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宇
最近的“八卦”说,张艺谋和张伟平“闹掰”。合作16年,拍片11部,张伟平自称是张艺谋电影的专卖店。八卦说二张闹掰,“可能是在巨额的利益分配上出现了问题”。不过,这并没有得到正面证实。
在《英雄》之前,张艺谋的“文艺片”大多获得好评,获得大奖。自《英雄》开始,张艺谋的“商业片”恶评如潮,票房上却大获其利,至少在《金陵十三钗》之前是这样。《金陵十三钗》票房并不差,甚至称得上极好,超过6亿,但果真如张伟平所言投资了6亿,种种分账和成本下来,起码到目前应该是亏了不少钱,除非后续还有“衍生品”来赚钱。
一部影片投资6亿,在中国电影史上得到一个“空前”的位置。而另一些电影制作人,则尽量用几千万、几百万的“小成本”来生产影片,却也有收获不菲的,比如《失恋33天》已经成为“经典到泛滥”的案例。据一家给该片作过评估的机构说,评估时他们并不看好此片:主演欠缺大银幕经验、总预算偏低、剧本的号召力小……所以当时给出的意见是:绑定电视剧一起拍,电影以收回成本为 主,电视剧和周边产品可以赚钱。谁承想,此片竟是近年来回报最高的内地电影。
这种差异化、多层次的格局,在中国电影市场快速增长的年代呈现出来。现在,电影制作人筹钱的渠道,也开始丰富起来——当然,现在还略显单调。
筹款拍片
花大钱拍大片,张伟平让中国电影市场实质性地体会到资金的力量。从2002拍摄《英雄》开始,张伟平已经获得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
到2004年,国内商业银行也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集结号》、《十月围城》等影片背后均有银行信贷资金介入。国内有媒体统计,2006年至2011年,商业银行向电影产业发放的信贷资金累计超过6亿元。
立足首都的北京银行,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其主力业务模块之一,其产品中就有“影视制作贷款”。截至2011年10月末,北京银行已经累计审批通过文化创意贷款近1800笔,金额共计280亿元,其中影视行业审批通过金额近30亿元。
《集结号》从招商银行获得5000万元贷款,《唐山大地震》获得工商银行1.2亿元贷款,《金陵十三衩》获得民生银行1.5亿元贷款。这些都是单片贷款,很大程度上,导演、演员等创作团队过去在电影业积累的票房纪录,成为银行贷款的信心源泉。
与单片贷款不同,北京银行以“版权质押+打包贷款”的方式,向保利博纳影业公司的《龙门飞甲》等4部电影和1部电视剧的拍摄提供1亿元“打包”贷款,授信期限为2年,在一年之内可以随时提款,每笔贷款期限不超过一年。
跟电影一样,电视剧也受到银行的关注,2009年,包括郑晓龙、张国立、李少红、杨亚洲等在内的国内23名优秀电视剧导演,获得了民生银行共计1亿多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贷款用于导演本人或其公司投资制作电视剧。
款不好贷
华谊兄弟上市之初,资本市场为其估值犯难,因为其商业模式、资产类型在国内资本市场首次登台。向影视制作人或导演贷款,银行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如何评估其风险与收益以及如何控制风险收回本息。
影视作品诞生之前,可以说是没有资产的,没有土地、房产,也没有产品,只是创作人员脑子里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在成为产品之前是虚无的,连版权都没有。只有去未来寻找还款来源。
银行在考查借款人还款能力时,主要衡量第一还款来源和第二还款来源。第一还款来源往往是现金流,是赚来的钱;第二还款来源往往是可用于变卖的资产,比如抵押物。
影视作品的第一还款来源,主要是票房或对电视台的销售收入。而这一切的核心因素是作品的质量。但在发放贷款之前,作品往往还没影呢。
因此对第一还款来源的分析,是银行业和投资界惯用的思路—历史分析,看看过往的业绩怎么样。所以你会看到,获得银行贷款支持的都是“名导”的作品。而新生代导演,往往靠投资人赏识,比如宁浩《疯狂的石头》获得刘德华的投资。
这一点,跟企业融资是相同的,创业型公司主要依靠自己凑钱开锅,然后寻找风险投资人,只有做到一定的规模,才能逐步获得银行贷款。“名导”的“名”,就是规模。
但是影视作品能否获得市场认可,也常有偶然性,“名导”也难以保证部部精品,即便大师级导演如斯皮尔伯格,也有收不回成本的作品。
从目前能搜集到的信息看,银行的影视贷款,其对还款来源的控制大致如下:
第一,个人资产抵押。媒体报道称,为了贷款拍摄《金陵十三钗》,张伟平抵押了自己的房产,但这则消息在媒体报道中有一个“传”字,是未经证实的消息。不过,如果有充足的抵押物,能够从银行获得利率更低的贷款;有条件的投资人或导演,很可能会选择这个办法。
第二,版权质押。媒体正式的报道称,新画面影业公司是以《金陵十三钗》版权质押的方式向民生银行贷款。版权质押贷款,在中国被讨论的时间很长,被实践的机会很少,原因很简单也很致命:版权保护落后,版权意识不强,盗版横行;版权交易市场尚未起步,版权的变现能力不强。即便是版权质押,也只有银行对作品市场有很乐观的预期才作接受,没市场的版权对银行来说等于什么也不是。
第三,无限责任。抵押、质押之外,前述北京银行对4部电影和1部电视剧的打包贷款,在偿还责任中还包括“个人连带无限责任”。所谓无限责任,说得极端一点,如果你还不上钱,一直可以清算到你倾家荡产,倾家荡产不足以还债,则一辈子背负债务。当然这么说太夸张了一点,同时可见电影人之不易。
第四,担保。目前国内担保公司的思路,大多类似于银行,对影视贷款具有专业担保能力的担保公司还很少。
钱不好花
还款来源虽是银行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首先要关注“用钱”环节。
民生银行对23位导演的批量授信是无抵押信用贷款,但同时引入了专业投资公司进行封闭资金管理,保证专款专用。
北京银行的打包贷款,银行资金以配比方式进入。例如《龙门飞甲》,银行的贷款和投资方的投入各占50%,而还款时院线会在扣除院线分成后,将回款直接打入银行账户。
招商银行为《集结号》贷款5000万,也是无担保贷款,但银行“控制现金流,循环报账”:分批花钱,报完这次的账,才给下一笔钱。《集结号》总投资1亿元,招商银行向华谊兄弟提供了5000万元的贷款,贷款以外,华谊兄弟投资5000万元。根据招商银行和华谊公司的协议,华谊公司的自筹资金必须先用完,贷款还没进入,招商银行就开始查账了。
在拍摄过程中,招商银行信贷员还常去现场“探班”、“慰问”,“让摄制组感到他们监管的决心和力度”;招商银行甚至还关注演员纳税问题,以免给银行带来风险。这钱多少花得有点“不自在”,但“花别人的钱”,就得“先小人,后君子”。
银行影视贷款的胆子越来越大了,因为近十年来中国影视市场增长很快,任何一个高速成长的行业,都会吸引银行或投资者的目光。但是,中国人民的“日益扩大的物质文化需求”还远远没有得到满足,如果中国影视业在管制等方面逐步放开,依然还会有不可限量的增长,影视业能够获得的金融服务也将百花齐开。
国家广电总局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在票房营收、影片数量、银幕数量及影院数量四个关键数据上均出现放量,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0%、50%、48%和40%。而同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基金数量已经超过100余支,已经披露募集资金总量超过1300亿元人民币。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资本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预计2013年前后,其相关领域企业将迎来一波上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