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教育资源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

2012-04-29 00:44张慧珍
黑河教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系统工程家庭社区

张慧珍

[内容摘要]体育教学,应以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家庭教育为左翼,以社区教育为右翼,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养成。

[关键词]需要;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区

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养成是一个系统工程。体育教学,应以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主旨,以学生的需要为切入点,通过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面的教育资源,满足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诸方面的需要,从而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养成。

一、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发展学生的体育基本能力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围绕学生的身心需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1.遵循生存与发展需要,选择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1)尝试教学内容生活化,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对于一个刚接手的班级,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对学习内容的需求,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类,并结合学校体育基础设施条件进行可行性分析,选择可操作的体育教学内容。第二件事就是调查学生起始的学习状况。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当前的学习现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了解自我,并为自主学习提供科学依据。

(2)根据男女生身心发展的敏感期,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男女生在不同身心发展期,对体育内容存在着不同的期望。初中男生选择体育内容时更倾向于对抗性的体现男性速度、力量、灵敏和爆发力素质的学习内容;女生更倾向于选择合作性的体现女性柔韧、协调和灵敏素质的学习内容。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通过观察、书面调查等了解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内在需要,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

2.依据身心特点,选择相匹配的教法

(1)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初中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学生的独立性、评价和自我评价能力与小学阶段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敏锐地观察到学生情感方面的特质,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从而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热情。

(2)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满足个体自主发展的需要。初中阶段,是学生自我概念趋向成熟的阶段,每位学生主观上都有通过体育锻炼充分展示自我的潜在愿望。在课堂教学时,我充分激发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让体育活动课成为体育课的延续,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得以延伸,为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养成提供时间上的保障。

3.满足个体需要,尝试个性化指导

耐久跑是初中生最不喜欢的内容,但却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具体需要,我重视利用集体的力量进行体育后进生的转化。我班一位女生,由于身体过于肥胖,加上平时缺少锻炼,只要上到耐久跑,她要么装病,要么跑到一小段就慢走,几乎看不到她坚持跑完全程的身影。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尝试个性化的指导:首先,阐明耐久跑对保持优美体型的作用,对身心健康发展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内在审美的需要。其次,运用集体的强大感召力,通过让同学陪跑、语言激励等手段满足该生归属和爱的需要。再次,采用个性化评价方法,体育成绩的好坏决定于她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的幅度。最后依据该生的具体情况,我制定了符合她实际情况的个性化健身策略,通过努力,她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以家庭教育为左翼,发展学生的体育生活能力

因职业原因,我对女儿的身体锻炼很是关注。在我看来,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仅仅具备体育锻炼知识和技能还远远不够,还需发展学生的体育生活能力,让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为了让女儿在正常生活状态下进行体育锻炼,我鼓励女儿自己骑自行车上学。每逢节假日,我会鼓励女儿走出家门,到户外走一走,或溜溜旱冰,或打打篮球,即便是雨天,我也鼓励甚至督促她在家做做俯卧撑,或仰卧起坐。总之,每天在学习之余保证锻炼半小时左右,节假日将适度延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锻炼的热情越来越高,渐渐形成了习惯。作为家长,我认为家长在子女终身体育能力培养上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给予时空上的保证;②精神上的激励甚至督促;③物质上的支持(健身装备等);④以身示教,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

三、以社区教育为右翼,发展学生的体育交往能力

依据学生社会交往的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去。大量的符合学生心理喜好的场地器材的开放,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在娱乐时间参与其中,乐此不疲,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健身需求,同时也极大地满足了学生情感交流的需要,让学生通过互助合作满足了归属和爱的需要。社区体育锻炼,可以弥补学校体育锻炼时“粥少僧多”的局面,使学生有着更为自主、更为宽松的锻炼空间和更为自由的锻炼时间,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释放的空间。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鼓励学生走进社区,进入社会生活,通过社区锻炼,提升自我生存能力。

四、结束语

需要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形成体育能力的内在动因。作为教育者,应围绕学生的内在需求,努力探究学生需求的内在根源,尽可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形成体育能力,能够在家庭和社区生活中产生迁移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季浏.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史玉英)

猜你喜欢
系统工程家庭社区
京德智慧高速信息化系统工程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广州新型有轨电车通信系统工程应用创新
系统工程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