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竹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国际竞争异常激烈,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呼唤创新和创造型人才,呼唤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要求学校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迫切需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解放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意识。
教师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来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互动流程,考虑教学环节,运用教学手段,从而真正做到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的讲解为学生的活动服务,教学的过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同时,我们还要解放教育思想,重新定位师生的地位和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淡化教师的表演,强化学生的表现,让学生尽展其能而不是教师独霸讲台进行单独表演,要通过学生的成功来展示教师的成功。
二、优化知识积累,拓宽知识领域,培养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一般来说,创新是在旧知基础上的创新。因此,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把课本的知识学扎实,但决不可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多种联系。可通过以下手段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1)开设阅览信息课。每周一次让学生进阅览室进行自由阅读或专题阅读,要求做好读书卡片,写好读书笔记;(2)开展信息交流活动。让学生课余时间看书报、听广播,收集信息,并利用课前5分钟轮流发言,进行信息交流;(3)开辟班级剪报栏。重点剪贴报纸的社论、短评,各方面的重大成就,先进人物的事迹,优秀时文,热点话题等。通过这种种手段,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信息的获取、筛选、评价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三、善于挖掘、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语文教材中的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作名篇,以及跳动着时代脉搏、展现着时代特色的美文时文,绝大多数闪烁着作者创造性思维的光辉,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尤其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来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将这些创造性因素加以提示,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触发点。如教《变色龙》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小说是写人的,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呢?这对我们的作文命题有什么启发?学生为了解开疑问,就会通过阅读课文认真思考,来仔细揣摩作者命题的艺术。这样,创造的热情就被点燃了。
四、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联想、想象,拓宽思维空间。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联想想象是创新和创造之源,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具备这种能力,才能不断地有所创见。语文教材,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具有形象性、表意性、灵活性,它本身就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讲解习题及其他途径,多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借助联想、想象去填补,使学生隽逸奔突的才情、明睿深刻的洞察得以张扬和生发。比如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想象情节上的空白,情节的走向,人物的命运走势,艺术形象中鲜明而模糊、富有张力的意蕴,作者意念上的省略,等等。如教《竞选州长》,可让学生设想:“假如我不退出竞选,结局会怎样?”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续写出不同的结尾。又如根据《最后一课》的结束语:“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进行想象:①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道别;②二十年后的小弗郎士;③韩麦尔先生悲惨遭遇等。说明文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想象被说明对象的形象、结构等。议论文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把想象与分析、推理联系起来。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联想、想象,生动地再现课文内容,灵活地填补课文内容,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合理地再造课文内容,就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总之,创新教育是提高语文教学成绩的有效途径,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所以,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更新观念,加强学习,善于思考,勤于钻研,使自己真正成为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师。只要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摒弃传统模式,勇于创新,勇于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一定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