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午餐”第一村背后:山区信息闭塞、土地贫瘠致扶贫难

2012-04-29 00:44:03李俊杰李劲峰
决策探索 2012年5期
关键词:黔西县沙坝毕节

李俊杰 李劲峰

一次偶然的聊天,让沙坝村成了“免费午餐”第一村。这个偏远贫穷的小山村发生的小故事背后,更折射出一段波澜壮阔的“中国最穷改革试验区”向贫困宣战的大故事。

坐在学校食堂饭桌旁,7岁的黄程吃得“吧唧吧唧”响,一枚鸡蛋却舍不得吃,紧握在左手里。他抬头告诉记者,这是带回家给奶奶吃的。

自2011年4月2日起,由民间公益人士邓飞团队发起,黄程就读的贵州省毕节市花溪乡沙坝小学,成为全国第一所享受“免费午餐”的学校。由此发端,短短半年内,募集民间善款两千多万元,惠及两万余名农村学生。

民间公益行动之外,更大规模的国家计划也已启动——同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范围包括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生,中央财政每年负担160多亿元。乌蒙山区的黔西县,即是先期试点之一。

毕节地处黔滇川三省交界的乌蒙山区,古称“鸡鸣三省”,历史上是出了名的穷地方。1988年,毕节建立起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核心内容的试验区,开启了中国扶贫工作专项规划的先河。

破解偏远山区老百姓生存发展难题,探索可持续的扶贫开发之路,是这一场攻坚战的主题。毕节乃至贵州拿出绝处求生的勇气,走出了一条“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新路。

政府与民间合力

从沙坝村到黔西县城,65公里路程,每天只有一班车,要在蜿蜒盘旋的山路上行两个多小时。

沙坝村为外界所知,是在2011年2月26日的“天涯社区”年会上。黔西县一位支教老师在聊天时告诉媒体人邓飞,一些孩子因回家路远,吃不上热饭甚至因此放弃午餐,让她“不忍面对孩子的眼睛”。

邓飞有感于此,不久后专程去到黔西。回到北京后,便发动了“免费午餐”行动。沙坝小学成为第一所享受免费午餐的学校,一百多名学生的菜谱是:米饭、煮鸡蛋、酸菜炒肉、烧土豆和一份白菜汤。

沙坝小学校长方坤友说,包括学前班在内,学校共有7个班级,154名学生,其中有一半学生家庭离学校路途遥远,单程要走2公里以上的崎岖山路。

黔西县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王洪棋告诉记者,按照“普九”期间对全县乡村学校布局的测定,村小学平均覆盖范围在3公里左右。

大多数学生早上6点多就起床,在山间穿行一个小时左右,才能到达学校。“如果中午赶回家吃饭,一来一回,根本赶不上下午正常的课程。”沙坝小学一位教师说,学生们一直要到下午3点多放学回家后,才能吃上一顿饭,有时候还会更晚。

“没有吃午餐的学生下午上课无精打采,特别是上体育课,萎靡不振。”方坤友说,有的学生自己带午饭到学校,但没法加热,即使是冬天,孩子们也只能吃冰冷的甚至结冰的饭,夏天则容易变馊。

回想起孩子们最初领免费饭盒时欢呼雀跃的样子,58岁的沙坝村村民陈新明仍难抑激动:“孩子们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真好。”

2011年,贵州启动全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包括中央财政在内的各级财政投入106.4亿元,实现农村中小学(除教学点外)“校校有食堂”,农村小学在校生寄宿率达30%,初中在校生寄宿率达70%等。

当年底,在国家支持下,贵州完成9901个农村学校学生食堂的建设任务,基本实现了全省农村中小学除教学点外“校校有食堂”的目标。

“政府正在尽最大努力投入,同时,也非常感激民间爱心人士的参与。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将帮助山区里的孩子健康成长。”共青团贵州省委书记马宁宇说,“这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贫困地区的“德政工程”

黔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

2011年,贵州遭遇历史罕见的大旱,陈新明等沙坝村村民深受其害,“眼睁睁看着玉米枯死”。

黔西县扶贫办党组书记赵龙告诉记者,黔西近三年连旱,特别是2011年特旱,使大季作物受灾严重,造成经济损失达3.2亿元。

“旱情重,损失大。但老百姓不担心,政府给了救济粮,还组织我们生产自救,外出务工。前些年实施的农村小水利工程,也派上了大用场。”陈新明说,以前,不仅孩子们在学校吃不上饭,在家里也喝不到干净水。

困扰全体村民多年的饮水难问题,近几年终于靠政府得到了解决。在陈新明家的后山上找到一处水源,政府部门建了一座蓄水塔,为村里所有农户安装了水管,家家户户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陈新明掰着手指头,详细地列数着这些年享受到的扶贫资助:政府补贴的沼气池、茅草房改造、“坡改梯”工程,等等。

