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荣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它源于生活,又回归服务于生活。因此,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阅读和写话中,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的学生的阅读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而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引领低年级学生在识字少、对文章的接触也少的情况下,尽早开展阅读,培养阅读的兴趣呢?我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着手的。
一、阅读教学贴近生活
我在阅读教学中,努力使学生在生活背景下进行情景化学习。通过“边玩边学”“边查边看”“边演边悟”“边学边用”等方式,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边玩边学”
如学习《秋娃娃》这篇课文之前,就让家长带孩子们去秋游,让他们在大自然中观察秋天的特点,去草地上打滚,去捡落叶,贴树叶画……这样,学生感受到秋天的美,对课文内容就会有更深的感悟。
2. “边查边看”
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调查访问,对课文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如学习《西柏坡》一文前,我就让孩子查一查西柏坡的情况,搜集有关的资料,课前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学起课文来就容易理解多了。再如学《奥运五环》一课时,就让他们课前查找2008年北京奥运的相关资料,以增进了解。
3. “边演边悟”
如学习《厨师小山羊》一课时,让孩子们分别扮演小山羊、小猴、小刺猬、小白兔,通过角色对话、表演,了解小山羊把酸的、苦的、辣的做成了好吃的东西的经过,使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理解了词语,感悟了故事中蕴涵的道理,增长了知识。
4. “边学边用”
如学习了《雨后》一文后,让学生模仿诗的格式,写一写自己在下雪等情况下的活动,不仅写话能力得到提高,还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给学生读书、积累的方法
学生爱看课外书,我就利用阅读课教会学生读通读懂文章,同时还适时地告诉他们哪些是好词、好句,怎样进行圈画、摘抄、背诵、引用……至于摘抄,每周我都要孩子们记忆一下他自己摘抄的优美词语和句子,挑一两句写得好的句子先读一两遍,看谁记得快,这样做,一是练习速记,二是内化积累。这样,学生把书中的语言转化为了内部的口头语言,积累的词汇多了,语言表达能力强了,个性得到了张扬,思维也发展了。
三、结合语文课教学进行扩展阅读
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都是选自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孤立地学习,难免会使学生掌握不够全面。为此,我根据语文学习和特点,采用多种方法,扩展学生的阅读,让学生了解书本以外的故事,知道更多的内容。如学了《水妈妈的孩子》《植物的睡眠》等课,就让学生去读读《十万个为什么》;学了《鲁班造伞的传说》,就让学生去读读《发明家的故事》;学了《少年邓小平》,就让学生去读读《中国伟人的故事》……这样,会使学生的阅读面随之扩大,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同时,我还结合语文课的学习,进行“故事会”“经典诗文诵读会”,让学生阅读更多的课外书。
四、给学生一个阅读的空间
如果不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今后的学习都将成为一个瓶颈。我对班上进行了“亲子阅读活动情况调查”,内容涉及学生喜欢读的类型、平时阅读的习惯、家长的配合以及家长平时是否有读书习惯,结果可想而知,情况不太理想。特别是学生的阅读习惯养成较差,很少有天天阅读的习惯,更不用说课外阅读时动笔、摘录和写读书笔记的事了,而且学生普遍对文学类书籍不感兴趣,再加上有些家长的习惯、素质本身就差,根本做不到家长的榜样作用,所以从调查情况来分析,更加强了我对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紧迫感。我把这一道理广泛向家长宣传,取得了他们的支持。大部分家长们认识到应该给孩子一个阅读的空间,努力给孩子一个有浓厚书香的环境,尽量抽时间陪孩子读书,也舍得给孩子买书了。
五、利用班中的优秀学生进行榜样示范
每一个班中,总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阅读习惯、家庭教育是比较好的,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强,方法得当,阅读习惯好,学习成绩优秀,把这部分学生的经验向同学们进行宣传,也是不可多得的正面教材。因此,我经常让这部分学生利用他们的先进事迹,在班中介绍经验,让他们在班中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使全体同学获得同伴的学习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我们班的李章榆同学,她读过许多的名著,知识面较广,语文成绩在班中名列前茅,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也很强,在班中介绍后,很多同学都向她学习,并逐渐养成了喜爱看课外书的习惯。
总之,读书万卷才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一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它需要学校、社会、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关注,与书为友,和孩子同读,伴孩子共同成长,让孩子在书的海洋中积累知识,陶冶情操。
(盘县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