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毓
摘要: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文言文课堂的革新已是大势所趋,但针对文言文文体的特殊性,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认真考量,力争使文言文课堂更有效。本文由文言文教学改革之痛入手,浅探文言文教学的传承与创新教学。
关键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传承与开拓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镇”,但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新课程背景下探讨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课题,笔者将从如今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出发,寻找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出路。
一、异化:文言文教学改革之痛
新课标除了要求“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对文言文教学的价值有了新的定位,即“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新课标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因素,注重语文学科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于是有的教师积极与新理念接轨,跳出传统教学中字字讲解句句逐条翻译的窠臼,在文言文教学中独尊人文性,结果矫枉过正,完全忽视了文言文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知识的积累,大谈思想教育、人文熏陶,语文课变成了政治思想课,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
二、传承:文言文教学坚守之美
我们要培养的是现代人,并不意味着语文课程不需要教学文言文。文言文既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是文化瑰宝,一个有文化素养的现代人更应向优秀的传统文化靠拢。万丈高楼平地起,在教学中更要注重古文化知识的积累,那么传统教学中的语文知识教学有必要传承。
1.将字句落实进行到底。根据新课程标准所编订的新版初中语文课本的一个十分明显的改进,就是课文当中的古诗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这实质上也是对语言的工具性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对文言诗文中丰富的人文因素的高度重视的结果。新课标在古诗文教学方面给出了明确而且具体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文言文教学中,字词句的落实、课文的背诵和默写是必需的。
2.将美文美读贯彻到底。传统教学中的一大法宝就是朗读,朗读有多种方法,对于文言文来说,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古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文迥异,所以最基础的是要学生读准句读,读顺课文,只有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辅以教师的引导,才能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笔者在教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贯穿文脉的导读、解疑破难的领读、辅以提示的背读,给学生营造了一种诵读氛围,学生在多种朗读中走进苏轼,触摸苏轼的脉动,感受了文豪的复杂心境。
3.将文言积累坚持到底。有“言”的积淀,才有“文”的熏陶。文言文的积累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字词的积累,二是经典诗词、名篇佳作的积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求学生及时整理、积累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过程中掌握虚词的用法。积累文言词语应采取灵活机动的方法,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如古今异义词尽量结合语境理解记忆、一词多义的词则联类积累、古今使用广泛的词则采用内外勾连的方法。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一定要对重点关键词反复记,才会掌握。二是多背诵经典诗词、名篇佳作。这对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也是很有帮助的。
三、开拓:文言文教学的创新之路
文言文不是古板的代言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多种方法的并用,让学生在愉快学习知识的同时,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乃至背诵能力也有所提高。
1.灵透的文本解读。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汲取文言文的精华是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而灵透的文本解读是积淀学生文言知识、濡染学生情操、提升人文精神、增强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教学中要针对文言文文体的特点,把握好文言文“言”的解析与掌握,鉴赏品味文言文“文”中的诗情,让文言文焕发生命力。如笔者在教学《陋室铭》一课时,组织班级同学讨论:你认为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还是周敦颐式的?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刘禹锡本来想表现的是一种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生活状态,但是,他是在不知不觉中暴露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他是想过隐居的生活,可他的内心深处却向往着建功立业。这样的讨论,学生始终立足文本,这样的文本解读,是对教参上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刘禹锡形象的挑战,这样的解读把学生引领进了一个自由思想的空间,使课堂有了一丝新意。
2.灵动的语言品味。古人特别讲究“炼字”,经典文言作品往往惜墨如金,唯有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文言的文采才会凸显。语文的课堂,你要让学生与文字亲密相拥。如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让学生比较去掉“与”字后和原文的不同,通过交流发现,改了后,没有味道,原文给人的感觉是张岱仿佛想把自己也融进苍茫宇宙中,原文的句子写出人很渺小,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所以张岱这个人是不顾世俗世界,一心想把自己融入自然的。就文本而言,一词一句总关情,通过教师的引导,努力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透过对文字细致入微的玩味,就能让学生领略到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语文课就会充满语文味。
3.灵活的教学形式。语文教师应该尽量让工具化的知识变成生命的世界,激起学生表现的欲望。要让文言文的课堂多一点欢笑,多一点畅想,多一点创造,因此,灵活的教学形式非常重要。如笔者听一节文言文《狼》的公开课,老师为了让学生巧妙地掌握字词,创新思维,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杀狼图”,这两幅图被老师有意设成错误的,老师由此引导学生学习:
生:狼的眼睛画得不对,图上是睁开的,按照课文眼睛是闭着的,从课文中“目似暝”看出来。“暝”的意思是“闭眼”。
生:狼的神态画得也不对。文中写的狼为“意暇甚”,即装出悠闲的神态,而图中狼的神态凶形毕露,不符合“黠”的特点。
生:刀的位置也不对,刀不该劈在狼的头颈,原文中说“以刀劈狼首”“首”是头的意思。
生:最后应该是砍在狼的大腿上,“断其股”,“股”是大腿。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文字与形象立体交流,让观察与判断悄然璧合,哪怕是学生畏惧讨厌的文言文,也能借助这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文言文的学习焕发青春的活力。
总之,文言文教学需要不断去探索,但可以肯定的是优秀的教法必定要传承与坚守,加上有机融合创新,这样文言文的课堂才有“文言味”,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徐庆龙.让文言文教学奏出和谐的音符[J].语文教学之友,2010,(3).
[2]蔡伟.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8.
[3]徐卫东.文言文:熏陶人文精神[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3).