。比如,有的学者就从职业角色、评价标准、学习内容三个方面指出了学报编辑与学者两种社会角色不相容、不可调和[7]。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意见是有一定道理的,揭示了编辑职能与学术职能的对立关系。同时,二者还具有统一的关系。复合的学术期刊编辑是“编研一体”的编辑。正如当代中青年编辑家、著名的学者型编辑王建辉同志认为“这样的一种编研模式,也就是新一代编辑的人生追求”,要“以学助编、以编助学”[8]。

在二者统一中,矛盾的双方处于不同的地位。在学术期刊编辑复合角色结构中,编辑职能是本,是学术期刊编辑存在之基础。学术职能是流,是学术期刊编辑角色的必然延伸。学术期刊编辑职能引发了其学术职能之必要——延伸其学术职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编辑职能。学术职能是服务于编辑职能的。也就是说,要求学术期刊编辑承担学术角色,但不能否认其作为编辑的第一身份。在坚持这个前提下,以当好学术期刊专业编辑为目的,不断提高自身学术素养,乃至成为某一学科或专业的学者。

(二)学术期刊编辑复合角色内部统一的基本方式

学术期刊编辑角色的复合建构既要把握二者的对立,不可无视对立,走向极端;又要促进二者的统一,促进编辑角色的完整,促进学术期刊的发展。学术期刊编辑编辑职能与学术职能角色统一的基本方式主要有如下三种。

第一,有选择性地开展学术研究。学术期刊编辑开展学术研究是角色复合的基本方式。学术期刊编辑开展学术研究应是有选择性的。学术期刊编辑开展学术研究的内容大体有以下四种情形[9]。一是根据个人所承担的编辑专业,选择这一专业学科(如文学 、哲学、经济学或历史学等)有关专题,作为学术研究的目标。二是在出版学、编辑学、出版史或图书史等研究领域里选择适当题目作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三是通过编纂活动和审读各类图书的实践,有目的地进行学术性的研究。四是完全出于个人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的研究题目。学术期刊编辑的学术研究应以提高学术期刊的编辑能力为目标,把握学术研究的重点。与一般作者相比,学术期刊编辑的学术研究应以通观全局为主要目标,侧重宏观探讨;应具备全局观,善于把握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的学术发展史,能够站在更高层次上把握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二,有针对性地提供科研服务。学术期刊编辑角色复合的另一个重要形式是为作者的学术研究提供科研服务。有学者指出,学术期刊编辑服务科研的策略主要包括指导论文写作、帮助选择期刊、提供学术前沿科研信息、规避学术不端和提供文献资源服务等[10]。尽管学术期刊当前处于“卖方市场”,但由于学术期刊的特殊使命和同行的激烈竞争,学术期刊编辑更要建立起面向优质作者的全程的、周到的和无间隙的科研服务。在编前,学术期刊编辑要加强对期刊重点作者和目标作者的组稿、沟通力度,对优质稿件和有完善潜质的稿件及时回复或提出完善意见,提高效率推动稿件尽快进入审稿程序,并及时告知有关作者审稿结果。在编中,学术期刊编辑要及时就编辑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及时同作者沟通,力争使作品完美,并按时出版。在编后,学术期刊编辑要及时向作者寄发样刊和稿酬,完成学术期刊的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发行,向有关学术评价机构推广和宣传本刊刊发的优秀成果。这样做有利于不断培育优秀作者队伍,保证优质稿源的持续性,确保期刊的学术质量稳步提升。总之,学术期刊编辑主动为作者提供科研服务,既不是编辑的分外职责,而是学术期刊编辑角色的内在规定。

第三,有目标性地提高学术素养。编辑职能与学术职能复合的另一重要方式是学术期刊编辑不断提高自身学术素养。这是二者复合的高级形式,也是一种理想的自然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每个学术期刊编辑成为具有较高学术修养的编辑。同样,达到这个境界也是每位学术期刊编辑应该确立的职业目标。可以说,具有较高学术素养的学术期刊编辑才是真正“完成了的”职业编辑;而合格的学术期刊职业编辑也才是真正“复归了的”专业学者。这是一种从自在的学术期刊编辑成长为自为的学术期刊编辑的过程,也将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术期刊编辑成长中存在的职业异化问题。对此,学术期刊编辑应努力塑造自身的理想人格。该理想人格形态是“以求真奉献呼唤主体性的德性人格、以好学深思探索创造性的文化人格、以感知注意追求审美性的审美人格,是学术期刊编辑的理想人格”[11]的统一。

