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梦的面纱

2012-04-29 00:44庞银照
中学生天地(B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梦游眼动心理学家

庞银照

庄周梦蝶,江淹梦笔,黄粱美梦,南柯一梦,苏东坡对月长叹“人生如梦”,曹雪芹灯下疾书《红楼梦》……梦的文化源远流长,然而一个很奇怪的事实是:虽然我们都会做梦,但我们很少理解我们的梦。人类对梦的研究,可以说才刚刚起步。在这个多梦的春天,让我们跟随心理学家的步伐,一起进入这片神秘的梦之海洋吧——

梦与睡眠

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鲁迅

除了极为特殊的情况,每天晚上我们都会睡觉,梦便在睡眠中悄然而来。古老的印第安人会在床头挂一张网,用来捕捉每晚的梦,在他们看来,梦是人在夜幕下去往灵魂国度的旅程。总体而言,我们生命里几乎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每个人一生大约要做10万个梦。

人类对睡眠认识的突破,是从1929年德国神经生理学家汉斯·柏格研究脑电波(brain wave)开始的。可以说,他开启了梦的实验心理学大门。几十年来的研究揭示出,睡眠是由两个迥然不同的类型交替出现构成的: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s,REM)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这两种睡眠互相交替,每一次循环从70分钟到110分钟不等,平均时间是90分钟。

非快速眼动睡眠在睡眠的初始阶段就会出现,它也常常被称为“平静睡眠”,其主要特征是呼吸有规律地变慢,身体和大脑趋于平静,睡者失去了对环境的感知。在这个阶段被唤醒的当事人,只有10%的人报告说有梦,而且这些梦稀松平常。

非快速眼动睡眠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快速眼动睡眠随之到来。睡者的脑电波会突然变化,全身肌肉彻底放松,近乎瘫痪,双眼在眼皮下快速移动,看起来像是马上就要醒来,连脑电波的形态也类似于清醒状态。如果这个时候唤醒当事人,会有高达90%的人报告有梦,而且这些梦活跃而离奇。科学家由此认定,快速眼动睡眠是人的做梦状态。

婴儿每天睡眠长达16~18个小时,其中50%的时间处于快速眼动睡眠状态。可以说,婴儿也会做梦。但他们的梦是什么样的,却没有人能够回答。三四岁的幼儿才开始谈论梦,在此之前,他们分不清哪些是梦,哪些是清醒意识。当睡眠结束之后,我们有可能记住梦中的一些情节,也可能全部忘记。虽然很多情况下睡眠者报告说整个睡眠过程没有做梦,但是梦确实可能发生了。只要你有足够的睡眠,就一定会做梦,哪怕盲者也不例外。

在梦境中,我们的大脑会向肌肉发出运动的信息。幸亏肌肉是彻底瘫痪的,信息在脊髓层次上得到了抑制,否则,我们有可能会立刻付诸行动。不仅是人类,动物也会有快速眼动睡眠,因此可以肯定,动物也会做梦。有趣的是,法国科学家米切尔·卢薇特利用一种特殊技巧,消除了正在REM的猫的肌肉瘫痪。REM中的猫突然站立起来,似乎开始追逐猎物,然后大肆咀嚼,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梦游。

梦游通常是很有趣的谈资和影视题材,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人会在睡眠中下床行动,甚至上街游走,有时还能做出一些复杂动作,比如躲避对面开来的汽车,进行简单对话。不过,如果需要规范定义的话,“梦游”和“梦话”应该叫做“睡中行走”和“睡中说话”,它们都发生在NREM睡眠阶段,实际上和做梦无关。它们的起因迄今尚不清楚,不过梦游有遗传特征,这点已经被心理学界注意到。你可能发现过别人梦游,甚至被告知自己曾经梦游,不过大可不必为此焦虑。梦游被归入睡眠障碍,与日间情绪无关,而且多发生于儿童阶段,成年后大部分可自愈。

还有一种特殊的睡眠状态,梦者感觉到自己已经醒来,能看到东西,听见周围的声音,甚至有触觉(有的可能是幻觉),但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让身体动一动。这种超常睡眠状态已经被科学研究所证实,叫做“睡眠麻痹”,通常它只持续几秒钟到几分钟。

梦之种种

清醒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的世界,可是在睡梦中,人们都离开了这个共同的世界,各自走向自己的世界。

——赫拉克利特

白天,我们感受、观察着同一个世界,并将之称作现实。夜晚,我们沉睡之际,我们以另一种存在形式苏醒了。我们做梦,我们经历了一些从没发生过的故事。这些故事在现实中也许没有任何先例,我们梦见同时发生的两件事在现实中绝不能同时发生,我们瞬间到达一个遥远的地方,或者同时身处两地,我们能使一个人突然变成另一个人……这些对在梦里的我们来说,易如反掌。在梦中,我们是那个世界的创造者,现实中的时空法则都无法再起作用。然而当我们醒来后,所有这些激动人心的经历都消失了,我们轻而易举地忘记了梦的绝大部分,再过一会儿,它们就从记忆中消失了。

