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基本架构探究

2012-04-29 00:44:03王树臣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经验总结

王树臣

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一直在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经过60多年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基本架构有了深层次上的认识、理解和把握,逐步丰富完善了价值理念、运行规则、政党主体、政治行为等政党制度的基本架构内容,从而更加有利于中国多党合作的科学发展及其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政党制度;经验总结;基本架构;

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269(2012)04-0012-03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90多年来一直在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经过60多年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经过初步确立、丰富发展到走向成熟几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具有了政党制度所具有的价值理念、运行规则、政党主体、政治行为等框架体系,成为中国发展模式中的一大政治特色。可以说,发挥党的领导作用,离不开对政党制度基本架构的总结与提炼、认知与把握。

一、价值理念成为中国政党制度的立制之本

价值理念是一个国家政党制度存废的首要问题。它对政党制度的存续有定调、定性的作用,是任何一个政党制度生存、发展以至于走向未来的基石。离开这个基石,政党制度就会无从谈起。中国政党制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价值理念。民主、发展、合作等要素已经成为中国政党制度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理念,成为推动中国政党制度良性运行与发展的精神支撑。

(一)民主的理念。政党制度是民主发展的产物。离开民主也就谈不上真正的政党制度。中国政党制度从产生那时起就具有了很深的民主理念。对于这个问题要追溯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党学说中。早在1845年,恩格斯就指出,“当各民族的无产阶级政党彼此联合起来的时候,它们完全有权把‘民主一词写在自己的旗帜上。”[1]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民主不是抽象空洞的概念,而是现实的民主政治。从中国政党制度最初的构建理念来看,民主理念是共产党奋斗的目标,并认为要跳出历史上王朝兴亡周期率,必须高举民主的旗帜。“我们已经找到一条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2]从政党制度的运行过程来看,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这种制度把决策过程的民主和决策结果的集中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对各政党应享有的权利进行保护和保障的同时,形成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相结合、相补充的独特模式,这种模式在处理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平衡协调上发挥了极大作用。

(二)发展的理念。任何国家的政党制度都是由该国的历史、国情、国家性质等复杂的社会背景所决定的。中国政党制度的产生也不例外。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过程源于国家现代化探索的过程,受这个大的历史背景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与西方政党为权益博弈的立党宗旨不同,在他们各自成立的宣言和行动纲领上都把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作为首要使命。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救国救民和富国富民作为肩负的政党使命。各民主党派在反内战、反独裁、反卖国中毅然决然地把建立富强国家作为自己鲜明的政治主张和行动纲领。“愿与全国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携手并进,彻底铲除革命障碍,建设独立、民主、幸福之新中国”[3]。在秉承国家发展的理念、并肩奋斗中,中共和各民主党派产生共识,携手合作,共同缔造了新中国,确立了当代中国政党制度。面对新中国成立时“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以及与西方国家的现实差距,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更是把国家发展作为核心理念之一。“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4]落后就要挨打,不仅仅是口号,更成为中国各政党共同奋斗的鞭策。历经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阶段,当代中国各政党始终把政党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前途紧紧结合在一起,把国家发展当作各政党的重要价值理念。

(三)合作的理念。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它体现的是国家政治生活中各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有合作型的、斗争性的,也有竞争型的。中国政党制度中的各政党关系是合作型的,秉承的是“和为贵”的民族精神。在制度框架内,各政党不是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争斗,而是体谅包容、和谐共存。这种和谐共存的价值理念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过程中,通过谁也离不开谁的社会实践和政党体验而形成的。“我党的寿命有多长,民主党派的寿命就有多长,一直共存到将来的社会发展不需要政党的时候为止。”[5]这种合作理念除体现在政治合作以外,还体现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并且这种合作共存是全面的、长期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合作式的共存与合作是中国政党制度在中国形成、发展的生存土壤。

二、运行规则成为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之基

政党制度的运行规则是政党制度的理念和目标付诸实践的保障。理念是政党制度的内在依据和前提条件,如果理念始终停留在认识阶段和觉悟阶段,这个理念就会落空,就会成为一个中看不中用的肥皂泡。要避免肥皂泡的出现,就必须有运行规则。运行规则是把政党制度中的政党思想、政党价值观念物化为具体化、可操作化,是理念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现实化。

