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融杰
一块钱进去,十块钱出来。这是一群最会讲故事的人讲的故事。
制作成本仅800多万、总投资不超过1500万(含后期宣发费用)的喜剧爱情片《失恋33天》,最终票房以接近3.6亿元收盘。简单计算投入产出效率,24倍回报,高的令人咂舌。而《孤岛惊魂》、《观音山》、《非诚勿扰》系列电影都获得了6倍以上的回报;《喜洋洋与灰太狼》系列,两部电影甚至超过了10倍的回报,而1.5亿元投资的大片《让子弹飞》,获得2.32亿利润,回报也近5倍。
就连张艺谋7000万元投拍的纯文艺片《山楂树之恋》,也奇迹般拿下了近1.5亿元的票房。《山楂树之恋》的投资方之一——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表示,“中国电影市场跟美国比还是比较小,但发展速度非常快。电影行业每年票房本身超过30%-40%的成长。”
2010年中国电影市场共有27部片子票房过亿,而在2011年有38部电影的票房过亿。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去年在国内上映的电影全部票房营收为131.5亿元,而在2009年该票房的营收仅为62.06亿元,两年时间增长了111.89%。
如果看另一组数字,投资人或许会更加兴奋:2009我国有4723多块银幕,约30万人每块屏幕,同期美国约8000人每块;而在2011年底银幕数量增长至9296块,人均拥有电影屏幕数量也仅为14万人每块。
一夜之间,来自银行、PE、游资等各路资本磨刀霍霍向电影。似乎,电影产业投资的井喷之势呼之欲出。
怪圈逻辑
“后面加个零,直接卖给观众。”如同电影《大腕》中的台词,电影产业的赚钱效应正在映红着各色投资客的目光。然而,电影这档事真有这么好赚吗?
“现在,国内60%—70%的商业片是亏损的。”某私募人士对《英才》记者称,只有20%左右的部分“大片”可以赚到钱。
据统计,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一共摄制了将近791部各类电影,故事片就有558部。但清科创投的高级分析师张亚男却表示,去年仅有154部国产电影在国内市场上映。实际上,2009年披露的VC/PE投资影视行业仅为3起共1300万美元;2011年为13起,投资金额上升到1.36亿美元。
虽然投资额都不算大,但受益于“政策面”的驱动,电影产业被认为是未被开垦的处女地。2009年7月,《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标志着文化产业被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
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蔡灵对《英才》记者表示,从政策上来看,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加,这无疑助推了电影产业的发展,投资者对其发展前景看好;另一位行业分析师也表示,政策驱动最主要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特别是国家定下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
“影视行业因为有政策性的导向,我们肯定要介入到这个产业的发展中来。”张亚男转述北京银行一位内部人士所言。据了解,截至去年10月,整个北京银行针对影视行业贷款额度达到了30亿元。
可即便有产业政策作保,但20%成功率的电影投资风险仍然是个残酷的行业现实。
“在我国电影制片的投资领域存在较多非商业因素。”一位谙熟电影投资领域的业内人士告诉《英才》记者,“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对这个行业抱着盈利的目的。有的导演拿着一个本子就去找投资人,实际上许多投资人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难道,候在电影产业门口的那些投资人,人傻钱多?
“现在,中国的电影产业有一个非正常的逻辑。进来玩的大多数人都是亏钱的,做电影本身不赚钱,但是做电影拿到一块地,就赚钱了。其实,玩电影的总比看电影的精。”乐视网高级副总裁高飞认为,“这个游戏里面可能反而是少数的输家,大部分人都是赢家。”
或许,正是这样的“怪圈逻辑”,也直接间接地推动了电影产业投资的热潮。
水有多深?
