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洪其
无论是农民工直接转为城市户口,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保待遇,还是使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相当的基础和水平,农民工带着与城市居民大体等值的社保待遇进入城市,都需要大力、持续充实社保基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在十八大记者招待会上表示,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融入城市、分享城市发展成果的要求,国务院已经作出相应的部署,将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工进城落户。
进城落户不但是许多新生代农民工的心愿,在老一代农民工中,一些有熟练技能和稳定就业的人也渴望留在城市,成为名正言顺的城里人,与城市居民同工同酬,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福利保障。这是一个再自然、再正常不过的愿望。
从理论上说,农民工要与城市居民拥有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将他们的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使他们拥有“捆绑”在城市户口上的那些权利;另一种是大幅度缩小直至消除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在医保、教育、就业、住房等方面的社保待遇的差距,使农民工可以将他们在农村的社保待遇“平移”到城市中来,享有与城市居民大体等值的社保水平。
上述两种思路中,前者着眼于部分解决,后者着眼于整体解决,两者在方向上是不矛盾的。具体而言,将农民工的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需要在保证城市居民社保待遇不降低并逐年有所提高的基础上,为这些转为城市户口的农民工提供同等的市民待遇。同时要加大公共财政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保的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各项社保待遇。随着转为城市户口并获得市民待遇的新市民越来越多,以及城乡“二元户口”在社保待遇上的差距逐渐缩小,城市户口承载的社会保障功能就可以趋于淡化,户籍就可以逐步回归到居民户口登记和身份信息识别的功能,户籍制度改革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就达到了。
户籍制度改革与社会保障制度密不可分。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为农民工进城落户设置相应的条件,就是因为现有社保体系还不能为农民工转户提供充分的支撑。如果社会保障实现了全国统筹和城乡基本均衡,每个居民都可以带着自己的“社保指标”自由流动,在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地区与地区之间,主要通过经济因素对居民流动进行合理调节,户籍壁垒就能够逐渐消解。但是,目前社保远未实现全国统筹和城乡基本均衡,严重制约和削弱了应有的社保功能。
所以,无论是农民工直接转为城市户口,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保待遇,还是使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相当的基础和水平,农民工带着与城市居民大体等值的社保待遇进入城市,都需要大力、持续充实社保基金,把社保体系的盘子做大、做实,才能使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能够在基本均衡的社保待遇的支撑下,从“二元户口”发展为“一元户口”,使更多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
从补给政府投入的角度看,应当考虑将国企分红、国有股转持、土地出让金、外汇储备等国家收益的一部分用于充实全民社保账户,以体现国家收益对社会保障的支持责任。只要下大力气补上社保的旧账,夯实、巩固社保体系的基础,户籍制度改革就大有希望,老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跨越户籍、社保两道门槛,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新市民,同样也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