他给记者算了笔账,家里修了3座沼气池,前两座各获得1000多元补助。一座沼气池的成本价为2000多元,而买煤烧一年就要花2000多元。

几年前,陈新明还拆掉了家里的茅草房,获得了政府5000元补贴,用于房屋的外墙装饰。

毕节市扶贫办总经济师胡松告诉记者,2007年,为解决农村贫困农户的住房问题,毕节实施了以改造茅草房为主的“住有所居”工程,共投入茅改资金1.7亿元,改造茅草房2万多户;2008年以来的三年内,更投入资金17亿元,全面实施危房改造工程,改造农村危房18万户;2009年起,又大力推进以“致富田园、生态庭园、特色庄园、文化乐园、和谐家园”为主题的生态文明家园建设,首批103个试点共完成新建和改建“黔西北民居”1万余户。

在政府的补助下,如今的沙坝村村民大多住上了新房。

与“免费午餐”一样,农村危房改造,也是一项中央扶持贫困地区的“德政工程”。2011年,贵州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中央和省级到位资金16.32亿元,地县匹配资金到位4.94亿元,地县匹配资金到位率72.96%。除当年的农危房改造任务已经全部开工外,还提前开工2012年改造任务3.22万户。目前已竣工20.31万户,占今年任务的50.77%。

据了解,2012年,贵州仍将积极筹措资金,安排4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

敢于啃“硬骨头”

赵龙说,黔西县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的深山区、石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是扶贫攻坚的“硬骨头”。

产业调整,是当地扶贫工作探索可持续发展的一条路子。为助推贫困群众就地脱贫致富,毕节近年来出台了关于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扶贫、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推进蔬菜产业发展、推进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实施产业化扶贫带动战略。

花溪乡党委副书记兰兴隆说,2008年后,结合地方实际,考虑到不需要太多水资源,整个花溪乡开始推广种植核桃、茶叶、冬桃等经济作物,又考虑到种植核桃等需要一定年限才有收入,便鼓励农民套种一些季节性蔬菜。

赵龙介绍,根据黔西县“十二五”扶贫规划,将通过产业化扶贫,发展核桃产业20万亩,每年基本上是以5万亩速度递增,再种植50万亩蔬菜,要让百姓快速脱贫。

在胡松的脑海里,同样有一幅美好蓝图。他认为,通过这些产业化项目带动,来减少劳动力的输出,让年轻人至少每家有一个人留在家里,减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数量。

毕节还通过与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对接协调,在各驻外办事处设立了外出务工人员服务中心,有计划、有组织地输出农村劳动力。

回望过去的扶贫之路,毕节人对开创未来更具信心。

由于先天不足,1987年,在面积近2.7万平方公里的毕节地区,每平方公里所承载人口超过200人;贫困人口高达345万人,绝对贫困人口占65.4%,文盲半文盲人口占50%,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82元;森林覆盖率仅为14.94%,水土流失面积高达62.7%。

自1988年成立中国唯一在极度贫困区设立的改革试验区以来,毕节20余年发生的变化,业内称之为“奇迹”。

不同于其他经济特区、开发区的是,毕节试验区从一开始就不是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而是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目标展开的综合性社会发展试验,将生态建设与开发扶贫共同推进,使生存与生态从“对抗”走向“共赢”。

“开荒开到天,种地种到边”,“种上一坡,只收一箩”,这是毕节长期流传的俗谚。这样的农作方式,不可避免地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

毕节通过实施一系列水土保持工程,并大力推动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实行山、水、林、田、土、路综合治理,不仅大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更在乌江和珠江“两江”上游建起绿色屏障,试验区内的森林覆盖率由初期的14.9%提高到现在的超过40%。

毕节历任领导都一再强调,生态建设必须与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相结合,才能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搞坡改梯拴带子、坡地种植绿肥铺毯子、山下发展庭院经济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毕节地区高坡陡谷深,试验区探索出这套“五子登科”的经验,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性,大为改善了恶劣的生态条件。

2011年5月下旬,贵州省委、省政府召开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明确提出,站在新起点上的毕节试验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问题;力争两年明显变化,五年大见成效,十年实现跨越。到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力争突破1800亿元,减少贫困人口75万,森林覆盖率达到4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要达到这一目标,啃下这块扶贫攻坚的‘硬骨头,需要只争朝夕、埋头苦干的精气神。” 毕节市委书记秦如培说。

猜你喜欢
黔西县沙坝毕节
1977—2017年芝罘连岛沙坝地貌演变
海洋通报(2022年2期)2022-06-30 06:06:52
乡间苍鹭
乡村地理(2022年2期)2022-05-30 10:48:04
Contribution to the taxonomy of the genus Lycodon H.Boie in Fitzinger,1827 (Reptilia:Squamata:Colubridae) in China,with description of two new species and resurrection and elevation of Dinodon septentrionale chapaense Angel,Bourret,1933
乌江源百里画廊
乡村地理(2020年2期)2020-09-10 07:22:44
作品赏析(3)
艺术大观(2019年31期)2019-10-12 14:21:49
寻味贵州——毕节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1:08
游洞——毕节织金洞
乡村地理(2017年4期)2017-09-18 02:53:54
贵州黔西县临泉镇美丽乡村规划研究
毕节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
当代贵州(2015年5期)2015-12-07 09:09:57
海岸沙坝剖面和滩肩剖面特征研究
海洋学报(2015年1期)2015-10-24 07: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