研究表明,我们通常能够回忆起来的梦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时突然产生的,实际上只用了几秒钟(梦里的时间知觉并不与我们在觉醒状态下的时间知觉相对应),就像我们的电脑下载信息一样。只有在下载之后,我们才可以打开并“阅读”信息。这样的梦统称为“瞬间梦”,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大都有清楚的故事情节,有时间线索,有时还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感受,无论我们“个人”是否卷入梦中,都给我们留下了强烈的印象,我们很可能会在这些梦之后醒来。通常情况下,心理学家把这些梦作为研究对象。

另一方面,我们还有更多难以识别和记忆的梦境体验,它们没有清晰的故事情节和线索,更像是随机安排的画面,几乎找不到任何意义,就像我们电脑的屏保一样,很快出现,又很快消失。这种“屏保梦”可以发生在我们睡眠的任何阶段。

非常奇怪,虽然现实世界是色彩斑斓的,但通常状况下的梦是没有颜色的,或者说,梦者没有注意到梦中的色彩。一般情况下,理性比较强的人容易做黑白的梦,感性色彩浓重的人容易做彩色的梦。美国心理学家卡尔文·霍尔收集了上千例梦境,只有29%的梦是彩色的。大量证据表明,男性和女性的梦境有很大区别,女性的梦境家庭的背景比较多,男性则更偏向在户外。

人们有可能重复做同一个梦,有些逻辑思维缜密的人,还会在接连几个夜晚做情节不断发展的梦,就像收看电视连续剧。有趣的是,人们还能够在梦中意识到自己正在做梦,这样的梦被称为“清醒梦”(lucid dreaming)。约有60%的人报告说,自己至少做过一次清醒梦。更为有趣的是,人们一旦断定自己在做梦之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梦的发展,比如当你在梦中需要一个勺子的时候,勺子就已经在手中了,一切就像自编自演自赏的话剧。经过反复训练,做梦者对梦的控制能力就会逐渐增强。心理学家埃尔韦·圣得尼从12岁开始到逝世为止,记录了大约2000篇梦日记。他主要研究清醒梦,提出“用清醒去克服梦中的恐惧”。也有少数心理学家反对这种训练,认为这将歪曲做梦的自然过程。

梦的创造能力不可低估,“遇到问题先睡一觉再说”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心理学证实,饱受精神压力的人群需要更多的做梦时间。历史上有许多梦中顿悟的佳话,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化学家凯库勒发现了苯的分子结构。类似的故事还有不少,比如工业缝纫机也是梦中得到的启发。

普通的缝衣针,针眼开在与针尖相反的一头,先是针穿过布料,然后线才穿过。这对手工缝纫来说没什么问题,但工业化的缝纫却需要让线先穿过布料。19世纪40年代,美国人埃利亚斯·豪把全部身家都投资到了发明缝纫机上,却迟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有天晚上他梦见一帮野蛮人要把他煮了吃,他拼命地想爬出锅,但被野人们用长矛恐吓着,这时他看到矛尖上有一个小洞,突然明白过来:原来针眼应该开在针尖上。他立马醒来,才凌晨3点就赶往工作室,当太阳升起时,他完成了第一台缝纫机的设计雏形。

梦的解析

每一个梦都有其含义,未被解释的梦,就像没有打开的信。

——埃里希·弗罗姆

有多少个释梦者,就有多少种释梦的理论。第一个对梦提出系统理论诠释的人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他的专著《梦的解析》把释梦从宗教活动中挽救出来,给予心理学的解释,这本书被后人誉为“改变历史的重要书籍之一”。

弗洛伊德最初只是一位精神病学家,一不小心成为了对人类思想影响重大的人物。有人打趣说,人类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打击人类自尊的过程。第一位是哥白尼,他将人类拉出了宇宙的中心;第二位是达尔文,他摧毁了“人类是万物之灵”的骄傲;第三位就是弗洛伊德,他让人们知道控制我们日常行为的不是意识和道德,而是深深隐藏的“潜意识”(本我驱动力)。

在弗洛依德看来,我们的意识只是浮出海面的冰山一角,更多的是隐藏在海面之下,“梦是通向潜意识的捷径”,人们平时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诸多欲望,都会在梦中通过伪装出现。如果大家看过美国电影《盗梦空间》,对此理论一定不会感到陌生。

在弗洛伊德之后,又有很多释梦的心理学家或是发展他或是否定他……科学探索的步伐仍在慢慢挪进,科学的要义之一就是尽量排除主观的干扰,对世界进行客观全面的描述。不过,由于研究者(起码现今)不可能进入另外一个人的梦境中观察梦,因此关于梦的全面科学的理论暂时无法出现。

梦,千万年来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神奇!经过百年的努力,科学家仅仅撩起了梦的神秘面纱的一角,不过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也许不远的将来,揭开整个“梦之大幕”的就是你呢!

猜你喜欢
梦游眼动心理学家
基于眼动的驾驶员危险认知
在梦游的象
基于ssVEP与眼动追踪的混合型并行脑机接口研究
谁更难过
人生什么最重要
梦游
梦游东方
美国心理学家:让孩子成功要做7件事(下)
美国心理学家:让孩子成功要做7件事(上)
国外翻译过程实证研究中的眼动跟踪方法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