如果仅把电影生产环节当作电影产业投资的全部内容,那就是不知道这个产业的水有多深了。
电影产业主要分为制片、发行、院线与影院四个环节。电影制作主要负责影片的拍摄;影片的出售、出租活动,由影片发行公司承担。院线对影院实行统一管理。而影院作为产业终端环节,通过加盟院线取得影片来源。
ChinaVenture高级分析师冯坡向《英才》记者分析:中国电影制作及发行领域缺乏优秀的创业公司,保利博纳、华谊兄弟(300027.SZ)、光线传媒(300251.SZ)已经上市,小马奔腾也已完成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在制作、发行领域,具投资价值的公司所剩不多。
“没有上下游的支持,发行根本没有作为。因此,如果不投资上游制作环节,发行方很难拿到好的片源。”前述业内人士告诉《英才》记者,“发行只是赚小钱的。”
对此,冯坡表示认同,“由于内容制作方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发行环节显得并不重要,且发行多为电影制作公司自行担当,创业及创新空间比较小;而对于进口电影的发行,目前还是中影和华夏垄断的局面。因此,短期来看,发行环节并不具有太大的投资价值。”
前述业内人士告诉《英才》记者,在美国,70%的净票房(从毛票房减去电影保护基金和流转税务)会分给制片方,而30%留存在了影院;在中国,只有31%—47%的净票房会留在制片方,有超过50%的留在了影院。
而在影院所留存的净票房中,大多数的院线公司一般也只能拿1%。在院线方面,2011年我国前十大院线票房占总收入的43%,剩余的28家院线只能抢夺剩余的票房。
与制片等环节的投资数量相比,对影院的投资在短时间内却出现了井喷般的增长。数据显示,我国的影院数量从2009年的1687个增长到2011年末的2803个,两年时间,大量的民间资本投向了这个领域,影院数量增长了66%。
有调查称,温州客、煤老板,房地产商成为投资影院的中坚力量。“影院投资热潮的直接原因是国内快速增长的电影消费需求以及票房收入,而影院作为电影产业链的最下游,其风险相对较小、专业门槛不高。”冯坡说,另一方面,能源领域的国进民退、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也导致大量游资进入电影产业。
不过,张亚男认为,这部分“热钱”打的是“短平快”的战略,对于整个市场存在着搅局的作用。
“搅局”的效果,或已显现。
“我现在没想投任何一家影院项目。”一位长期关注电影产业投资的私募人士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影院的成本上升,增加的屏幕数量分流了影片的数量,造成这个行业非常困难。”
事实上,一些当年迅速扩张的企业,现在已经在卖出一部分影院了。
光线传媒的王长田公开表示,影院投资风险越来越大;而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也于近日称,10年前投资影院业务以来,华谊影院目前还处于亏损阶段。
“这两年,特别是从去年,影视整个从投资来说是很不好的环境。持续性业务架构和管理架构都很强的公司陆续上市,所以接下来股权投资这块,可投的公司我觉得很稀少了。”七弦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李青媛则更直接向《英才》记者表示,已经不再关注这个领域了。
挖金不如卖锹
纯粹的讲电影产业,投资者都想成为那20%的赢家,但是否一定要踩着那“80%的尸体”,才能成功?
在张亚男看来,电影投资和股票投资的类似之处就是如果将身家性命压在一部作品上,那很可能会血本无归,所以要保证投资的分散化。此外,“美国的影视市场较为成熟,票房占其总营收的比重不足50%,而我国在衡量电影业的时候更多的是去看票房。如何将产业链打造的更为健康也是投资者所应该想到的。”
2011年国产电影的票房收入为70亿元左右,同时进口电影也分享到了61亿元的票房。每一个档期都会有国外大片放映,这对国产电影的票房收入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倘若开放更多的进口电影配额,无疑会对国产电影投资产生明显的影响。
蔡灵认为对电影产业的投资需要更趋理性。不仅需要拥有投资热情,而且需要深入了解电影行业发展规律和市场发行特点,对产业链各环节全面把握才能够使投资更加稳健。
而李青媛则认为,“投资电影就像挖金子,有风险不一定挖得到金子。但是送水的、卖铁锹的生意,随着挖金子的人越来越多,而兴旺起来。”她对《英才》记者表示,在今后会去关注那些“卖铁锹”的领域。
“电影产业中有一些值得关注。比如是电影营销做得特别好的;或者说是做版权分销的;在后期制作上面,可能3D特效这块,目前这个市场小,所以这个企业还没有完全成型,但是机会会越来越多,这种服务类的企业还是值得长期跟踪和关注的。”
张亚男也认为PE/VC未来可以将关注点调整至如:后期制作公司、新型营销推广机构衍生品设计、立体设备制造商等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