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
摘要: 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更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新课程理念下演示实验教学的实质性变革,作为课改主体的教师应注意自身行为的五个转变:一、变“讲”为“演”;二、变“导”为“辅”;三、变“统”为“分”;四、变“做”为“看”;五、变“教材”为“素材”。
关键词: 新课程物理演示实验教师角色转变
传统的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在一定层面上束缚了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提高。新课程理念下要实现演示实验教学的实质性变革,作为课改主体的教师应注意自身角色的五个转变。
一、变“讲”为“演”
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曾说:“对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一些理论的东西,往往是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便分明。”从而道出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只重视理论的讲授,而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许多学校对于大纲规定的实验,不仅开实验率低,而且演示实验的作用和地位还处在低水平下,严重制约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我们进一步改善实验条件,加强演示实验教学,突破传统教学讲实验的瓶颈,变讲实验为教师演示。教师的演示既是一种示范,又是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的实验技能要过硬,操作要正确规范,步骤要严格有序,既要“言传”又要“身教”。比如,取放砝码必须用镊子夹取,不能用手拿;使用电流表、电压表要选择合适的量程。实验器材的使用要严格按照要求,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都应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之,凡学生实验中要求做到的,教师都应率先做到。
二、变“导”为“辅”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传统意义的演示实验教学,师生双方正如其讲台上下的位置一样处于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教师是实验课堂的“主导”,学生只是认真地“听”老师讲,认真地“看”老师的表演,做一名观众,这就是对教师的最好配合,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最大支持。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边的学生,这样就不同程度地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学生的心声提醒我们要关注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演示实验实施不同的策略,可以师生共同合作,可以学生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与学生互动。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教学中,补充演示实验,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感性认识。如果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尤其是由学生手持光屏找像,则更能调动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积极性。学生也更容易总结和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演示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虽然只是实验操作者的更换,但实质上是教育观念的转变,真正把学生推向了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探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体验探究过程中的快乐。
三、变“统”为“分”
传统的演示实验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唱“独角戏”,调动不起积极性,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及创造力难以得到充分培养。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就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将演示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己独立地运用实验去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增加了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加深了学生的创造体验,加强了实验基本功的训练,增强了通过实验探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由此带来的效果是单纯的演示实验所不能达到的。对那些学生可以自主完成的演示实验,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如实验——观察小孔成像的现象,以及小实验——用小镜子、水来做光的色散实验,大多数学生在家里自己动手做了这些实验,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同学回家又重新做实验,一旦做成功,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物理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了。后来,每逢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往往会问老师:“我自己在家里能不能做?”配合课堂教学内容,我们除了布置学生完成教材中设计的实验外,另外还补充多个既有浓厚生活气息,又与所学物理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学生在家中又能找到材料独立完成的小实验,作为分组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学生的观察效果会大大增强,在此基础上加以总结并得出结论就变得顺理成章。此外,由于学生直接“参与”实验,增加创造体验,印象一定比只看老师演示深刻得多。
四、变“做”为“看”
利用常用仪器、教具进行演示是一种最基本的手段,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从而突破时间及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例如,放射性物质的链式反应实验,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而利用多媒体手段,使演示实验直观展示出来,增强实验效果。
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在本质上它只是一种辅助的认知手段和工具,必须为我所用,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进行实验,是任何计算机模拟实验都代替不了的。那种完全用课件演示取代教师和学生实验的做法是不妥的。
五、变“教材”为“素材”
课程标准提倡教师要“开发课程资源”,要“用好教材、超出材料”,因此,实验教学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直接经验和参与活动理解知识、体验课程,要尽可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范围,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实验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由于探究实验的大部分器材可以选用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替代,因此学生可以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芯和小灯泡做调光灯、用激光笔和蚊香做演示光路实验等。学生自己准备器材,尽量不用学校实验室的器材,这不单单是为了省钱,而是让学生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动脑、动手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实验准备的乐趣,感受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不是跟着老师被动地做些安排好的事情。变“教材”为实验知识“素材”还体现在自制教具和小制作活动的开展,教师要善于将所教内容运用到自制教具和小制作活动中去,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兴趣,发展能力,创造性地根据学生情况来处理教材留下的空间。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努力创造条件,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激活演示实验教学,更好地发挥物理实验的功效。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学习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