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一、美术教学中幼儿兴趣的培养
1. 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提高幼儿绘画创作的兴趣。幼儿绘画创造力的提高主要应依靠诱发幼儿内在的潜力。只有使幼儿体验到绘画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才能激发幼儿表现创造的兴趣。如果幼儿对美术活动无动于衷,不能从表现创造中得到乐趣,那么幼儿对绘画活动不会有热情。故老师对幼儿发展特点有所了解,有助于发挥幼儿对绘画创造性的热情。某幼儿在纸上画了一个蝌蚪人,又在蝌蚪人边上画一个圆,他将这幅画解释为自己在拍皮球,了解幼儿发展特点的老师会认识到这个解释对于处于绘画象征期的儿童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新体验,她会与这个幼儿共同分享新创造的快乐。若教师的态度和行为,特别是教师对幼儿表现创造性的特点,不从幼儿的绘画经验出发,只是从自己对美术表现的理解出发去纠正幼儿画中的“错误”,那么幼儿就会对画画变得兴致索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我们培养幼儿的绘画创造也从兴趣着手,激发幼儿内在的绘画潜力。
2. 了解幼儿所处年龄的发展阶段。在活动中,同年龄段的孩子绘画发展水平是完全不一样的,我担任的是大班的美术教学工作,班上有些幼儿仍处在涂鸦阶段,而有的已能准确地再现画面。我就针对他们的特点提供材料,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对那些已经跨越涂鸦阶段的孩子,为他们提供更丰富的材料,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帮助他们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
3. 丰富幼儿的经验丰富的经验是幼儿创造的基础。只有当幼儿存储了丰富经验的时候,教师才能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经验的积累和丰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例如,在组织出游时,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周围行人的服饰、建筑、环境布置,不同的花草树木,让幼儿在欣赏和感受的过程中认识不同的形状、颜色、人物、表情,通过这些方式,让幼儿用眼睛去看,用脑子去想、去记,培养他们有意识地去关注事物的变化,用自己的行为去体验,那么长此以往,幼儿的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
4. 美术技能和创造力的有机结合。正确认识创造力与技能的关系。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是美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而技能是实现这个目的的前提条件,两者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又相辅相成。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零件”,如几何图形、半成品画等,启发幼儿用这些组装新的作品。这样有利于幼儿去表现,幼儿会把各种“零件”转化成看到的物体。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去创造新的作品,每个幼儿意愿和喜好都不同,创造的作品也会不同。这既提高了幼儿的技能,又留给了幼儿创造的空间。
二、创设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
对于幼儿来说,首先要信任幼儿,也就是在相信幼儿能力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能充分进行美术活动的机会。其次,教师应以和蔼的态度营造一种温馨的气氛,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允许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观念,实践其观念;要尊重幼儿不同寻常的提问和想法,肯定其想法和想法的价值,不因为其想法幼稚而盲目否定,更不要用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幼儿的想法。宽松的心理环境还要求减少僵硬规定,过多、过细、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势必会阻碍幼儿创造力的发挥。宽松、自由的环境可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营造这种环境,鼓励幼儿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重视每位幼儿的艺术创作。另外,让幼儿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创造的时间,鼓励幼儿大胆设计,大胆表现。
三、注重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实施
1. 形式多样的导入环节。美术活动的导入一般都采用出示范画的方式引发幼儿兴趣,但如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就会使幼儿感到索然无味。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变化。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例如,我在进行绘画“海底的鱼”活动中,运用了表演的方法导入主题,先为幼儿准备了水草、海底生物等背景,又准备了几条不同形态的鱼藏在水草后边,系上线,以便拉出。导入时,我一边唱“鱼儿鱼儿游啊游”,一边将各种不同形态的鱼拉出来,让幼儿观察,孩子的兴趣及作画的欲望就特别高。由此可见,不同类型的活动,采用不同形式的导入方法,对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也是很有帮助的。
2. 因人而异的辅导环节。在活动中,针对幼儿绘画能力的差异,教师应对他们进行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辅导。无论集体辅导还是个别辅导,我常采用“你为什么这么画?”了解幼儿所想,以启发幼儿用画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针对不同幼儿的创作,给其提供丰富的观察刺激,让他们从观察中发现美,表现美。
3. 注重活动的评价欣赏环节。评价欣赏是美术活动的最后环节,但往往被忽视。其实精彩的评价欣赏也能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采用集体评价、自由欣赏、自我评价欣赏等形式,让幼儿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在活动中,我注重引导幼儿运用各种形式学习欣赏,在欣赏中学会评价,如教幼儿从色彩的运用、布局的合理性、内容的创作等不同侧面来欣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