(一)宪法至上的运行规则。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是实现政党制度理念的重要内容。用法律精神与价值意义去规范政党政治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特别是政治秩序,是世界各国政党制度的普遍规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也不例外,它是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运行的。“大多数人的意志永远是必须执行的,违背这种意志就等于叛变革命”[6]。各政党的政治活动可以依政策、依自身的章程、条例、甚至可依照执政党的意见和决定来进行活动,但核心首先要依照宪法。宪法是政党运行的根本。不管是制度框架内的执政党,还是参政党及其政治力量,他们的各级组织、各项活动与其它社会组织一样,都离不开宪法和法律的约束和限制,离不开宪法、法律对他们的保护。离开宪法,背离宪法的政党制度是不存在的。

(二)适应国体的运行规则。国体决定政党制度。背离国体意味着政党制度的崩溃。我国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这一国体从根本上规定了我国政党制度的核心价值和制度要素。正是由于国体的不同,也就产生了与西方政党制度不同的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按照人民民主专政国体性质的要求进行制度创造的过程。这一形成过程决定了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必须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配套,以保证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体现和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三)政党定位的运行规则。每一个国家的政党在其国家政治生活中都有明确的定位,并按其定位开展各种政党活动。在当今中国,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为中国的政党与政党、政党与政权、政党与社会的关系作出了明确定位。在党际关系方面,政党制度中的执政党和参政党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同时也是合作的关系。在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方面,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的位置,各民主党派处于参政的位置。在政党与社会的关系中,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在这样一个政治格局下,政党制度框架内的各政党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发挥自己的作用。中国各政党的差异性定位,是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和政治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客观反映。这种定位反映了政党制度框架内政党的运行规则。

三、主体关系成为中国政党制度的存在之据

政党组织是政党制度的主体。它是协助并促进政党制度目标确立、实施、完成的政治实体。没有主体的存在,政党理论、政党规则只能成为附着物,缺少根基。政党制度如果没有主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

(一)团结合作的关系。在政党制度主体的逻辑关系中,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是领导与合作的关系。从领导权实现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着整个国家的政治体系,诸如人大、政府、司法、军队等,对全社会还进行意识形态引导和政治领导。民主党派处在合作和参政的地位,这种合作与参政具有很大的主动性。正如成思危所说:“慷慨陈词岂能尽如人意,鞠躬尽瘁但求无愧于心。”[7]各民主党派发挥主动性,帮助共产党更好地实现其领导权,扩大和夯实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同时这种团结合作是平稳有序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稳定性是它的基本特征。究其原因在于各种政治力量利益要得到合理、公正的分配与保障,它们的相互关系必须是和谐与协调。

(二)作用互补的关系。在中国政党制度中,执政的共产党和参政的民主党派虽然具有共同的政治方向、奋斗目标、思想基础和历史使命,但由于执政党和参政党的性质和特点不同,角色定位不同,它们在政党制度的结构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有所不同。执政党发挥的是主导作用,是以对国家政权和政府工作的领导为核心内容和基本标志的,而参政党发挥的是主动作用,是以在国家政权机关和政府工作中与执政党合作共事为标志的。不论是执政党,还是参政党,都是政权建设、政府工作和社会主义事业中不可缺少和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外,尽管执政党与参政党不存在根本利益的冲突,都不存在自身的政党利益,但政党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中国共产党是唯一执掌政权的政党。各民主党派联系着社会不同的阶层,联系着一些重要领域中的代表性人物,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且互相监督,优势互补,携手共进。这种互补作用的实现,既是政党利益整合的出发点,又是党际资源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落脚点。

(三)相互促进的关系。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良性互动,是中国政党制度保持生机活力的源泉。它与西方政党制度不同,不是相互遏制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关系要求二者不能偏废。也就是说,只注重执政党建设或只注重参政党建设,忽略或偏废另一方建设,最终会导致中国政党制度失去原有的价值理念,失去其合法性。在中国政党制度中,支持和帮助民主党派搞好自身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民主党派以“肝胆相照”的精神帮助执政党,是其履行职能、特别是其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应有之义。“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促进多党派团结合作;既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又要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既要重视做好民主党派的思想引导工作,又要真诚接受他们的民主监督;既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又要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使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更好地统一于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中。”[8]中国政党制度中各政党的相互促进是多党合作的必然。没有相互促进,不能彼此相长,也就不能更好地推进政党制度。