三、复合型学术期刊编辑成长基本路径的铺设

学术期刊编辑复合角色的建构需要创造一定条件。在当前,复合型学术期刊编辑的成长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障碍。这些障碍既有来自微观的个人因素,也有来自中观的编辑组织因素,更有来自宏观的体制因素。对此,相关方面需采取相应措施,为复合型学术期刊编辑的成长铺设道路。

(一)复合型学术期刊编辑成长的个人路径

对于学术期刊编辑而言,他们需要强化自身的职业意识。强化职业意识,其中既包含编辑学和编辑技术方面的职业提升,也包含学术职能方面的不断提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不断提高学术期刊编辑个人的学术洞察力。复合型的学术期刊编辑并不一定要求他们成为学者,但是要求他们具有相当的学术敏感性。学术期刊编辑要熟悉相关学科的学术动态和前沿研究情况,掌握相关领域研究的基本发展趋势,关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等领域的研究状况。要做到这一点,学术期刊编辑就要保持持续的学习状态,做一名学习型的学术期刊编辑。这里有几个可行的途径。一是要通过了解各级各类尤其是高级别的基金项目信息和学术研讨活动信息,准确掌握学术前沿动态。二是要动态跟踪相关作者或目标作者的研究情况,阶段性了解他们的研究进展,及时为他们成熟、优秀研究成果的刊发提供便利条件和开放平台。三是要经常查阅索引性文献资料,及时了解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最新情况。比如,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期刊编辑,可以经常查阅与本刊所属领域密切相关的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或查阅《全国报刊索引》等。掌握这些信息有助于增强学术期刊编辑约稿的方向性、审稿的明确性和编稿的科学性。

(二)复合型学术期刊编辑成长的组织路径

复合型学术期刊编辑的成长还需有中观环境的保障。这就是要构建学习型的编辑组织。学习型组织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前沿的管理理论。学术期刊编辑脱离不了其所处的工作环境。适应时代发展的编辑组织应建设成为有利于学术期刊编辑成长的平台,实现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的共赢。学术期刊编辑部应是一个学习型的编辑团队和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术期刊编辑能在团结、民主的氛围中工作。学术期刊编辑和期刊本身都将受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学习成为工作新的形式”的学习机制带来的积极影响。

(三)复合型学术期刊编辑成长的体制路径

复合型学术期刊编辑的成长还需要有体制的保障。学术期刊编辑是承担学术传播和学术创新的社会总体分工的一部分。他的成长自然离不开社会提供的相应条件。复合型编辑的成长需要社会认可编辑的学术活动及其社会地位。同时,学术期刊的办刊体制也要有利于促进复合型编辑的成长。在当前,需要进一步凸显学术期刊编辑所内含的学术身份和地位。教育部早在1978年出台的《关于办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意见》中就明确规定,“学报编辑部应相当于系一级或校属研究所一级的学术机构”。教育部在2002年《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意见》中又强调,“学报编辑人员是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应列入教学科研编制,享受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的待遇”[12]。对于这些文件规定,需要在实际中予以切实贯彻和落实。

总之,编辑职能与学术职能的复合是学术期刊编辑理想的角色状态。学术期刊编辑要自觉成为“编研”一体的编辑。唯有如此,学术期刊办刊质量的提升才有坚实的主体保障,学术期刊编辑本身才能成为一个非异化的“完整的人”。

参考文献:

[1] 苏良亿.学术型编辑与大众型编辑的三大差异[J].编辑之友,2004,(4):36.

[2] 蔡蓉华,史复洋.《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研究综述[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5):3.

[3] 王振铎,司锡明.编辑学通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91.

[4] 贺圣遂.关于编辑职能演变的思考[J].中国编辑,2007,(1):15.

[5] 张秀红.对话:编辑活动的本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3):124-125.

[6] 杨焕章.论学报编辑学者化的必要和可能[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6):109.

[7] 蒋永华.回归杂家——就"学报编辑学者化"与杨焕章先生商榷[J].学术界,2004,(5):149-153.

[8] 王建辉.编辑工作一二三——我的编辑工作经验[J].中国出版,1997,(2):52.

[9] 王登凯.编辑该如何从事学术研究[J].编辑之友,2005,(4):47.

[10] 胡英奎,王秀珍,吕赛英等.学术期刊编辑服务科研的策略[J].编辑学报,2011,(2):132-133.

[11] 王文鸯.学术期刊编辑理想人格刍议[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6):113.

[12]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G]//秦英君,郭道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年鉴.人民出版社,2003:17.

责任编辑:周巧生

猜你喜欢
角色学术期刊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当前报纸媒体记者的角色定位
《冰雪奇缘》开启迪士尼剧本角色新模式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2:55:02
人力资源开发与智力资本提升的关系探析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10:29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
关于动画人物角色设定中的服饰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