四、政治行为成为中国政党制度的力量之源

政治行为属于政治文明系统中的动力要素,不仅推动着其他要素的发展,而且它本身在系统内其他要素的作用下以及系统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地发展。中国政党制度所依据的社会经济基础、历史条件等不同,就决定了它的政治行为既有相同于一般政党制度的功能,又有与一般政党制度不同的地方。

(一)聚集行为。政党制度是现代社会重要的集中整合机制。中国政党制度以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为前提,又有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广泛合作,形成了强大的社会集中力。首先是意识形态的聚集。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整个国家的指导思想,以此思想来聚集民众。其次是组织机构的聚集。中国各政党具有比较齐全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机构,形成一个巨大的资源网络,便于把体制外的要求与呼声平稳地纳入到体制内,以便使社会资源协调一致,统一行动,集中攻坚。最后是利益关系的聚集。政党制度可以通过各政党的联络渠道,听民声,表民意,强化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使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能够有序进行,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二)吸纳行为。中国政党制度构建了民主行为的框架。从这个框架的第一层含义看,就是吸纳民声,重视监督的作用,特别是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监督。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权力的中心,就更加需要自觉接受民主党派的监督。这种监督主要体现在对共产党的权力监督和对共产党重大方针政策的决策、执行以及工作作风等多方面进行广泛监督。从这个框架的第二层含义看,就是吸纳民意,重视决策的民主性。邓小平说:“共产党总是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民主党派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出主意。这样,反映的问题更多,处理问题会更全面,对下决心会更有利,制定的方针政策会比较恰当,即使发生了问题也比较容易纠正。”[9]从第三层含义看,就是吸纳民生,中国政党制度的政治活动仅仅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联系起来,确保群众生活有保障,未来有希望。

(三)选录行为。政治上的选拔和任用是政党的一项基本行为,它是政党履行政治行为的组织保障。首先,把优秀的社会成员选录到自身政党组织中,使其成为党员,为其价值的实现和作用的发挥提供舞台。其次,把党内优秀成员选录到政党组织的某一个机构担任党内职务。再次,把党内优秀的干部选录到国家机关担任职务。通过选录,政党推荐本党的成员通过法定途径担任国家机关要职,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这样也使政党通过一定法定程序选拔和录用政治领导,使国家政权获得合法性来源以及法理上的认可。从中国政党制度角度来讲,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党管干部是其选录行为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这就在制度的框架内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主动担当起培养选拔教育管理监督干部的责任。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积极举荐优秀的党外代表人士进入政府,同中共搞好合作共事。能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忠诚而有能力的党外干部群体,成为多党合作制度能否存在的重要前提。

总之,建党90多年来,特别是经过60多年的多党合作实践,中国政党制度的各个部分与内容形成相互有机衔接的整体。政党制度的四大要素之间相互依赖、彼此制约、相互关联、互为补充,每一要素的发展必然带动其它要素的发展。政党制度的价值理念、运行规则、政党组织、政党行为成为中国政党制度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在伦敦举行的各族人民庆祝大会上的发言[G]//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664.

[2] 黄炎培.延安归来[G]//八十年来.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2:148-149.

[3]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宣言[G]//.于刚.中国各民主党派.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420.

[4]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350.

[6] 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74.

[7] 成思危.“双防”依然是头等大事[N].中国经营报,2008-03-08.

[8] 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3.

[9]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3.

责任编辑:罗振建

猜你喜欢
经验总结
王绵之教授治疗外感病经验总结
基层中医药(2021年7期)2021-11-02 07:20:00
唐军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经验总结
肖洪波治疗膝骨关节炎经验总结
韩捷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的经验总结
苏国宏运用针刺治疗眉棱骨痛经验总结
唐喜玉治疗肝郁脾虚型泄泻经验总结
邹本贵论治膝骨关节炎经验总结
贾六金辨治五迟五软经验总结
王光安治疗喑哑经验总结
韩景波运用潜阳入寐汤治疗不寐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